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抄經:人性本善本惡非佛之注重 有情、無情皆有佛性

文章日期:2022年01月30日

【明報專訊】漢傳佛教主流相信「眾生皆有佛性」,指眾生都有覺悟成佛、從輪迴中解脫的可能性,佛性聽起上來玄妙,其實與人性有關,無論人性本善還是本惡,佛教相信人皆有向善的能力。除了人,一切有情之物,甚至無情的死物也有佛性。

佛性是人性理想狀態

中大哲學系教授姚治華解釋,「在整個佛教主流,它不認為佛是太特別的東西,佛是人的覺悟狀態,所以所謂的佛性,其實是人性,不是人性的自然狀况,是人性的理想狀態。」所以佛教討論人有沒有佛性,是關心人有沒有變好、向善的空間,人性是善還是惡,「佛教沒有很明顯地爭論過人性善惡的問題,但眾生能不能成佛的學說,其實也暗含這樣的主題。」

《三字經》的「人之初,性本善」人人琅琅上口,儒家哲學中孟子「性善論」和荀子「性惡論」亦爭持不下,人性究竟本善還是本惡是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而佛教傳入中國前,印度佛教傳統經典把人性刻劃得比較負面,「人有三個主要的煩惱,一個是貪;一個是瞋,容易怒;一個是癡,就是無知。」貪瞋癡又謂三毒,貪和瞋描述人類的情緒,對喜愛和厭惡之物的反應,癡則概括理智、理性方面,但無論在情感或理性,佛教都似乎認為人性醜惡。既然人這般差劣,人還有變好的可能性嗎?還能夠成佛嗎?

佛教强調是清淨染污對立

「印度主流學派相信,我們這些人就像髒的衣服一樣,這些髒的東西的確存在,但是我們只要把這個髒衣服,不斷去洗,就可以洗乾淨。」不管這件衣服原本就是骯髒的,還是潔淨如新的,印度佛教着眼於現在這件衣服有髒東西,人的任務就是要把髒東西洗走,把我們的心潔淨。佛教不太關注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更強調「染污」和「清淨」,我們的煩惱、輪迴生死是染污,是衣服上的髒東西,通過聞、思、修,聽佛的教導、思考和修行,就能覺悟成佛、到達涅槃,即是清淨,「所以是清淨和染污的對立,不是善惡的對立。」不同於西方的造物主,儒家的太極,佛教不追根溯源,不考究世界是如何創造出來、人性本善或惡。佛教說「無始以來」,因為輪迴是一個循環,時間可以一直往前推,沒有所謂的開端。

印度佛教提出「五種姓」,根據人覺悟成佛的可能性,將人區分為五個階級,而最低的一級是無種姓,這些人稱為「一闡提」,他們斷了善根,慾望強而太執着於世間,因而不能覺悟成佛,從輪迴中解脫,沒有佛性。而其他四種種姓就有佛性,能夠向善。但印度有佛教學派反對五種姓,提出「心性本淨」,認為所有人的心原本是潔淨的,都有佛性。印度主流學派批評,指佛教經典沒有說過心性本淨,把人性定義為本善也沒有必要,無論本善還是本惡,努力洗淨自身更重要。但心性本淨傳入中國後反而成為主流,演變成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眾生皆能成佛的思想在印度不佔主導地位,在中國反而有重要地位,原因可能是和儒家的性善論,在中國思想佔主導有關」,學界相信漢傳佛教和印度佛教的在佛性上的思想差異,跟兩地的文化背景不同有關,漢傳佛教受儒家影響,儘管印度佛教反對種姓制度,但仍受印度教和婆羅門教的種姓階級制度影響。

眾生平等 小如螻蟻皆能成佛

漢傳佛教的「眾生皆有佛性」,眾生不止人類,還包括動物、天神、惡鬼等所有輪迴六道的生物,上至天道下至地獄道都有佛性。這也凸顯佛教「眾生平等」的信念,人和動物都是同一個類別,都有解脫、成佛的機會。「你輪迴可能下一世就變成動物,你愛護動物也等於愛護你自己,所以它不是站在一個養寵物的心態,高高在上地愛護一個寵物」,佛教常說不殺生,不止愛護跟人親近的動物,更關顧所有動物的生命,「掃地恐傷螻蟻命」,對貓、狗、蟑螂、蚊子一視同仁。

現今我們理解眾生,泛指動物和人類,但如果從生物學的角度出發,眾生即一切有生命的生物,包括植物,如果植物也有佛性似乎難以置信。眾生也有另一個更準確的翻譯——「有情」,「有情皆有佛性」,英文翻譯也受其影響,翻譯成sentient beings,即有感受能力的存在物。有情和無情之物普遍以動物和植物為界區分,動物、人類有感受能力,所以有情,就有佛性,植物就是無情之物,沒有佛性,貼近我們今天的理解。

原子彈有無佛性?

但在北宋時期,漢傳佛教曾把眾生皆有佛性由有情拓展至無情之物,說「無情有性」,無情之物包括植物,甚至死物如石頭、山河大地,都有佛性,都有讓心變得清淨的能力。雖然無情有性不是主流,但沒有被完全否定,死物有沒有佛性,心性是否清淨的討論延續至今,「在中國內地、日本、韓國漢傳佛教的圈子,這個問題仍然是一個問題,尤其在日本的佛學界,他們很認真地討論,聽起來很奇怪的問題,就是原子彈有沒有佛性,因為日本人被原子彈炸過,原子彈在他們心目中是最邪惡的一個存在物。」如果所有東西,連草木、山河大地都有佛性,原子彈究竟有沒有佛性?

回到人有佛性的命題,佛教強調人有覺悟成佛的能力,成佛更是人的目標,這點與其他有神論的宗教非常不同,「其他宗教的神和人之間往往會有一個比較大的gap,而且他們會非常強調這個差別,造物者和受造物的界線不能跨越,如果跨越就是對神的褻瀆。」佛教鼓勵人超越自身,達到更高的境界,「內在超越是東方宗教,包括印度、中國的重要特色,它相比較就更強調我們的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為中心,但是人類又不局限於人,他有超越提高的空間。」在超越的過程中,佛教也強調自力,靠你自己修行覺悟,相反,有神論宗教強調依靠神的救贖,是他力,「人就是羔羊,一定要由牧羊人來帶着你,自己不可能變成牧羊人,他是需要被拯救的。」

人性終極願境 超越自身

人類理想超越自身的局限,姚治華上課時會分享超人、蝙蝠俠等英雄電影,「他們都是普通人,從人性角度都有他們的一些缺陷,但他們somehow變成了超人,所以這幾部電影這麼流行,反映了普遍人對我們的人性太平凡太軟弱,確實是有不滿,然後內心有一個很強的願望,去超越自身,能夠更好,所以就有了超人這樣的現代神話。」隨着現代科技的提升,人類提出和實踐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利用電腦科技、生物科技令人類進步、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如減少貧困,克服疾病甚至死亡,但同時也引起道德爭議。當有神論宗教批評修改人類基因是扮演上帝角色,對上帝不敬,佛教就不會有這些煩惱,「在成佛的角度來說,佛教整個努力的目標就是transhumanism。」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

這次再選用《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的風格,字體揉合隸書和楷書的風格。特點在氣勢雄渾,感覺莊嚴,字體有向外擴張的感覺,骨架較大。

小技巧

行筆時要保持向下壓,令線條有力量和飽滿,轉彎位則用圓轉,含蓄地表達字勢和線條的力量感。

文˙ 朱琳琳

題字˙ 徐沛之

{ 圖 } 資料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歐陽德智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