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情》到《特務肥姜2.0》 口琴跨世代演繹妙韻

文章日期:2022年03月25日

【明報專訊】由已故音樂人黃霑的《當年情》,到歌手姜濤和肥仔(梁業)的《特務肥姜2.0》,都有口琴的悠揚樂音在其中。體積細小的口琴傳入香港約有90年,由大眾化慢慢變得愈來愈「專」,樂手鑽研古典音樂,屢獲國際殊榮,卻也變成小眾玩意。何卓彥分享他「呢一代口琴人」,希望重新推廣口琴。

《我呢一代口琴人》其實是「香港藝術節@大館」的節目,原定2月上演,因疫情延至4月在網上發布影片。節目請來不同年代的口琴手參與,原是一場盛大的口琴手聚會;同時在大館表演也想吸引路人留意,口琴手何卓彥表示,希望「社區少少,生活化少少,一家大細過來看」,會送口琴給小朋友,無奈因疫情作罷。

香港口琴獲獎無數 蜚聲國際

策劃表演的何卓彥,是世界口琴冠軍,他認為「香港人自己不太知道香港口琴圈究竟有幾威水」。他由10歲開始參與國際口琴比賽,並屢獲獎項,更於2013年世界口琴節獲得半音階口琴獨奏指定曲目組別的冠軍。可能讀者也聽過不少港產世界口琴冠軍,的確香港口琴手過去20多年在超過20多次國際口琴大賽中,所獲獎項數目是所有參賽地區之首;近年口琴節評判中,香港評判約佔10%至15%。

現時香港口琴協會正籌備第一屆香港國際半音階口琴大賽。何卓彥在世界口琴節獲獎後,就被稱呼為「世界口琴冠軍」,但他說自己獲獎只是需要吹奏兩首歌曲,對比其他樂器的世界大賽,樂手總要準備2小時的演奏,口琴比賽規模是有所不足,而香港有足夠地位籌辦一個全新的口琴世界賽,規模可蓋過現時其他比賽。比賽原本會在表演後不久舉辦,但也因疫情延期。

何卓彥的父親何百昌是香港口琴協會和英皇口琴五重奏的創辦人,他在父親薰陶下自幼學習口琴。今次的表演,會回帶介紹口琴的起源,口琴的原型是中國樂器笙,所以口琴手們會吹奏口琴,和笙合奏音樂;口琴傳入香港是1930年代,但表演時間線會跳至1950年代,介紹何卓彥心中的「香港口琴之父」梁日昭,梁吹奏的複音口琴現時不常見,風格上接近民謠,節目中將有這風格的高手表演。演出轉為網上後,團隊亦會蒐集、播放昔日口琴影片。

口琴與流行曲關係密切

到1980年代,團隊會在表演中吹奏流行曲,黃霑是梁日昭學生,黃的作品如《當年情》、《滄海一聲笑》等,都有口琴部分,屆時網上演出也會吹奏;而1990年代開始,何卓彥父親所屬的英皇口琴五重奏在世界比賽屢獲獎,英皇口琴五重奏將會親身參與演出;在1990年代部分亦特別介紹藍調口琴的歷史,因口琴手William Tang來到香港後,藍調口琴在港發展。2000年代,是何卓彥說自己開始「拋頭露面」的年代,他會演奏創新的口琴音樂,類型名為modern harmonica,屆時將演奏其中一首混合了爵士(jazz)、放克(funk)及古典音樂風格的樂曲。

香港最初的口琴音樂,何卓彥認為風格上似民謠,較為「入屋」;但在1960年代口琴手馮安的出現,為口琴圈帶來劇烈轉變。馮安精於以口琴吹奏古典音樂,由昔日吹民謠歌曲時常用的複音口琴,轉而用半音階口琴,何卓彥說當時開始有人吹巴哈、莫扎特的樂曲,其實在英美沒什麼人用口琴吹這些東西的,香港口琴好像經歷了一場「變種」,他認為香港是世上少有的城市,口琴手如此專注於古典樂。

盼由古典樂回歸生活

其實何卓彥也曾經覺得吹古典樂很離地,他也因此轉而研究其他類型的口琴樂曲,曾為流行曲寫和吹口琴旋律,例如容祖兒的《煙花紀》、歌手姜濤和肥仔的《特務肥姜2.0》。他覺得新世代的口琴手較少追求獎項,希望自己的口琴音樂回歸生活,他想走出香港口琴界只專注於古典音樂的死胡同,但也感恩自己能做全職口琴手,有賴昔日各口琴手的成果,希望這個表演可團結每一代口琴人,一起推廣口琴。

文:胡筱雯

編輯:歐陽德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