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IT人來港創業 「竹」建環保一條龍

文章日期:2022年03月19日

【明報專訊】古語有云: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夤夜趕科場。港人移居英國與日俱增的當下,有英國人從祖家連根拔起,移居香港。Rob Davenport曾經從事人人稱羨的資訊科技行業,卻輾轉做起廚具生意,後來又投身環保行列;不懂日語,公司卻用上日語TaKe(竹子)為名,是故弄玄虛,還是受亞洲文化薰陶?居於城市,卻又鍾情山水。真想問Rob一句,「係咩驅使你咁做啊?係愛,定係責任?」,相信Rob會答:「係愛啊!」

(註:部分圖片攝於疫情前)

30多歲的Rob Davenport天生是個企業家。在英國做過網絡工程師,22歲創立自己的第一間公司,因為熱中科技,所以生意是關於e-sports電子競技;後來又因為喜愛下廚,做起廚具與餐具生意。如今因為熱愛大自然,涉足環保事業。聽來好像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上,卻又環環相扣。

自小社區農圃耕作 學會欣賞土地

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城郊的Rob,小時候,父母在周末總會帶上他到當地盛行的allotment(社區農圃)耕作。他們會種的植物可多了,英國薯仔、洋葱、青葱、大蒜、紅菜頭,還有形形色色的番茄,也種過覆盆子、士多啤梨,以至香港難得一見的果子如damson(類似布冧)等。童年的種植經驗,讓他懂得珍惜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自小學會欣賞土地。

說到英國的allotment,Rob表示通常是一些農田或是屋苑,劃出部分土地讓住客種植。一般來說,可以向當地的council或私人土地擁有人租借,但由於求過於供,往往要輪候很久。當地人常常會把自己的農產品與其他人交換,例如你種薯仔,他種覆盆子,大家互相交換。如果出產過盛,有些人會拿去售賣或送贈親朋,又或者做醃漬食品、果醬等,減少浪費。他自己就最喜歡紅菜頭,既可以用來下廚,又可以醃漬。他認為千禧世代着重飲食,可以多推廣這類種植活動。來到香港,他也很欣賞本地的農產品,例如在中環天星碼頭不時舉行的pop-up市集,售賣本地出產菜蔬,他就非常欣賞。

善用閒置土地種竹 生產環保竹品

說到吃就滔滔不絕的Rob,也因而做起廚具、餐具事業。疫情前有8年時間經常來往深圳、廣州、寧波,每年都會出席廣州的「廣交會」物色適合的產品,由內地出口到歐洲。有了這個背景,以自家品牌推出餐具為主的產品就自然不過了。Rob表示這一切都源於passion。他所推動的一切事業,都是自己情之所鍾。「做創辦人經營自己的事業,工時長也壓力大」,Rob說,錢不是最大的推動力,一定要自己感興趣的才會做,如今工作的最大動力是「能夠幫到人,達到一些轉變」。本着這個大原則,就有了TaKe Group品牌與 TaKe Foundation基金會的出現。

品牌在2020年成立,初時旨在採購日本風格的竹製品並將其推向市場,現在擴大了產品線和零售合作伙伴關係,為商業機構和消費者提供更廣泛、耐用的產品。TaKe Home和TaKe Go系列分別主打家用餐具和外帶食品器皿如午餐盒等。產品由日本團隊設計,是很多港人喜愛的簡約日本風。不久將來還計劃推出竹製玩具的TaKe Kids系列。至於基金會就希望秉持以竹為善,善用本港閒置土地去種植能夠快速成長的竹,並制訂碳排放抵消計劃,鼓勵企業或個人贊助竹林種植園地。Rob表示,今年香港的新製造工廠將投入營運,並會使用新技術,生產本地製造、不含三聚氰胺的環保竹製品。

從生活着手 開始一點小改變

說到公司名字,TaKe來自日文的「竹」,其實Rob並不諳日語,但欣賞亞洲文化。他知道「竹」在亞洲有力量、繁榮和富有的象徵。人們習慣用金錢價值去衡量財富,不過Rob認為「富有」廣義應是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商標「竹」字上方設計成「人人」,看起來像兩個並列的人,又有點像屋檐,取意是希望竹子產品可以融入人的生活之中。竹子只是個媒介,讓人從生活着手,開始一點小改變。創立品牌和基金會就是想啟發大家思考竹子的各種可能,運用竹子去做到一條龍的可持續發展,由種植、收割,到發展、善用產品,到產品壽命盡頭最終仍可達到生物降解這個循環。

為什麼選竹子而不是其他植物呢?Rob表示竹子是一種用途廣泛但未被充分利用的自然資源。竹子輕盈、靈活又堅韌,一些情况下可取代木頭、鋼材或塑膠。竹纖維可以編成竹籃,或模壓成精美的餐具和其他環保產品。不說不知,有些品種的竹子甚至可以每天長高100厘米,生長速度驚人!竹子收割後又會再長出,吸二氧化碳能力比很多樹木都要快,可有效減少二氧化碳,增加氧氣。而且竹子可以生物降解,有助保護環境。

據Rob所說,竹子全球有逾千品種,最常見的品種是Moso,生命周期長,質地夠硬淨,廣泛應用於工業。至於香港竹棚使用的是Giant Bamboo,戶外裝飾的竹子品種是Buddha Belly Bamboo,這種竹子減碳效果或許不如其他品種,但可以美化環境。

至於在什麼地方種什麼竹,Rob就表示要視乎土壤的酸鹼度、陽光、水質等因素,「去決定在什麼狀態下,種哪個品種最有效益」。「我們其實是以竹的纖維做原料,生產出一種新的、更能夠生物降解的材料,用任何種類的竹子去製作都可以。這意味着由城市觀賞品種到在農田種植的高大品種,都可以應用到,可以大大提高我們生態系統的效益。」秉持「取之自然,用之自然」的理念,基金會利用閒置土地種植竹子。現時洽商中的地點有4個,已落實的包括南丫島東澳村。他希望與團體合作,透過這些竹園為弱勢社群提供就業機會,而商業機構就可以透過碳排放抵消計劃,贊助竹林項目。

產品加QR Code 一掃知背後故事

Rob擁有資訊科技行業的背景和興趣,自然想到運用科技及數據,作為實現目標的工具。 目前,品牌正與港大、理大、科大及其他本地機構合作,開展研究生課程、可持續發展計劃,例如在校園種植竹子和共享主要研究數據等。此外,他還為產品加入QR Code,顧客可以簡單一掃就知道產品背後的故事,例如竹子來自哪個產地,對環境有何好處等。善用資訊科技,令所有東西都可以追本溯源,讓消費者作出一個informed decision的消費決定。不管是用環保袋好、用自備餐盒好,都知道「自己每個小決定,其實對環境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西方社會的環保意識及政策方面都較領先,Rob認為教育至關重要。例如港人未必明白為什麼環保產品會比較昂貴,寧願使用便宜的即棄塑膠產品;但其實凡事都有成本,可持續發展有成本,即棄塑膠背後同樣有影響環境的另類成本。又例如人們沒有去過潔淨海灘,未必了解到自己製造的塑膠廢物對環境的影響。他希望讓人們意識到自己都可以為保護環境作出小改變。他在ReThink 2021可持續發展博覽會期間正式推動基金會,又積極參與不同活動,如贊助「In The Moo for Love愛牛愛地球2021」,參加「國際環保博覽」等。早前參與貿發局舉辦的T-box Transformation Sandbox計劃,跟不小中小企交流,產品亦進駐灣仔的設計廊Design Gallery。他認為疫情下,拖慢了很多環保政策和計劃的推動,雖然政府目前的支援計劃都有幫助,但就比較零碎,如果有更多支持就更好。

文:Selene Luk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FEATU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