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鍾情紙本舊物 銳眼發掘珍貴史料

文章日期:2022年02月09日

【明報專訊】財源廣進是不少人的新年願望,但對收藏家來說,世上實在有很多東西用錢也買不到。愈難得到的愈想得到,愈得不到的愈覺得有價值,看來「心想事成」更為重要。今期請來香港收藏家協會會長唐卓敏分享,他既是收藏家,又是核子醫學專科醫生,除了介紹應節的賀年藏品外,亦透露自己的收藏心得!

「我約6歲、讀小一開始收藏車票等紙本,現時約有2000至3000張車票!」唐卓敏於1970年代在香港中文大學讀生物,之後往愛爾蘭讀醫科。「我中學時已經立志做醫生,不斷努力,善用時間便達成。」學習以外,他在收藏方面也花不少時間和心力。為找心頭好,他除了留意拍賣動向,也會往私人市場尋寶,昔日在旺角一些出售郵票的老商場留下不少足迹。暫時,還未有機構頒發「收藏家證書」肯定藏家的成就,但早在1990年代起,他陸續把藏品整理好,出版不同收藏專書,這些著作正是他在不同收藏領域的里程碑。

收藏數十元紙本 開心程度好比名畫

核子醫學技術尖端,可了解人體器官的結構改變;收藏亦講求知識和眼光,了解時代轉變。眼光獨到銳利的唐卓敏,欣賞紙本藏品含有大量珍貴歷史紀錄。「漢墓的金銀珠寶當然值錢,但我覺得掘到有文字的珍品更開心。」雖然古代的竹簡文獻相對價值不高,但所蘊含的歷史資料卻無比豐富。「利市封不是我的專長,但也想分享一下,吸引更多人認識收藏。我在細路仔時開始收藏,當中有來自銀行、財務公司、車行、酒樓、電訊公司和社區組織。這些紙本藏品可能只值數十元,但我好鍾意,收藏的開心程度相等於收到逾億元的梵高名畫!」他向記者展示一批古舊利市封,當中不少商號已在歷史中消失。部分利市封上印有商號的電話地址。當時商號用來賣廣告,今日便成為重要的文獻史料。「早期的利市封體積較小,用來裝毫子。但後來流行封紙幣,利市封的體積便愈來愈大。」利市封的顏色亦愈來愈豐富,由紅色發展至金色和彩色,見證印刷技術進步。「近年流行電子支付,可能連利市封也不管用了。」他說若純粹講錢和方便,利市封便沒什麼空間了。「新年賀卡方面,也漸變成電郵和WhatsApp群發。這見證社會進步,不過失卻了味道!」我們的新年美學,似乎在結構上改變了。

舊明信片賀年卡 見證香港華洋共處

他收藏的香港景色明信片、賀年卡,上面印有中、英文字,見證當時香港華洋共處的社會文化,景點包括香港仔海鮮畫舫、虎豹別墅、銅鑼灣避風塘等。「按中環的銀行建築群推斷,大約是1960至70年代產品。」他說明信片上所書寫的文字,記錄了當時人的生活。「有些賀年卡寫了字卻沒貼郵票,可能寫信者太忙而沒寄出吧!」以往,華人在新年喜歡放爆竹。原來爆竹的包裝紙也是珍貴藏品。「1920年代有港人在澳門開設爆竹廠,爆竹業昔日是當地重要工業,這批包裝紙是1970至80年代產品。」他在網上做資料蒐集,找到不少資料印證這批包裝紙的歷史故事。他說部分包裝紙寫上英文,相信是向海外出口。

「長城稅票永遠有新發現」

在芸芸紙本之中,他鍾愛郵票、信封和稅票。一般郵票藏家喜用夾嘴圓滑的專用夾子,以免弄破郵票,但唐卓敏覺得尖嘴夾子更好用。「我覺得尖的更為精細,按個人喜好啦。」 所謂稅票,是政府為徵稅用所發行的印花稅票,在文件要貼上稅票才有效。「我收藏了民國時期第一套印花稅票,採用長城設計。當時軍閥割據,不少省份都發行自己的款式和不同加蓋,結果出現不同版本、約過萬款長城稅票。」

他笑說自己的收藏品愈來愈多。「有啲儲儲吓都拿去賣了。」他拿出一本接一本厚重的拍賣行圖錄,細心看全部是拍賣行為他印刷的。每本代表一個為他不同藏品而設的專場,也代表一個完整的收藏系列。「有啲唔係好鍾意,算啦,交畀拍賣行。」他指圖錄中有些寶貝「𠵱家價錢升咗好多了」,笑說後悔太早出售。「唔可以儲咁多,曾經擁有就得啦。」他家中有不少珍寶,每逢春天便嚴陣以待。「最緊要防濕、防蟲。在潮濕季節家居要開抽濕機或空調。」他會為紙本藏品電腦掃描,卻曾遇上不快經歷。「我曾找助手掃描珍品,卻令部分紙本破損,令我很心痛。」後來,這名核子醫學專科醫生,只好親力親為掃描藏品。

「每天我約有半小時公餘時間處理藏品,搭車時會把握時間看資料。」醫生工作忙碌,收藏項目的工作量也好比另一份工,但他非常享受。「收藏家唔會悶,成日掛住找東西。買到會開心,但買唔到仲開心。因為當追求一樣嘢時,會想盡法子搵到佢,讓你不斷努力。如果乜都有晒,反而可能會唔開心!」他說收藏和探索醫學知識一樣,透過研究文獻、期刊發現點子,快樂無比。「我嘅性格,每收藏一樣嘢都要做到最好。唔好放棄。如果只有3分鐘熱度、一陣便放低,就做唔到乜嘢出來。一係唔儲,一儲就要有恆心,才能建立收藏系列。掂吓掂吓就冇意思啦!」醫生的工作叫人珍重健康,而收藏家的使命叫人珍重歷史。擁有雙重使命,成就他豐盛的生命。在虎年他又有什麼收藏目標呢?他認真想了想,微笑說:「長城稅票是永遠儲唔完的,因為,永遠會有新發現呢!」

文:呂一心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Collect]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