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青:作者之「死」

文章日期:2022年02月25日

【明報專訊】「作者已死」,是羅蘭巴特上世紀提出的文藝理論,作品誕生後要如何理解,不再是作者的一言堂,讀者和文本都佔有位置。但本文要說的「作者已死」卻不關乎羅蘭巴特,而是當讀者對作者本身的人品有所質疑,群起令其「社會性死亡」的現象。

近日華盛頓地鐵出現一個影片廣告,裏面其中一句宣傳語,引發了又一場「作者已死」爭議。只見片段中一個黑人女士微微仰頭,旁白寫着「Lianna is Imagining Harry Potter Without Its Creator」(Lianna想像《哈利波特》沒有作者,圖)。句中的作者沒有指名道姓,但明眼人都知道是說大名鼎鼎的J.K.羅琳。羅琳和廣告商有何仇怨,以致對方特地出廣告「消滅」她呢?

該廣告其實是《紐約時報》的宣傳。《紐時》找來4個身分不同的訂戶,在影片各自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而Lianna正是其中一人。《紐時》大概藉此向民眾展示自己支持多元的理念,吸引相關人士訂閱。只是《紐時》特地標出這句微妙的soundbite,給人感覺就是衝着J.K.羅琳而來。

羅琳在2020年時,曾在社交媒體回應一篇以「有月經的人」為題的報道,說:「我肯定有個詞語專為這類人(編按:跨性別者)而設,大家可以幫我想一想嗎?Wumben?Wimpund?還是Woomud?」似是特意不提Woman。結果不少網民炮轟她歧視跨性別者。雖然羅琳其後否認歧視並道歉,但由於仍然堅持生理女性與跨性別者應該區分,結果被「哈利」Daniel Radcliffe和「妙麗」Emma Watson等舊雨割席,連《哈利波特20周年:重返霍格華茲》這個大型節目也對這位仍然「生勾勾」的原作者拒諸門外。

盲求「政治正確」 孵出寒蟬

事後有人分析,J.K.羅琳的遭遇,恐怕是今天「政治正確」和「取消文化」盛行的結果。所謂「取消文化」(本地近義詞可能是封殺、杯葛或抵制),指民眾認為某些商業機構或名人,有不道德或是政治不正確的言行,因此群起攻之,利用輿論施壓,使其喪失工作機會、社會地位,乃至發言權。其實這種道德施壓歷來都有,只是隨着互聯網發達以及「政治正確」的興起,而變得愈發普遍和具影響力。

但仔細想想,J.K.羅琳算是思想保守的人嗎?似乎又不然。《哈利波特》本身就是個抗拒血統論和種族主義的故事,重要角色鄧不利多和葛林戴華德是同性戀人。若說羅琳在社會和性別議題上是老頑固,好像不太合理。但若只因她某些地方不夠「進步」、「開明」,就要施行絕罰,逐出社會,對她又好像不太公道。民眾固然有權監督和批評公眾人物,但名人也有其思想和言論自由。如何平衡和包容,是其中關鍵。若盲目追求「政治正確」,事事大動「取消文化」的干戈,只怕被「處決」的作者日多,反而會孵出寒蟬,與良善的原意背道而馳。

文:周圍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跨性別人士 紐約時報 哈利波特 羅琳 文藝雜緒 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