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如果問你香港哪裏有本地農場,你會想起哪些地區?不少人或會回答元朗、粉嶺一帶,因為從前元朗、粉嶺平原多,適合耕作,元朗更盛產絲苗米。但原來梅窩居民過去亦同樣務農為生,種植水稻,但因政府興建水塘而無水灌溉,所以棄耕。受早前香港蔬菜荒啟發,幾名香港大學環境管理理學碩士學生就以梅窩農業為主題,設計無定向遊戲,希望藉遊戲讓香港人游走在梅窩社區,尋訪香港本地農田,對本地農業有更多認識,支持本地農作物。
石壁開發水塘 斷了梅窩水源
李巧盈、程慧珠和王融融是香港大學環境管理理學碩士學生,他們翻查文獻追本溯源,發現原來梅窩世代務農為業。《梅窩百年——老村、荒牛、人》一書整合史料,指早在南宋年間,梅窩就有記載有人居住,定居於鹿地塘村、大地塘村和白銀鄉,村民多是客家人,每戶飼養牛數頭,每逢春秋兩季種植稻米為主。除了稻米,農民還會種植一些副食植物,作為稻米不足時的補充,例如番薯、芋頭、蘿蔔、花生、薑、葱、大芥菜等。蘿蔔和大芥菜可醃成酸菜,儲存至冬天食用。戰後,大量內地難民移居至梅窩,他們引入種植蔬菜技術,如菜心、芥蘭、椰菜、椰菜花、菠菜、馬蹄、蓮藕、西洋菜等。
梅窩村落如鹿地塘村背靠大山,前面有大塊平原,一直伸延至海邊,村左右兩側有河流,水源充足,不愁無水耕作,自給自足。梅窩農業興盛至1950年代中,因為戰後人口急增,香港食水短缺,政府打算在大嶼山石壁開發水塘,增加供水。石壁水塘原址是石壁村山谷,被群山環繞,政府將北大嶼山水源全部引進山谷,建堤壩蓄水成塘。雖然興建石壁水塘解決供水問題,堤壩貫通大嶼山南部有利交通,但亦同時截斷了梅窩的水源,原本水源充沛的銀礦瀑布由湧泉變成細流,梅窩3大河流——大坑、水坑和龍仔也日漸乾涸,農民缺水灌溉,水量不足以種植稻米,李巧盈解釋:「因為種米好需要水,如果無水就要種瓜瓜菜菜。」及後連瓜菜也不夠水種植,農業產量減少遇上城市發展,1970年代末期愈來愈多農夫棄耕,轉到市區打工。加上內地低價的入口蔬菜增加,梅窩農業因而式微,牛也被放逐到自然。
白銀鄉河、大地塘河、鹿地塘二河
現水位偏低 河旁曾種水稻
梅窩最古老的3條農村——鹿地塘村、大地塘村和白銀鄉附近均有河流,河流最後匯聚於銀河,流出大海。無定向遊戲其中一個關卡就帶玩家到訪這3條河流,觀察現時的水量。白銀鄉河和大地塘河的水位偏低,看到河牀的泥土和石頭,至少還有水,但鹿地塘河支流——鹿地塘二河則全然變成草地,還生長出大樹,如果不是兩旁有河堤,還真看不出這裏原本是一條河。李巧盈翻查衛星圖像和村民口述歷史資料,說現時河流兩旁的草地,從前都是稻田,「後面是風水林,旁邊種果樹,房子前面都是農田種米,因為以前村民好多都是種水稻,種在河流旁邊」。風水林是與村落並存的樹林,村民開村時偏好背山面河的風水地,河水可供飲用、洗衣及灌溉農田。山丘則可抵擋颱風吹襲,而村與山之間多有自然生長的榕樹、樟樹,或村民種植的龍眼、木瓜等果樹。
有機復耕推廣本地農業
到了2022年的今天,雖然梅窩農業依然式微,然而不少有心人在梅窩開始復耕,希望重新耕作荒廢的農田,種植本地農作物。遊戲最後的關卡,就是去探訪梅窩的復耕農場,位於大地塘村的Winnie The Farm是其中之一,農場主人Winnie採用有機耕種方法,自己堆肥、製作自然驅蟲劑,並與土地教育基金合辦農耕體驗課程及導賞,連結農田和社區,推廣本地農業發展。
由零種出成果 灌溉水山上來
江鳳儀(Winnie)在梅窩成長,任職銀行業,但因傷患而提早退休,回到梅窩打算租塊小田,過閒時下田種花種菜的退休生活,豈料一租就要租下整整4萬多呎農田。她從零學起,一手一腳復耕鋤土施肥,令土地變得肥沃,「以前我在這裏耕田,村民會嗤之以鼻,『我們耕了幾十年,都不耕啦,好哋哋有份工你不做,在這裏耕田』,他們覺得你一個人點耕咁大塊田呀,就不看好我」。但看到Winnie天天來打理農田,種出有點成績,村民亦對她改觀,跟她打招呼、教她務農,「看到我大熱天時都不走,知道我是真的畀心機做」。
前文提到梅窩的水源被石壁水塘切斷,大地塘村河流乾涸,難以灌溉農田,那麼Winnie復耕農田的水從何來?Winnie農田裏有一小水塘,是前農田主人留下來的,早幾天下大雨,她還在水塘裏發現一條迷路的魚,「是一條生斑魚,可能因為落了場大雨,把牠冲進來,我一拿出來牠還懂得動」。她原本用水塘的水灌溉,但後來附近建屋污染水源,就轉用山水,「山水是梅窩居民未有政府水的時候,夾錢駁喉由山源頭駁過來的山水,一面由那邊幾條村來到此便是水尾,你唔用都會流走」。
作物種類多 不乏捧場客
Winnie現在種植了不同類型的作物,有金盞花、洛神花、蝶豆花;亦有皇帝菜、羽衣甘藍、佛掌瓜、萵苣、紅蘿蔔,銷路都不錯,不少人專程過來梅窩買本地農作物,還有客人特地買兩箱金盞花護膚油運到英國,「10年前香港人都覺得有機東西好貴呀,穿晒窿,不是太好,但現在就真的好接受,至少接受這個價錢」。本地農作物價格較高,因本地農夫花了不少心思細心照料,Winnie農場用有機堆肥,將薯仔皮、檸檬皮、蘿蔔皮等廚餘,以及泥土、樹葉、牛糞一層一層堆疊,經過半年就會成為可用的肥料,她用手捧起肥料讓記者聞聞看,非但沒有臭味,且有種泥土的清新味道,「純植物堆出來的肥會比較安全,你見我的肥充滿蚯蚓就知道,而且進入泥土真的有生命力,因為它們本身有一些好好的菌」。驅蟲藥則用苦楝樹的葉煮成,可以殺蟲、殺菌。未來她打算嘗試不翻土耕作,不破壞泥土的生態系統。
Winnie的復耕也將社區連繫起來,梅窩參與Farm-to-table計劃的餐廳會跟她購買農產品,也會把廚餘轉送她用作堆肥,例如梅窩碼頭附近的Village Bakery就會把雞蛋殼和咖啡渣送到農場,老闆娘還帶着女兒去農場玩、摘花,農場附近的鄰居也會回收自家廚餘,「尤其是外國人,他們好關心廚餘如何處理,最後就問我要不要,當然要啦,就吸引好多人來農場,他們看着農作物大,天天來,又買我的農作物,介紹給其他人,於是我們的社區關係幾好」。農場亦吸引鄰居來做假日農夫,Winnie有個法國鄰居,他哥哥也經營有機農場,他就成為Winnie農場的義工,幫Winnie搭堆肥箱、教她堆肥,「他還說要教我做花露水,我買了整套工具,但法國人現在回了法國,暫時做不到」。
完成無定向遊戲,參加者會隨機獲派羅馬生菜或羅勒種子,和種植包,程慧珠說盼參加者能體驗農夫種植的辛酸,羅馬生菜或羅勒的好處是容易發芽,一個月內能長出小株,但如何讓植物長得健康、茂盛就要再下功夫,讓葉不變黃、不冒小蟲也是門學問,「在家中可能未必會成功,卻帶出一件事,為什麼農夫要花那麼多心機去種,好多人可能以為放泥、種子就會生長,但其實不是這麼簡單」。
註:如有興趣玩無定向遊戲,可登入www.seeknfarms.com/game,網站還列出全港農莊和本地菜售賣點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