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經常覺得,我們這一代其實是社會資源,別將我們看成負擔。」剛「登六」的賴炳華頂着一頭灰白,說話中常自稱為老人家。迫不及待「認老」,只因他覺得年老不是負面標籤,反而代表着經驗和閱歷。
去年他剛卸下校長一職退休,旋即開展「銀髮力量」計劃,團結長者一起發揮所長,更銳意成為一個hub,連接起義工與有需要的機構。
3月初春,木棉的艷紅花影處處可見,本應是賞花季節,街上行人卻步履匆匆。訪問當日新冠新增病例連續第4日破萬,超市貨架清空,隔離設施、醫療系統超出負荷,疫情愈見嚴峻。
賴炳華與兩位嘉賓主持梁萬福和盧炳松甫坐下,未正式開始訪問,大家已憂心忡忡地談論起疫情。從居家隔離的可行度,怎樣按風險把感染者分層隔離及治療,再到如何簡潔易明地傳達資訊,3人你一言我一語地提出意見,點出現行政策缺漏。賴炳華甚至已開始思考今波疫情過後,怎樣重建社區,打算舉辦學生家長活動,透過認識社區,推動公民教育、正向思維。
這3人都踏入耳順之年,無論見識、經驗,還是人際網絡都豐富得很,為何有人說老人是社會的負擔、高齡海嘯?
是社會資源 不是負擔
「我經常覺得,我們這一代其實是社會資源,別將我們看成負擔。」賴炳華不忿地說,退休人士縱然從職場退下,能力猶在,懂得善用的話,都可成社會資源。現時50至70歲的一群,當年剛剛好搭上香港發展的順風車,各方面條件都比上一代好,教育水平更高,身體亦較健康,「我爸爸60歲退休時,真的如阿伯一樣,我現在61歲,自問身體狀况比爸爸當年更年輕」。另外,掌握新科技的能力都比叔父輩好。
「我們不是負擔,不只是坐等$2乘車優惠和長者津貼!我覺得應該提醒政府,將安老政策的觀念改一改。」
賴炳華去年從校長一職退下,隨即開展社會服務項目「銀髮力量」,召集一班剛退休的教育工作者,從幫基層學生補英文開始,慢慢擴展到其他義工服務,期望提供一個平台讓長者義工發揮所長,過程中促進長幼共融。
「銀髮力量」原本專注於教育上,沒想到去年在電台的一次分享,有義工聽過他的訪問後主動聯絡加入,更牽線邀來另一名70多歲社工。透過這名社工的網絡,賴炳華接觸到一間特殊學校校長,需要招募義工陪伴殘疾學生運動員出入,恰好銀髮力量有的是長者義工,就這樣促成配對。「原來我可以成為一個hub,你提出需要,我負責提供幫助。」這樣一個搭一個,一線連一線,將銀髮族的力量編織得更廣。
「退休啦,學新嘢」
但當初招攬朋友加入,賴炳華直言並不容易,「他們大多是退休校長、教授,平日坐慣辦公室,習慣凡事請人做,現在突然要自己落手落腳,他們需要時間適應」。賴炳華都時常提醒自己「退休啦,學新嘢」,以往很多雜務有下屬幫忙,現在要學習製作Google form,安裝辦公室無線路由器……雖然只要打一個電話,就會有人幫他解決,但他堅持一手一腳自己完成,慢慢學會放下身段。「如果這個感覺處理得不好,有些朋友會覺得自己很沒用,擔心成為家人負擔,甚至患上抑鬱症。」
去年7月,賴炳華正忙着由校長變身成銀髮力量,有一件事對他帶來很大啟示。正當計劃發展得如火如荼,他的同事兼朋友、一名澳洲籍英語教師在家猝逝,「他與我弟弟同年,當年是我親自到澳洲布里斯班邀請他來香港工作。7月退休前,我還跟他續約;又打算退休後與他合作編寫英文版香港鬼故事,引起學生讀英文的興趣」。兩人本來已計劃好一起出書,但一切都隨着這個噩耗戛然而止。
當時賴炳華與朋友一起破門,發現澳洲教師在家中失救死亡。由於他的父母親友都在澳洲,疫情下無法來港,賴炳華親自辦理他的身後事,喪禮當日安排現場直播,讓澳洲親人遙距送別。「我沒有想過,連堂倌的工作都要做,用英文說『一鞠躬、再鞠躬』。」從守夜到火化,親自送他離開,「過程中我想,這就是人生,你以為明天能如常起牀,這不一定。幸運地你能多賺一天,不幸地亦可能就此長眠,所以我提醒自己,live life to the full!」
珍惜60至75歲黃金期
「我因而想起8個字送給自己:『多聽少說多思多行』。」直面死亡,讓人看清生命本質,他更確信創辦「銀髮力量」的決定正確。這一年他積極與不同機構開展合作計劃,又投入教會的事奉工作,或許比退休前更為忙碌,他卻樂此不疲:「從60歲退休到75歲,這15年我稱作黃金期,趁仍然行得走得,希望能活得隨心點、正面一點。」老有所為,退而不休,正正體現銀髮力量的可能。
做義工,很多人以為只有付出,沒有收穫。「其實我們這些年輕退休人士,在做社會服務的過程中,能繼續學習,找到自己的需要。」他憶起有前輩早他10年退休,最初兩年不斷去旅行,但去完又去,漸漸地覺得旅行不再有趣。「我們這一輩,退休後,雖然兩餐無憂,但卻失去了自我價值。」
從勞碌半生的崗位退下,不少長者都面對同一問題,無所適從。「其實透過義工服務,可以找回存在意義。」
場地提供:Pier 1929
文:張淑媚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