未來城市:香港藥物冷凍鏈 「疫境」殺出重圍

文章日期:2022年01月16日

【明報專訊】航運巨擘馬士基於11日向客戶發出預警,指2022年的疫情未見緩和,衍生的塞港問題仍會為全球貨運帶來挑戰。12日特首亦預告收緊空運將令貨品漲價甚至缺貨,顯示香港未能置身事外,甚至會受到海運和空運延誤夾擊。去年底,哈佛商學院教授史兆威已與學生Adrien Foucault撰文,指出美西塞港是企業重整全球物流策略的契機,揭露物流在供應鏈中被忽視的後果,提出企業應提前部署物流,視之為整個供應鏈設計和規劃的核心。

貨長期流夢碎 船運業「全民皆兵」

「物流」和「供應鏈」兩個詞語經常被混淆,《物流通識》作者之一、理大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高級講師袁尚文解釋,物流意指「物資流通」,涵蓋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搬運、信息網絡等程序,屬供應鏈的一環,作用是令供應鏈運作順暢。日前特首建議分拆出運輸及物流局,袁尚文認為正說明物流對香港的重要性,因無論是香港GDP或勞動人口,物流和運輸都佔逾四分之一,設政策局除了鞏固過往出入口樞紐的角色,還可以配合未來的區域合作佈局,包括大灣區、亞太區及東盟。上期受訪者講到船運堵塞不獨因為疫情,更顯現亞洲與歐美間長期以來的供求失衡,他亦認同這種說法。不過,他補充這情况在疫情前曾改善,因亞洲尤其是內地人口收入增長,帶動了歐美商品的需求,例如衣履鞋物等快流消費品,但在疫情後已見回落。他說2020年封關與2021年下半年消費品需求急升,以及去年3月貨櫃輪「長賜號」在亞歐航線蘇伊士運河擱淺,種種因素均加劇船期延誤,「每年行內8、9月都會趕聖誕檔期,是船運高峰期,但去年更加嚴重」。9月由東南亞運到美國西岸的40呎貨櫃索價一個逾2萬美元(約15萬港元),而到歐洲則升至約1.5萬美元(約12萬港元),「打破歷史紀錄,在2021年1月兩者的運費約5000美元(約3.8萬港元)」。船公司屬大贏家,網站和年報數字顯示去年收入增幅不少,但袁尚文形容船運業其實「全民皆兵」,調動和租用了所有的貨櫃和貨船,到跨太平洋航線和亞歐航線:「船公司未必想賺這些錢,行內說物流是希望『貨長期流』,現在運一個貨櫃可能等幾個月。」

貨櫃滯港 港口設施老化

貨櫃不足之外,亦有港口堵塞的問題,當中以美國洛杉磯港和長灘港最為嚴峻,洛杉磯港在疫情時約有四成貨櫃至少滯留9天。除滯港費和滯箱費外,兩個港口在去年11月宣告對滯留貨櫃收取罰金,之後數度推遲,預計在今年1月17日實施。袁尚文說罰金或由船公司或付貨人承擔,視乎合約條款而定。此外,空櫃離港回亞洲的現象也令人關注,因這並不符合成本效益。袁尚文曾於貨櫃碼頭、物流公司和班輪運輸公司任職,他說這同樣屬長期供求失衡的後果,其實在行內不算新事:「因生產基地以亞洲為主,大部分都是滿櫃去歐美,即full cargo load,回來時的吉櫃則約佔30%至50%。」疫情令港口運作減慢,便增加空櫃離港的誘因,可以多運幾趟貨物。

歸根究柢,他認為歐美港口設施老化是延誤的一大主因,但對當地政府來說,重建碼頭的成本過高。相反,香港碼頭屬於私營,營運商收取的碼頭處理費堪稱全球最高,提供的配套卻遠勝歐美,「歐美仍是全人手操作,我們貨櫃裝卸是用自動化設備,處理文件亦加快了,更容易清關」。另外,因海運需求上升,部分船公司已採用能承載兩萬個貨櫃的超大型貨櫃船(mega carrier),香港有部分泊位也能容納。去年鹽田港擁堵,部分櫃船改靠香港,碼頭亦能處理。據香港統計處數字,2020年香港海運的進出口貨運量為1.492億公噸,袁尚文說主要為大眾及中低價消費品,如水果及凍肉,其吞吐量實難以由其他運輸方式取代。

凍貨需求飈升 醫藥供應鏈成熟

至於空運方面,2020年的進出口貨運量為460萬公噸,袁尚文稱管制空運波及的主要是高價值和講求時效的貨品,如水果、日本鮮貨和鮮花。電子產品和藥品則理應有一定存貨,「未必即時見到影響,中期可能才會有壓力,即情况持續3至6個月後」。另外,也要視乎禁飛地區所提供的貨品能否由其他地方供應。香港有所謂「多式聯運」的優勢,既是海運和空運要塞,也有珠三角內河運船、陸路和鐵路運輸之便,「這些都有助運輸調度」。農曆新年後一般是物流淡季,他相信屆時歐美港口可趁機裝卸更多滯留貨物,但亦提醒2022年會再有供求失衡而造成的波動,認為付貨人可及早規劃,分批運送或改用其他運輸方式,「通常每年開始時就會規劃一年的生產安排,但現在疫情不太明確,我想他們會審慎決定」。

可靠技術強化疫苗冷鏈

去年物流業的要聞之一,是FedEx因香港檢疫安排和全球商業環境,關閉了香港機組人員基地,慶幸尚未有造成「關閉潮」。截至2021年9月,香港有160間航空運輸機構,因香港仍有多條航線,袁尚文認為FedEx此舉影響不大。另外,航運巨頭馬士基在去年底收購了香港利豐物流,後者在亞太區提供綜合物流服務,這個由海路擴及陸路的併購行動,揭示了物流服務正走向全方位,「行業策略會從單一物流角色,延伸至全面的供應鏈」。對香港而言,他看到許多機遇,除卻物流需求整體增長,還有三方面他認為大有可為,並將着力研究。第一是疫情下催生的網購需求;第二是冷凍鏈(下稱:冷鏈)的應用:「這兩年對凍貨的需求是暴升,特別是日本的產品、海產。」第三是醫療藥品的供應鏈,這也與冷鏈密切相關。關於這點,他指非業界人士或許不了解,除了政府大力搜購疫苗外,香港的物流配套亦擔當重要角色,因為可靠的物流和冷鏈技術及空運網絡,香港已變成全球運送疫苗的中心。「航空公司由外地來香港之外,也提供服務予其他國家,即機上還載有其他地方的疫苗,這要好可靠才行。」據世衛報告Monitoring vaccine wastage at country level指出,全球每年浪費的疫苗逾50%,主因之一是冷鏈失效。疫苗由送上飛機到在市民手臂上接種,本身其實是嚴謹的物流過程。「世界各地都在張羅疫苗時,香港絕對沒這個問題,已是最大印證,香港有足夠的運力和設施才做到。」

解構疫苗冷鏈 準確控制溫度

「食物與藥物的冷鏈基本原理相近,但要求不同。」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LSCM)行政總裁黃廣揚解釋幾種應用到冷鏈的貨物。食物主要分零下18℃的冷藏和4℃至10℃的鮮活貨品,「運輸要保持低溫,細菌不會滋生,食物不變質,屬衛生要求」。藥物則要顧及更多因素,除溫度與濕度外,也有氣壓、光照和避免撞擊等,「有些藥物不能照到紫外光」。「譬如疫苗用小藥水瓶(vial)運過來,很易打爛。」另有兩類較特別的,一種是奢侈食物,「這類別用冷鏈並非怕食壞人,而是維持品質,就不需政府監管,是商業行為」。另一種是電子產品,如用在手機和電腦的導電橡膠,如遇高溫會變形和改變尺寸,影響裝嵌。除藥物須經監管機構認證和發牌,一般有冷鏈的物流公司都具備運送其餘3項產品的條件。黃廣揚強調,冷鏈技術並非愈低溫愈難,挑戰在於準確控制溫度。像零下18℃的食物,如有2℃至4℃的變化仍可接受,但如用特殊設備急凍、零下負40℃的日本活魚,或是疫苗的溫度監控則更嚴謹。每種疫苗都有不同的儲存溫度,以復必泰為例,飛機運送時要用零下70℃乾冰,「因為乾冰是固體二氧化碳,所以要好小心,不能開箱」。到香港倉庫後則要改用零下70℃的低溫設備,故要委託具有這條件的藥廠負責。

建立物聯網系統

黃廣揚解釋疫苗藥廠在外國已與空運公司多次演練流程,才正式將疫苗付運,之後會抵達香港其中兩個具國際認證冷鏈設備的空運貨站,即Hactl和國泰,由香港指定的藥業物流商提取後,放在其倉庫內。藥廠的設備可將粉劑疫苗加工成液體,並加溫至2℃至8℃,供接種中心使用。LSCM接收疫苗後,會用遙距密碼鎖確保疫苗妥善分送到不同接種中心的雪櫃。他提醒市民接種時可留意針筒上的標籤,那是LSCM加上的追蹤系統,萬一發現疫苗有問題,可以找到稀釋前的藥瓶作檢驗。他記得最初復必泰藥廠說疫苗只能在2℃至8℃儲放4天,令運送非常緊張,因難以掌握數量,「坦白講,那時接種中心只有半日至一日的量」。現在時效增長,中心可有多點存貨。

照理說,香港參與藥廠可直接配送,省卻交接程序。但他說整個物流過程最重要是建立物聯網系統,「疫苗是哪一批次、解凍時間、驗收數量、接收人、送貨人的資料都立刻知道」。而這系統要在宣布接種計劃後花不到一個月時間建立,牽涉多個部門合作,單憑藥廠或難以趕及。此外,LSCM已有做全民自願檢測和收集樣本瓶的經驗,其由香港創新及科技基金撥款成立的背景,亦沒有藥廠「擔任球員和球證」的利益衝突。不約而同,他亦認為香港目前已成為疫苗運輸中心,遠的不說,澳門的復必泰疫苗也是經香港轉運。以國泰貨運為例,除香港外,也負責運送疫苗至墨西哥、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國家,包括阿斯利康、復必泰、康希諾、Covaxin及科興疫苗。另外還有嘉里物流、DHL及UPS等空運機構。即使收緊空運,他預期政府將有適切支援,疫苗運輸不受影響。他亦指出這些疫苗冷鏈技術增加了香港對冷鏈的重視,包括船運和空運。「因為疫情,大家都消費比較高端的食物,冷鏈是非常旺的行業,香港現在的冷櫃冷倉都租斷市。疫苗冷鏈的經驗將來可放在高貴食物或其他藥物上。」供應鏈的最終站是將貨品順利配送到消費者手上,網購的勢頭和科技如何改變供應鏈?這將於下期探討。

【2022年供應鏈危與機系列之三】

文˙ 梁雅婷

{ 圖 } 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