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抄經:人與萬物平等 「君子遠庖廚」偽善?

文章日期:2022年03月27日

【明報專訊】物與人是否平等?以現代的情况來說似乎不然,人類將海洋、天空、郊野劃為領地,盤算着如何填更多的海、伐更多的樹、建更多的樓,千萬動物擠在不見天日的農場中等待被宰。從儒家角度看現今的動物權益,宋明理學家會批評人類剝削動物,因為宋明理學提倡「人與物等」,強調人類並非比萬物優越,不能為一己之欲破壞自然。

人與物等 人類非高高在上

宋代理學家程顥與程頤,又稱為二程,在佛教影響下,吸納佛教眾生平等的思想,提出「人與物等」,強調人類並非高高在上,有主宰萬物的地位,雖然人有獨特性,但不等於人比其他動物優越。古今中外不乏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古希臘哲學家普羅達哥拉斯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由人類判定萬物的價值;中國《尚書》說:「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一般人直覺看自己比天地萬物高,認為人是萬物之靈,能夠主宰萬物,因為人有語言能力,人有理性思考能力,人有價值追求的能力,但動植物沒有,所以人比動植物優越。

而宋明理學家反對,雖然人有獨特之處,但這不使人更優越,相反,人其他能力遠遠不及動物,人跟馬賽跑的話不及馬,人跟牛比併力氣的話不及牛,人也不像變色龍一樣變色。人認為自己比萬物高級,只是因為人自私,只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宋明理學家說,人和其他動物、植物甚至死物一樣,都只是天地的創造物,人和萬物都是平等的,儘管人有理性、道德這些獨特之處,中大哲學系教授鄭宗義說,「這澄清了儒學不是人類中心主義,雖然儒學承認人有獨特性,但儒學從來都不覺得人在天地萬物之中是superior,而且無權主宰其他天地萬物」。

人禽之別 對生命更高層次追求

但二程兄弟提出「人與物等」,說人與萬物平等,似乎跟先秦時期孟子提出的「人禽之別」有衝突,究竟儒家是人與物等還是人禽之別?首先先了解孟子說的人禽有何分別。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在於人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不止於動物食色性也、懷生畏死的本能,人追求仁義禮智的道德價值,甚至願意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但動物不能,所以人和動物有分別。如果人活得像動物,滿足於追求欲望、快感的本能,人就不是人,只是動物。孟子想提醒人有這種獨特性,希望人不停留於活得像動物,而對生命有更高層次的追求,超越動物的本能,所以孟子說人禽有別,人與禽獸不是同一類,而與聖人同類。雖然孟子說人不是動物,但他並非輕視動物,只是人和動物的能力不同,對人和動物的要求也不同,能力愈大,責任愈大,社會上知識分子有責任關懷社會、批判社會,富商巨賈有責任交更多稅、回饋社會,但知識水平低、收入少的人也不應被輕視。

儒家重視動物

孟子亦提倡我們應該愛動物,當人意識到人禽之別,明白人有仁義禮智的能力,就應該將仁愛逐步擴充到天地萬物,「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由愛我們的家人,再愛朋友,到愛同學、同事,愛生活中的社區、鄰里,逐步擴充至社會上的人,還要愛護動物、植物、死物。所以孟子思想並非人類中心主義,鄭宗義說若以為儒家不重視動物是誤解,「如果儒家看不起動物,只講『親親而仁民』就可以,不用愛物」。《孟子·梁惠王上》中有一「以羊易牛」的故事,齊宣王有一天在朝上看到有人牽着牛走過,齊宣王問這隻牛要牽到哪裏去,牽牛的回答說牛要拿去屠宰作祭祀用,齊宣王不忍心看到牛驚懼哆嗦的樣子,就下令放走牛,但祭祀又不能取消,於是齊宣王就用羊代替牛來祭祀。孟子稱讚齊宣王有仁心,說:「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君子離廚 培養惻隱之心

常有人以「君子遠庖廚」一句批評儒家偽善,因看到牛可憐的樣子就不忍殺牛,但殺一隻看不到的羊,難道就不是殺生?想吃肉,但不想看到動物被屠宰的殘忍,不想聽到動物臨死的哀鳴,於是遠離廚房,難道就能減輕動物的痛苦?儒家則回應,「君子遠庖廚」是培養仁術的方法。古代不像現代經常有肉吃,吃肉都是為了補充營養而非口腹之欲,儒家說只有幾個情况下才能殺動物,一是照顧兩老;二是大病初癒;三是招待賓客;四是祭祀。在必須吃肉的前提下,既然橫豎動物都要死,問題就是看着動物死在你面前,還是避而不視。儒家說「君子遠庖廚」,是為了培養我們的惻隱之心,假如看着街市檔販在你面前把一隻活蹦亂跳的雞放血,未死透就浸到一桶滾燙的熱水中拔毛,你還能吃得下桌上的白切雞的話,慢慢就會習以為常,而不再對動物被屠宰感到不忍。所以寧願買死雞不買活雞不是偽善,而是仁術,「你買隻死雞是仍然表現你不忍心去殺生的心,惻隱之心,如果每個人都是這麼想,這個天下就多一分惻隱之心,少一分殘忍、好殺的心,如果人人都覺得殺戮無問題,反正動物是任我殺,咁就多一份殘忍的心,惻隱動物就愈來愈難。」

遠近親疏之分 殺動物要不忍

不像佛教說眾生平等,佛陀為了不殺生寧割肉餵鷹,儒家版本的人與物等,並非說人和動物完全平等,完全不殺生。一般情况下我們愛動物如愛人,但如果非要二擇其一,親人快要餓死,儒家也會宰動物以養雙親,如果野外遇猛獸攻擊,儒家也不會束手待斃。但儒家強調人不能任意殺動物、利用萬物,認為人有主宰萬物的權利。明代理學家王陽明說,有遠近親疏之分是萬物的天性,羚羊為了保護幼兒會攻擊人,在親人和動物之間人也會選擇至親,重點是我們宰殺動物時,心要不忍,不是視之為理所當然。王陽明在《傳習錄》說:「禽獸與草木同是愛的,把草木去養禽獸,又忍得。人與禽獸同是愛的,宰禽獸以養親,與供祭祀,燕賓客,心又忍得。」動物和植物我們都愛,但無可奈何下也要狠下心用植物養動物,親人和動物我們都愛,但無可奈何下也要狠下心宰動物養雙親,但要殺得人道,對動物、植物的死要有惻隱之心。

避免不必要殺戮 盡物之性

宋明理學說我們要愛護萬物,如非必要不要殺生,套用到現今社會,相信儒家會提倡減少食肉,避免不必要的殺戮,「你可以一個禮拜食一兩次肉,甚至一個月食一兩次肉,何必食肉比食菜更多,這是無惻隱之心,放縱你的殘忍好殺的心」。除了減少食肉,不要放縱口腹之欲,也不應放縱人類中心主義的想法,過分擴展人類的領地,過度開發、破壞大自然,「現代為什麼禽獸會無啦啦來搞你,因為牠已經沒有辦法棲息,棲息地用晒來起樓,所以就過來市區,你又覺得牠阻礙你傷害你而殺死牠」。人類現在支配了世界,按照人的意思改造自然,肆意填海、伐樹,讓我們以為自己了不起,成為萬物的主宰,能夠支配其他生物的生死。但儒家說這不是正確態度,聖人應該要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幫助人、物各盡其能,讓鳥兒在天上飛,讓海豚在海中暢泳,「要參與天地萬物化育,去幫助他們,而不是以為自己superior,而支配萬物」。

【楷書】

背景

徐沛之這次以鍾繇的楷書風格寫「人與物等」,鍾繇是三國時期曹魏書法家、政治家,以小楷著名,其風格對後世亦影響深遠。鍾繇的小楷與唐朝楷書的分別在,唐楷字體大小、尺寸較齊整一致;鍾繇則隨字體的筆劃、複雜度而調整字體高度,高矮不一,尺寸自然。

小技巧

鍾繇小楷線條比較簡潔、圓潤,較少修飾的細微技巧,感覺自然不做作,有古樸氣質。寫字時要注意字的結體,鍾繇的字較扁身,初學者臨摹時容易把字寫得過長,失去圓潤感。

文˙ 朱琳琳

題字˙ 徐沛之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