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從自滿到謙卑 新加坡抗疫模式,香港學到乜?

文章日期:2022年04月10日

【明報專訊】新加坡在上月底大幅放寬防疫措施,總理李顯龍形容,這些舉措標誌該國果斷邁向與病毒共存。新加坡作為最先宣布復常的亞洲國家,鄰近地區自然希望比較參考。從當地港人的切身經驗及學者觀察中,可以見到便民措施如何得民心,政府透明度高,舉國上下目標一致。香港無論是要預備面對第6波疫情,或是轉向內地的「精準抗疫」,也可取經。

輕症靠家庭醫生 穩定快測套裝供應

李懿恩在2020年疫情爆發初期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修讀國際政治經濟學碩士,之後在當地工作,不時撰文比較兩地抗疫措施,尤為強調當地家庭醫生(General Practitioner,簡稱GP)的分流角色,「即使爆到萬多宗一日,都不會見到人們在急症室排隊,GP幫大家處理許多輕症」。他們等同香港的私家診所醫生,設於小區及商場,據新加坡衛生部(MOH)網站顯示,私人執業GP佔全國GP近8成。李懿恩曾數次生病,雖然快測陰性,仍有去家對面的GP求診。醫生問診後,會親自為病人採樣做快測,如為陽性會於官方網站呈報;如為陰性,醫生會給藥及病假紙,病人毋須禁足,但每日出門前須做快測。陽性的話則按打針情况建議留家日數,「(過了特定日數後)就算做快測陽性都可以外出,因傳播可能已減低」。

僱員保險涵蓋遠距醫療

另外,她亦稱讚當地遠距醫療成熟,獲政府鼓勵,有不少僱員醫療保險亦有涵蓋WhiteCoat 、Doctor Anywhere等遠距醫療公司。有次她喉嚨痛、快測陰性,看遠距醫生後就取得5天病假紙在家觀察,藥物在兩日內免費送到家門。GP服務齊全,可看病、開藥和為病人做核酸檢測或快測,雖為私家服務,但大部分人有僱員保險,長者亦有津貼,故市民多數可負擔,社區藥房反而未見普及。曾有公司要求有確診證明才容許員工請假,或者要員工提供康復證明才可上班,令到GP大排長龍。政府見狀便主動澄清這些規例會加重GP工作,着僱員向國家人力資源局匯報,由政府跟進。

另一令市民安心之處,是當地快測套裝供應充足,售價合理,相等於約30港元。「因打針後很容易沒有徵狀,故政府一開始就鼓勵大家經常做。有些公司要求一星期做一次。」快測套裝在去年中一盒難求,政府曾大量購入再郵寄至每個家庭。到流通後,就在各區設置100部自動派發機,讓收到健康風險警告短訊的市民,憑身分證免費領取。香港爆發第五波疫情時,似乎影響了鄰近地區供應,連帶刺激新加坡的需求,「嗰排大家都好熱中做快測,曾經有一兩日斷貨」,但政府隨即向超市及便利店釋放大量存貨,穩定供應,而且價格如一,政府給予市民的印象是「好肯定自己有好多貨」。

政府網站指示明確

短訊發放疫苗信息

MOH的疫情資訊網站(www.covid.gov.sg)主頁列出4個選項,包括「我不舒服」、「我很好或評估溫和」、「我是親密接觸者」及「我不知道該怎麼做」,選擇後會看到不同指引或更詳細的問卷。李懿恩形容流程似「打機」,她出現病徵時,也跟從網站建議,「好方便用家,按鍵就清楚下一步要做什麼。不用擔心應該信哪個專家說法」。指引亦列明急症室適用於哪些高危群組或病徵。反觀香港網站則是大堆文字,「資訊上有流通,但沒跟大眾做到互動」。移民與關卡局網站同樣以問卷讓旅客輸入出發地、疫苗資料及年齡,之後顯示入境要求。她近日想回香港,卻感港府網站資訊混亂,「網站是令外國人願意入境香港的首個窗口,但看完完全不想來」。

近日有聲音建議港府用短訊提醒合資格市民打第3針,但新加坡早已實行,李懿恩展示短訊連結,只要輸入身分證和郵遞編號,便知道住所附近或其他接種中心的可供預約時間。加上流動接種車、為長者上門打針、不打針要自付醫療費等軟硬兼施之策,現在新加坡第3針接種率近70%。「身邊人都不是討論有否打齊兩針,是在討論打了加強針沒有。」種種保障措施,令市民不大擔心放寬防疫會令病例稍升的影響。

歷Delta教訓 增病牀數目 疫苗接種率急升

來自新加坡並研究當地政策的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學部高級講師劉浩典,回溯新加坡的抗疫轉捩點。他指在2020年初,星國的檢測能力被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稱為近乎完美的「黃金標準」或令當局有點自滿(hubris)、誤判形勢,只仗賴接觸者追蹤和檢測。香港搶口罩時,新加坡還在否定封城、戴口罩或停課的可能。至2020年4月外籍勞工病例大增,政府才「謙卑」以對,知道該國並非例外,採取熔斷機制。經歷去年中的Delta疫情後,政府將深切治療部病牀容量由219張增至最多500張,今年2月MOH更自信地說:「與Delta疫情不同的是,ICU病房不僅沒承受壓力,而且情况良好。」

疫情通報不只重確診數字

Delta為市民提供接種誘因,在去年11月,各年齡組別的完整接種率都急增至約90%。官方口徑也有轉變,去年6月24日,該國抗疫工作小組的貿工部長顏金勇、財長黃循財和衛生部長王乙康發表文章《與新冠病毒共處 如常生活》,提出靠長期的疫苗接種計劃和自我檢測,令生活過渡到新常態;及後,官方更常使用風土病(endemic)一詞。由於快測普及,疫情通報不再着眼於官方確診數字,而是更新急症室使用率、重症和接種率。劉浩典認為轉向主因是民眾抗疫疲勞,加上新加坡有三分之一勞動人口是外籍勞工,長期封關窒礙當地基建和經濟。

他指大部分已發展國家包括新加坡,在Omicron前都經歷了3波疫情重擊,有時間整裝備戰。「不應該把新加坡看作是特別的實驗。真正特別的是香港,新加坡只是想跟上世界的步伐。」香港在Omicron以前以「清零」為前提,故這波衝擊等同「四合一」,「之前成功清零,降低了人們接種疫苗的意識,特別是長者,更覺得沒必要冒副作用風險」。目前兩地都有高疫苗接種率,但香港比新加坡的死亡人數更多,代價更沉重,他認為香港已同樣具備放寬條件,「除非是像朝鮮那樣沒有足夠疫苗的國家,才有清零需要」。早前港府因疫情押後特首選舉,他直言觀感「難看」,因新加坡在前年仍設法舉行了全國大選,「香港連約千五人的選舉都辦不到,見到香港處理事情的能力有多弱」。

雖然特首被問及會否跟隨新加坡放寬措施時,曾回答說沒有一套通用做法,但劉浩典指其說法不成立,因國際對整體方向已有共識,即疫苗接種率,尤其長者接種率達標後,便可通關和視疫症為風土病。具體細節可因地制宜,如新加坡其實較審慎,仍要繼續室內戴口罩、群組限10人等。夜間娛樂場雖從本月19日起復業,但顧客須在入場前24小時內,於衛生部批准的專人監督下接受快測並取得陰性結果。因室內戴口罩規例涵蓋熟食中心等沒冷氣的場所,就李懿恩所見,雖然戶外可不戴,但當地約七成人在戶外仍會戴口罩。

香港可學習之處:

訂立一致路線圖 公私營醫療機構分工

李懿恩指抗疫工作小組與總理李顯龍分工清楚,前者主要交代措施、數字,後者是給出願景使命(vision and mission),「李顯龍每次全國講話,大家都知有事發生。他會給個大方向,或者比較大及牽涉全社會的改變。政府每幾個月就交代一次路線圖有否改,即使沒改,會講調整了什麼」。雖然時間表會有改動,但政府給出的目標,專家和市民都清楚接收。如要加強檢測能力,社會就多做快測;要減輕急症室負擔,就分輕症給GP;要開放經濟就全民打針。不過,她指出星國政府話語權較大,主流傳媒都與政府有連繫,有利政府傳遞信息。

此外,她比較兩地,新加坡工作小組公布的是對市民有用、需要知道的資訊,好讓市民配合或回應。但港官則傾向匯報工作進度,如一日派了多少個檢測包,「官員每天做了什麼,對市民來說沒必要知,影響不大。新加坡只會講好重要的數字,如第一批口服藥到了,讓市民知道以後的診療會有改變」。她認為第6波必然出現,而這種令資訊有效傳遞的方式,值得香港學習。

港專家解答範圍已超疫情

劉浩典說新加坡專家口徑一致,香港專家卻各自表述,有時甚至透露未公布的防疫措施,「在新加坡,如果防疫顧問這樣做,他們會因為泄露敏感信息而被解僱」。但他亦表示同情,因香港專家顧問解答的已超出公共衛生或傳染病學問題,「防疫措施已不僅牽涉公共衛生,亦對政治、社會和經濟帶來廣泛影響」。目前,港府已祭出放寬措施的路線圖,但全民要走向什麼願景、每一階段的指標是什麼,則未有說明。

另一個學習方向是公私營醫療機構的分工,特別是調動私家診所。新加坡沒有全民醫保,只有強制的保健儲蓄計劃或自願的醫療保障計劃。政府在疫情下津貼有呼吸道症狀的市民看私家診所的費用,劉浩典說:「因疫情而無意中步向全民醫保」。雖然星港兩地醫療體系均脫胎自英國國民保健服務,以公營醫院為重心,但新加坡已發展出圍繞醫院而生的基層醫療系統,有GP分擔社區醫療;香港則仍然由醫院收治患者,私家診所甚至不肯檢測或診治確診病人。他覺得香港未有預視Omicron到來是不幸,既然市民已付出高昂代價,再不準備復常、共存,則會造成另一不幸。

【取經篇:新加坡】

文˙ 梁雅婷

{ 圖 } 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