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抄經:愛因斯坦同路人? 時間即空間,佛教如是觀

文章日期:2022年02月13日

【明報專訊】時間是現今人類不可或缺的概念,每天早上同一時間鬧鐘響起,巴士、地鐵按時刻表出發,秒針跨過零時零分就等於新一天的開始,時鐘計劃了人類的生活作息,我們習慣時間分秒流逝,過去、現在、未來是線性的。當西方哲學家思考時間是否絕對,佛教也嘗試回答什麼是過去、現在、未來,時間是否存在。

相對論如何理解時間?

科幻電影常以時間為主題,回到未來又回到過去,今天不談祖父悖論的哲學問題,先介紹愛因斯坦的時空概念。路蘭(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對時間的描述,正好顯淺地解釋相對論如何理解時間,電影中地球因氣候變化而面對糧食危機,科學家到太空尋找其他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到達的第一個星球因為鄰近黑洞,在引力影響下,星球上的1小時等於地球7年,主角一行人因遇上海嘯而延誤回航,再回到太空船時,地球時間已經過了23年,在太空船上等候的同伴鬚髮灰白,主角女兒也長大成人。愛因斯坦認為時間是相對的,重力會導致時空彎曲,重力愈大,時間愈慢,這也推翻了牛頓的絕對時間論,過往我們以為宇宙中任何一個角落,所過的一分一秒都是一樣,不多不少,但愛因斯坦說宇宙不同地方也有自己獨特一套的時間,時間只是人類的幻覺。

愛因斯坦又提出四維空間的概念,在三維空間之上,還有一個維度——時間,時間和三維空間是不能分割的。以書本為例形象化解釋,書本每一頁是平面紙張,上面印刷的文字、圖案是二維的,但將所有平面疊起,書就有厚度,變得立體,這就是三維空間。把書本換成小朋友看的立體繪本,試想像,每一頁都有可以彈起的立體機關,如城堡、森林,頁面變成三維,書的厚度就是四維,即時間的維度,你打開書,每一頁就等於一個時間的刻度,書頁中有故事,有人在說話、活動,翻到下一頁,就過了一分鐘。《星際啟示錄》結尾主角進入蟲洞後,亦有類似演繹。

之所以要稍為解釋相對論,是因為佛教對時間的看法,和愛因斯坦不謀而合,佛教其中一學派「一切有部」,同樣相信時間和空間的關係是不可分割的,時間是根本的存在,就如愛因斯坦所說的維度。中大哲學系教授姚治華解釋,「他們說,世即行,行即世,時間就是空間,空間就是時間」。世是時間,即我們常說的三生三世,行即是無常變化的事物。而時間的區分,是源於人類的經歷不同,對時間有不同定義,即使時間變遷,但法、事物的根本不變。

過去 現在 未來 和而不同

「一切有部」學者對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觀念,作出四種和而不同的解釋。第一種是「類異說」,時間的差異在於類,英文翻譯成mode of being。佛經以金器為例,金非常柔軟,延展性高,容易塑造成不同形狀,比喻時間會變化,有過去、現在、未來。但無論金如何變化,形狀變成金鏈、金磚也好,金黃色的顏色也不會改變,「形雖有異,而顯色無異」。顏色代表金的本質,姚治華說,「這例子用來說明,在變化中有一些不變的東西,過去、現在、未來就好像它的形狀一樣不斷地變,但是物質存在保持不變」。

第二種是「相異說」,時間的差異在於相,即特徵,過去、現在、未來的差別不大,只是有不同的相,「所以處於任何一個狀態下,你可以說它是過去,或者過去多一點,但同時它也是未來和現在」。過去等於現在等於未來,一下子很難想明白,但套用在時間旅行的故事中,你回到的過去,似乎也同時是你的現在和未來。

第三種是「位異說」,時間的差異在於位置,佛經以算籌為例解釋,算籌類似算盤,都是計算工具,用十進制。算籌不同的行列代表個位數、十位數、百位數,把算籌放到個位數的一行就是個位,放到十位數就是十位,放到百位數就是百位,「個、十、百就相當於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個時間階段,法(萬物)被放到不同的地方,就得到三個不同名稱」。

時間只分前後 不會變化?

第四種是「待異說」,時間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分,只有前後之分。一個女人對於她的母親而言是女兒,但對於她的女兒而言是母親,同一個人有不同名稱,視乎她和其他人的關係;時間有不同的名稱,被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也是因為關係,在當下之前發生的就是過去,在當下之後發生的就是未來,當下就是現在,「時間就像是箭頭,但箭頭不是分成過去、現在、未來的三段,而是分成了次序,只是用當下這一點,分成前、後這兩個方向」。第四種說法着眼次序,以前後理解過去、現在、未來,跟前三種直接把時間分成三段有明顯差別。

當代時間哲學的說法也能脗合佛教以上四觀點,蘇格蘭哲學家約翰.麥克塔加特(John McTaggart)在1908年提出,時間觀念可以分為兩個立場,一是A理論,時間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種特性,明天將會發生的事件,隨時間流逝會變成現在,再變成過去,我們離未來愈來愈近,積累愈來愈多的過去;二是B理論,時間被刻劃成兩者之間的關係,例如兩天之前,一天之前,或當下,跟「一切有部」第四種說法一樣,「在B理論之下,時間是不會變化的,時間的逝去,是我們人類來觀察世界的一個感受」。

過去和未來之事存在嗎?

A理論和B理論再演化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論,兩者最大的爭論是過去和未來的事物存在與否。支持A理論的哲學家提倡「現在論」(presentism),他們認為只有現在的東西存在,過去和未來的東西都不存在,例如你和泰姬陵是存在的,但蘇格拉底已經不存在,未來未知的火星耕種計劃也不存在,不是真實的。但支持B理論的哲學家提出「永恆論」(eternalism),認為過去和未來的東西都存在。現在論認為時間是線性地改變原有的三維空間,猶如舊日的維港填海後,變成今日的尖東海旁,他日如果再填海就變成內陸,永恆論反駁,他們提倡四維的時空概念,過去和未來都存在於同一個空間,就如之前提過的書本例子,過去和未來都存在於同一本書,只是我們還沒揭到看到,既然任何時間點都同時存在,時間就稱不上流動。

現在的事物存在沒有太大爭議,過去之事已消逝,未來之事未發生,又如何存在?佛教亦有一套說法,過去存在與否視乎業力報了沒有,「你作了業,但這個業還未報,所以過去的業存在,如果你的業已經報了,那麼就不存在,不是說所有過去都不存在,按照佛教的理論,只有一部分的過去不存在」。姚治華舉例,業力好比銀行存款,你銀行裏曾經有200萬,你半年前花了150萬,就像你報了部分的業,這樣的話過去的200萬就不存在了,你的業力只剩下還未花掉的50萬,存在的也只有50萬。但究竟什麼是存在?存在的定義也是當代哲學一個最棘手的問題,最簡單的理解是現實中看到的東西就是存在,那麼空氣、概念、意識豈不是不存在?佛教如何看「有」,這個問題留待下期解答。

【草書】

徐沛之糅合唐代書法家懷素與張旭的草書風格,寫「三世實有」四字,線條縱橫交錯,但亂中有序,且有輕快感覺,速度感較強,有連綿的感覺,線條像處於斷與不斷之間,字形體抽象,想像空間大,配合時間如幻似真的主題。

小技巧

要熟悉草法,運筆熟練,轉折時宜用中鋒運行,轉彎會比較順,效果更好。

文˙ 朱琳琳

題字˙徐沛之

{ 圖 } 電影截圖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