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劇改編喬治.奧威爾小說 回到殖民時期《緬甸歲月》

文章日期:2022年04月15日

【明報專訊】疫情緩和,場館有望解封,大小表演藝術團體亦開始重新宣傳節目。劇場表演方面有5月中浪人劇場的《緬甸歲月》,改編《1984》作家喬治.奧威爾的同名小說。這名作家曾在緬甸擔任殖民警察,作品常反思殖民主義,創作人把故事搬到香港上演,如何回應當下?(註:因應政府防疫措施,本版介紹的活動時間以官方公布為準。)

小說《緬甸歲月》中,這樣描寫英國人弗洛里長居緬甸的感受︰「他突然明白,自己心裏其實很高興能夠回來。這個他痛恨的國家現在成為了他的祖國,他的家。他已經在這裏住了10年,體內的每個粒子都充滿了緬甸的泥土。」

在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筆下,弗洛里是木材商,不到20歲就前往時為英國殖民地的緬甸工作,周旋在當地的白人和緬甸人之間。較多人認識奧威爾最後兩部作品《動物農莊》與《1984》,浪人劇場藝術總監譚孔文則改編這本較冷門小說為舞台劇。譚孔文在2020年做出改編決定時,未料到2021年緬甸軍方發動政變,民眾走上街頭示威抗議。現在似乎是更好時機重溫奧威爾的故事。

代入奧威爾「雙眼」看緬甸

而譚孔文與奧威爾作品的緣分,其實由另一作家村上春樹開始。他分享,10多年來村上春樹的書和訪問等都是他創作世界的養分,而因為村上春樹作品深受奧威爾影響,譚孔文近年翻開奧威爾的作品,發現其與村上春樹「驚人地相似」。既然村上春樹會「用奧威爾的雙眼去看人」,譚孔文於是也嘗試代入奧威爾的角度,了解奧威爾怎樣看在緬甸的人事物。奧威爾曾經在緬甸擔任殖民警察,習得流利的緬甸語,這本《緬甸歲月》被認為充滿自傳色彩。

譚孔文認為「奧威爾心裏面住了一個東方人」,他從小說抽絲剝繭,讀到「因果」等東方思想。小說亦讓譚孔文聯想到東方主義(Orientalism)論述。當時西方或歐洲以自己為中心,把阿拉伯世界多國複雜的文化都簡化理解為東方文化與思想。

西方人眼中香港

譚孔文說︰「回到本人的成長經歷,1970年代出生,80年代成長,90年代經濟起飛,我們看香港,是從西方人角度看香港……我就是西方人眼中香港的氛圍下成長。我就是在東方主義中的一個人。」

在小說《緬甸歲月》中,奧威爾描寫弗洛里思考要留在緬甸而不回到英國時寫道︰「他心裏明白,解決方式只有一種,就是在緬甸中找個能跟他共度一生的人,也就是真正能和他分享一切,分享內心隱密生活的人,能夠從緬甸和他獲得同樣的記憶,和他一樣愛緬甸,也和他一樣恨緬甸,這樣就能讓他過着毫不遮掩也無所隱瞞的生活。」此段章節呼應當下,是譚孔文改編的其中一個起點。

以編舞、爵士鼓呼應情節

在舞台上呈現《緬甸歲月》,譚孔文提到幾個在創作上的新挑戰。浪人劇場以往多改編本地作家如西西、舒巷城等人作品,首次改編外國小說希望給觀眾新鮮感。演員方面譚孔文首次起用這麼多男演員,共五男一女。他邀請編舞家李偉能擔任編舞,演員要配合緬甸炎熱的天氣運用身體表演。作品中亦加入爵士鼓,靈感既來自樂隊Pink Floyd的唱片The Wall、美國電影《飛鳥俠》等,亦與故事中弗洛里帶巴黎女子伊莉莎白看緬甸表演時,她說表演似爵士樂的情節呼應。

譚孔文笑說《緬甸歲月》可以看成「追女仔」的愛情故事,弗洛里認為伊莉莎白就是能與自己共度一生的人。他再說︰「當你找到自己喜歡的人,其實你的作品就會不停回應和反映你喜歡的那些事物,那就是所有創作的根源。」對一個地方也如是。弗洛里或奧威爾對緬甸的愛恨是《緬甸歲月》生命力的來源,譚孔文亦希望為生活的地方香港,做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緬甸歲月

日期及時間:5月13、14日 晚上8:00

5月14、15日 下午3:00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尖沙嘴梳士巴利道10號)

票價:$238至$398

網址:bit.ly/3xja0vA

文:胡筱雯

編輯:歐陽德智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