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戰事:從紀錄片、劇情片 認識烏克蘭戰火區

文章日期:2022年03月04日

【明報專訊】上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新聞上一時間出現不少地名,在新聞以外紀錄片或許是更深入了解這些地區的方法,但非虛構作品也是意識形態的競爭場域,不同政治陣營皆會利用作品表達自己的理念,克里米亞(Crimea)的紀錄片是個例子。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及後俄羅斯電視台推出紀錄片Crimea. The Way Home(2015),由俄羅斯總統普京親述他眼中的克里米亞回歸計劃。另一紀錄片Crimea. as it was於2018年發布,從在克里米亞的烏克蘭軍人角度出發。兩套影片仍可在YouTube觀看,後者點擊率較高。

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Donbass),與俄羅斯接壤,是普京宣布採取軍事行動的地方。該地近年戰事不斷,多齣關於該地的紀錄片以軍事為題材,例如Airport Donetsk(2015)及A Sniper's War(2018)。值得推介的紀錄片The Earth Is Blue as an Orange(2020),故事環繞在頓巴斯地區的一個單親媽媽及其孩子,每日活在遭受炮火轟炸的陰影下,如何藉拍攝電影的熱情轉化創傷。此紀錄片在辛丹斯電影節等多個影展獲獎。

被俄軍俘虜 烏克蘭士兵患PTSD

亦有不少劇情片以頓巴斯地區為題材,導演Valentyn Vasyanovych新作Reflection(2021,圖),劇情講述一名醫生在頓巴斯地區被俄軍俘虜,及後逃回烏克蘭首都基輔,因被俘虜期間所見的酷刑而患上創傷後壓力症(PTSD)。他的前作《荒蕪世紀詩篇》(Atlantis,2018)亦以烏克蘭東部為背景,談及患PTSD的軍人如何面對戰後廢墟及重建,是獲得最多獎項的烏克蘭電影之一。

至於首都基輔,相信不少香港人已看過紀錄片《凛冬烈火:烏克蘭為自由而戰》(2015),導演沙基羅斯尼薩的《佔領廣場》(Maidan,2014)則以較冷靜手法記錄同一場革命。虛構影視作品方面,近日在IMDb上最受歡迎的是電視劇Servant of the People,由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主演,他不止擔任演員,整齣電視劇皆由他監製和編劇,諷刺本地及國際政事。

文:胡筱雯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