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ble F:戰爭公式:非這樣的正義

文章日期:2022年04月20日

【明報專訊】上期推介《阿爾及爾之戰》,有一段轟炸機與藤籃的故事。阿爾及爾是卡繆《異鄉人》裏的港口城市,一如小說男主角常與女友到沙灘去,藤籃是歐洲婦女背着去沙灘、咖啡店的手袋。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時,為了剿滅民族解放陣線(FLN),法國派出外籍兵團支援本地警察,封鎖阿拉伯區,本地人出入得檢查,於是阿拉伯婦女脫去長袍換上短裙,偽裝歐洲女子,將內有炸彈的手袋放在外國人常去的場所。

法軍贏了戰役 輸了更多

戰爭後期,抗戰領袖Ben M'hidi被俘虜,法軍新聞會上,記者問及婦女投放炸彈,電影中M'hidi從容對答:「給吾汝之轟炸機,吾等報以炸彈籃子。」語有多關:一則轟炸機與炸彈籃子武力懸殊,大國小國之別;二則若法國還吾等自由,當交出籃子各相安好,但更甚是以牙還牙——轟炸機炸不死阿爾及利亞人,我們可以全民皆兵,由小孩武裝到婦女,天天奉上炸彈籃子。

真實歷史中,M'hidi在1957年2月被捕,由出名嚴厲的Marcel Bigeard審問,電影裏炸彈籃子這段對答出自二人共進晚餐時。在得知戰役失敗後,M'hidi以「另有一人將取代吾之位置」回應。此句出於《志士之歌》,10多年前納粹佔據法國,此歌振奮千萬群眾。其時,作為法國外省,不少阿爾及利亞人投身法國扺抗運動(French Resistance)。

只是此時,法國非世人共情一方。戰事愈往後,雙方愈瘋狂:FLN每天炸死歐洲人,屠殺親法國的本地穆斯林和黑人;而外籍兵團的第 10 空降師(傘兵團)在古城區實行宵禁,違禁上街之人皆被擊斃,橫屍至清晨,以示他們是「比 FLN 還極端的部隊」。被補不及半月,M'hidi被私下絞殺……法軍贏了戰役,卻輸了更多——國內公眾反對軍隊暴行,國際盟友亦不支持,法國終得讓阿爾及利亞獨立,過程中還賠上政府改組。

法軍風行雷厲有其遠因近由:外籍兵團從1830年代成立起,就為法國鎮壓殖民地與開疆拓土,以精銳聞名,卻在1954年奠邊府之戰中大敗離場,法國因此失去東南亞前殖民地三邦。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英法聯手卻被蘇美逼退,此一事件直接導致英國安東尼伊登政府倒台,此時的法國政府正是繼奠邊府戰役後得勢的主和派,連續失利讓軍方認為當政者軟弱。

在阿爾及利亞組建的第10、第25空降師,正是以法越戰爭時的原傘兵部隊為基礎。而外籍軍團建立之初,就駐軍阿爾及利亞,亦最不能接受該地獨立。1958年,政府決定與FLN談判,外籍軍團發起政變,要求戴高樂上台,意圖推翻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卻猜不到後者成為第五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後,同樣支持阿爾及利亞獨立,與FLN於1962年簽訂《埃維昂協議》,於國內及阿爾及利亞舉行兩場公投,皆以超過九成票率支持獨立,至此,由奧圖曼攝政區到法國外省,阿爾及利亞終於建國。

有了這些背景,讓我們回到戰事拉鋸的1957年,M'hidi被殺後數月,生於阿爾及利亞、終生視阿爾及爾為故鄉的卡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同樣被問了有關炸彈的問題,但這條公式不再是轟炸機與炸彈籃子,他在等號的兩邊之外追問「正義」,答曰:「人們正在阿爾及爾的電車軌道上放置炸彈。我母親可能處身其中一條之上。若此為正義,我寧擇吾母。」

時人誤解卡繆在正義與母親這條公式中選擇親人,但這道題或許解錯了,卡繆更想提出何謂正義。甚或這個答案置換為面對法軍的暴力,他一樣選擇母親,而非這樣的正義。獨立革命與法國情感,他皆不站台,這樣的人在火紅年代注定被理解得更少。卡繆說這些話時,以沙特帶頭的哲學團體明確支持阿爾及利亞,比較下卡繆薄情冷漠,但真是如此嗎?在戰爭中應如何思考?再續。

文:方太初

(本版刊出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卡繆 阿爾及爾之戰 方太初 每日明報-Life &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