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Omicron肆虐,不但攻陷了香港的醫療防禦線,也牽動了香港人心。病毒無孔不入,即使港人已百分百採取了社交距離和戴口罩等防禦措施,但擠迫的居住環境卻成了抗疫的罩門。Omicron之前,封廈強檢,往往連一個帶病毒的居民也找不到,衛生當局還要背負擾民及浪費資源之譏。Omicron之後,封廈強檢往往在一棟大廈便找出過百「陽」人,不可謂不嚇人。病毒更攻陷了公營醫院。前陣子寒流襲港,看到那些確診長者,要瑟縮在醫院外的露天帳篷之下,不知要等多久病房才能騰出空牀讓他們「上樓」,真是聞者心酸。雖還未至「路有凍死骨」,但老人家身體荏弱,捱不住酷寒而病情加重,卻不難想像。
眼見目前亂象,思潮不覺時光倒流到19年前的SARS瘟疫。那次染疫人數只有1700多人,死亡人數 299,但因為「準備不足」,給突如其來的疫情殺個措手不及。在此之前,香港本來有兩所專為治療傳染病人的醫院,我念醫科時也曾到那裏上課,有幸見識種種不同類型的傳染病,比起現在的醫學生,甚至部分年輕醫生,連麻疹也未見過不可同日而語。SARS之前,大部分傳染病已因疫苗普及而受控,甚至絕迹,也沒有大型疫症。各地政府,尤其是發達地區的政府,都對傳染病掉以輕心。這兩所傳染病醫院也因而被拆掉重建,改作其他用途。SARS突然來襲,當局才猛然醒覺香港對疫症的準備極度不足,既沒有傳染病醫院,公私醫院亦缺乏隔離設備及措施。SARS帶來的教訓,令政府事後急急亡羊補牢,公立醫院都加設了隔離病房,瑪嘉烈醫院亦蓋了傳染病大樓,想不到事隔多年,新冠疫症給醫療系統的挑戰,遠遠超過當年的估算。
「聞鼙鼓而思良將」,公營醫院人滿之患加上人手短缺,頂不住來勢洶洶的疫情第五波,自然有人想起了私家醫院。有人說,有些私營醫院和私人執業醫生,自從疫症開始以來,便拒絕接收或診治發燒病人,確診新冠的更加免問。在此全民抗疫,公院淪陷,冀待援手之際,私院竟獨善其身作壁上觀,自然惹來公憤。
私院多缺隔離設施 難收新冠病人
事實上,不少私家醫院一向都有和公營醫療體系合作,新冠疫症爆發後,公營醫院為了應付確診病人,許多正常醫療活動都要暫停或延期,部分病人改為到私院就醫,已對私院構成壓力。最近私院準備撥出共1000病牀,容納公院轉介的非新冠病人,亦突顯社會有需要時的公私營醫療體系合作。
有人批評,現在急需的是容納確診的新冠病人,公立醫院供不應求,為何迄今只有中大醫院願意接收這類病人,其他私院卻不予以援手?其實,私院不收確診病人,實有苦衷。這些醫院絕大部分有多年歷史,建築設計完全沒有兼顧傳染病人,隔離設施嚴重缺乏,根本沒能力收容新冠病人。中大醫院在疫症爆發後才落成,在設計上已預計可能要協助應付疫情。新冠病人入院,根本不會接觸到其他病人,不但入住獨立樓座和樓層,連醫院入口和電梯也和其他病人分開,絕無交叉感染的風險。
全民抗疫,公私營醫院合作,互補不足是應有之義;要跳出框框,不為固有思維所囿,亦是理所當然,但同時亦要找出一個保險可行的方法,才可造福市民。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