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最近看電視,時光彷彿倒流到兩年前。衛生防護中心代表每日板着面孔公布失控的疫情數據;政府高官不時「發表講話」,抗疫措施朝令夕改;新聞每日直擊市民搶購糧食、快速檢測包和連花清瘟膠囊的亂象;還有各個電視台製作的抗疫資訊節目,說來說去都是如何洗手、戴幾多個口罩才足夠、老人兒童和孕婦應該如何避疫、中招發燒喉嚨痛應該如何自理……香港人曾引以為傲的抗疫之路,一下子土崩瓦解,當世界各地已經開始擺脫疫情的陰霾時,香港這個平行時空,卻再次墮入疫情初現的恐慌情緒。究竟是「車公顯靈」,抑或是香港太過心存僥倖,沒有從過去兩年全球疫情的慘况之中汲取教訓,為居安思危作好準備?
第五波疫情進入高峰,各電視台馬上製作抗疫相關節目,無綫的《學是疫學非》將受歡迎的科普節目《學是學非》重新包裝;《東張西望》亦秉承一貫風格,追擊跨境司機運菜難、超級市場貨架清零等。這些都是實况,但並非社會全相,只是觀眾看到這些被放大的畫面,耳濡目染下難免想「搶埋一份」。《東張》的報道與非理性行為是「有雞先抑或有蛋先」的問題,說《東張》散播恐懼有欠公允,但筆者實在聽過不少年長觀眾,看過節目之後有樣學樣。另一個節目《爭分奪秒同抗疫》卻以發揮社會互助精神、發放正能量為名,「將喪事當喜事辦」,不但派出義工隊到社區送暖,還會訪問捐出物資的公司,並為產品拍下大特寫。雖則這些未必是產品植入,但至少能令觀眾認識這些在危難裏伸出援手的善長,大大幫助公司推廣企業形象。
香港開電視的《全城抗疫講呢啲》,主打醫學資訊,每晚邀請不同專科醫生講解疫症的影響,雖然不少都已是觀眾兩年來不斷接收的資訊,新意欠奉,但至少能溫故知新。
市民對疫情的真實回饋
ViuTV的《今日疫情》卻另闢蹊徑——或許製作團隊深明抗疫資訊已經氾濫,所以節目旨在成為各抒己見的平台,例如由疫區居民報告街市行情,或是前線醫護控訴工作不勝負荷,勸喻市民不要聽從政府指示到急症室求診,或是染疫藝人自述家居隔離的情况等。有別於官員或專家由上而下的指示和分析,在《今日疫情》聽到的更多是市民對疫情的真實回饋,尤其現在民情洶湧,相比起抗疫資訊,市民或更需要找個地方抒發怨氣。
至於香港電台,有作為「防疫資訊台」的硬任務,港台電視32全天候播放政府部門的抗疫記者會,更提供確診個案、檢疫公告等官方信息;港台電視31的《防疫速遞》,除了提供關於疫情的醫療資訊,更重要的是宣傳政府的抗疫措施,成為各部門報告業績的渠道。最有趣的是主持在節目開始和結束前,總會重複這段說話:「香港電台會為大家提供最新、最準確的抗疫資訊,我們一定會與市民同心,一起打好這場抗疫戰。」當政府每日都發放自相矛盾、曖昧含糊的資訊時,港台如何確保資訊是最新、最準確?若香港真的如特首所言「打緊仗」,最重要的是上下互信。可是經過過去兩年多的大整肅,莫說市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欣賞指數曾經最高的港台,公信力亦大不如前。上面提到那幾句台詞,言者像向觀眾說話,聽者更覺得似是港台為了自我感覺良好的「免責聲明」。
走筆之時,美國政府公布最新的「檢測及治療」抗疫策略;反之在香港,政府和專家對全民檢測的細節仍舉棋不定,高官卻只顧熱烈感謝中央支援。2022年的香港,像是2020年初的武漢,未來或許如2003年SARS一役般,「全賴中央的全力馳援,香港最終戰勝疫情」,一將功成萬骨枯。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