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副館長專訪 王伊悠:讓人跟文物歷史交流

文章日期:2022年04月29日

【明報專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將於7月初開幕,對於香港故宮由什麼人領航,想做一間怎樣的博物館,公眾尚未了解。香港故宮靈魂人物之一、副館長(研究策展及節目)王伊悠上周接受訪問,分享小時候志願是做外交官,後進入藝術領域並於美國博物館任職,策展中國及亞洲藝術的展覽並促進中美博物館從業員交流。來到香港故宮,王伊悠說將會用文化促進人文交流。

對王伊悠的印象,是西九文化區特意從美國博物館聘請她,回來擔任香港故宮的副館長,到底她有什麼來頭?拍攝閒聊時,她笑說現在幾乎是住在香港故宮,都沒有好好在外面的草地行過。我們從館外草地往博物館大樓走,印象最深刻的是朱紅色的外牆;往辦公室走去時,途經一個房間,王伊悠說是研究室,只瞥見數本大而厚的文獻;再前行才到做訪問的會議室。

能在博物館界打滾多年,王伊悠從小就熱愛藝術?她說父親是新聞攝影記者,在非常熱愛藝術、重視文化的家庭長大,「我想是父母潛移默化吧,我認為這些領域是我的興趣,但是也沒有想過以後工作會跟藝術有關」。王伊悠曾在北京的國際關係學院修讀法律和國際關係,「我之前很希望能夠成為中國駐聯合國的翻譯,哈哈,或者做個外交部發言人之類的」。聽王伊悠說之後的經歷,也倒覺得她是在做「外交」的工作。

曾任職美國多間博物館

讀完大學本科,王伊悠繼續升學,這次科目才與藝術沾上邊,是讀英國語言文學,她也曾在大學教了4年英文。她那時認識了北京和上海的當代藝術家,亦會參觀展覽如上海雙年展,以及參加研討會等。與現在主要研究古代藝術不同,她最初的興趣是當代藝術,笑說當然現在仍有興趣的。那時候她以翻譯身分接觸到很多策展人和藝術家,讓她發現,「嘩,這個領域太有意思啦,我也希望成為他們的一員,不止是翻譯」。之後她念藝術史博士,但還沒想過會在博物館工作,以為會在大學當藝術史教授。

王伊悠的博物館路,是由她讀博士期間,「偶然」得到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當一年研究助理的機會開始,當時發現自己在博物館時就像孩子在糖果店一樣興奮。波士頓美術館有多達45萬件藝術品,王伊悠說那時親身接觸、研究珍貴的藝術品,連行內著名的宋徽宗《搗練圖》也看得到,「現在想起來,那時候太幸運了。別人在書裏看(的藝術品),我是拿在手裏面」。問到北京故宮的文物是否已來到香港,她指文物雖尚未到港,但非常期待。

在波士頓美術館,王伊悠找到了自己的志向,她觀摩這間成立百多年的博物館怎樣收藏、整理檔案資料,又如何注重中國藝術研究,也寫成以美國博物館對中國藝術收藏歷史發展為題的博士論文。後來她在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亞洲協會博物館等工作。來到香港故宮之前,她是美國波士頓迪美博物館中國與東亞藝術部主任策展人,管理該館的中國、日本及韓國藏品。

從策展來看,王伊悠在美國工作多年,一直學習如何向外國觀眾講中國文物的故事。她提過一些有趣例子,例如「慈禧」對外國人來說很難念,也有人以為清代宮廷女性都是纏足的。她接觸的觀眾了解一些中國歷史背景,但更深入的知識未必懂得。對王伊悠而言,策展人其實是博物館的主腦,其工作是要思考如何提煉、轉化學術知識,懂得用展覽的形式呈現藝術,讓普通觀眾在2、3分鐘就能看得明白。她做過最著名的一個展覽,是2018年跟故宮博物院等機構合作,與司美茵聯合策劃「鳳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藝術與生活」展覽,獲《波士頓環球報》評為2018年度「最佳歷史及主題展」,並獲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評為2019年度「最具綜合影響力的出境展覽」。她說,其實清代皇后的物品不是沒有展示過,但觀眾不太清楚是皇后使用的,文物不同當代藝術,是已經存在不能改變,所以王伊悠的心得是「你要改變大家看它的方法和視角」。

帶觀眾體會皇帝的一天

這個心得也體現在王伊悠為香港故宮策劃的展覽。她雖然是副館長,但要監督所有展廳策展工作,同時主要負責策展第二展廳的「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展覽。展覽構思特別,是從皇帝24小時的生活切入,例如說皇帝凌晨4時便要起牀,早上7時前要更衣、吃冰糖燕窩、看聖訓、參加宗教儀式等,她想讓觀眾想像自己凌晨4時開始工作熬得住嗎?最初王伊悠喜歡當代藝術,她笑說不知是否老了喜歡古代藝術,但她享受研究古代藝術的想像空間,想像那時候生活的人與自己有什麼異同。她也希望觀眾享受想像的樂趣,因為「文物都是歷史殘片」,不可能完整呈現逝去時代的宮廷生活,最重要是觀眾「能把自己和歷史人物、文物聯想起來」。

聊下來,覺得王伊悠在香港故宮的工作,似乎是把文化外交的工作帶到香港。早在美國博物館工作時,王伊悠說自己大部分時間都和中國博物館聯繫。她擔任美國博物館聯盟中國項目主席5年,沒有報酬,一心讓中國和美國的人可以交流,她說︰「讓中美兩國的博物館專業人員,有很好的平台去溝通和交流,互相提高這個專業技能、專業知識,說到底還是人文交流嘛,大家認識以後才能一齊做項目,這是我特別有熱誠的東西。」她差不多每年把100多個中國博物館界領袖,帶到美國參觀博物館和交流︰「我在美國是想着怎樣把中國文化、人才、博物館建立和新的發展,介紹給美國專業的同事;同時也把美國好的東西,包括它的資源、好的做法、藏品也介紹給中國。所以我的定位可能是橋樑的作用。」

與外國博物館合作 引入歐洲油畫

王伊悠說香港是世界城市,是好的平台,有很多方法可鞏固自己的文化,建立在亞洲及世界上文化領袖和博物館領袖的地位,她說有「實際的,和戰略的一些步驟」,可推動香港博物館界獲得核心和領導的地位,「我覺得也是我來香港的原因,我在香港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

問王伊悠,現在做的是不是跟她小時候想做外交官一脈相承?她又是大笑,說自己小時候只覺做翻譯能上電視很威風,還是現在的工作好,博物館是公眾教育的平台,讓人與人交流,讓人跟文物與歷史交流,「文化、藝術、歷史能夠增進世界人民之間的交流和了解,是特別簡單、直接、有感染力的交流方式」。香港故宮日後將會與其他外國博物館合作,辦更大型的展覽,把歐洲油畫、珠寶等帶到香港。

香港故宮定位:立足香港

對於香港故宮定位,王伊悠表示要立足香港,讓記者想起同在西九文化區,專注當代藝術與視覺文化的M+亦有立足香港,放眼世界的願景。王伊悠對香港的想像,是小時候在內地接觸香港流行文化,她喜歡劉德華和張國榮,記得香港有不少關於宮廷的劇集,劉德華就曾扮演過乾隆,因此她覺得「香港人幾十年來對紫禁城、宮廷文化是感興趣的」,團隊也會把電視劇片段剪輯在展覽播放

,並自言非常重視本土元素。

想起香港觀眾群,她特別提到「有壓力」,原因是「香港觀眾水平很高,對藝術的欣賞、對博物館和文化的需求,我覺得比我(工作過)很多美國博物館的層次,感覺要高很多」,比如說收藏家眼光很好,學校會安排學生參觀博物館等,所以她覺得香港是「特別喜愛文化、藝術、歷史,對教育特別重視的地方」,觀眾是博物館的根基。王伊悠特別提到,已有收藏家聯絡香港故宮表示想捐贈藏品,她深感榮幸,認為收藏家很了解香港的重要。香港故宮會是怎樣的博物館?會跟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有什麼不同?王伊悠先打趣說,「其實我們沒有想做不同」,然後如此總結︰「還是抓住我們自己的定位,我們在香港,要有本地的特色,也要特別有國際的眼光,我們作為新館,應該是吸收所有博物館的經驗。」

文:胡筱雯

編輯:蔡曉彤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西九文化區 展覽 藝術交流 王伊悠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