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出繽紛香港 畫家「刀下留情」

文章日期:2022年05月07日

【明報專訊】你可能見過Anna Salenko的畫作,在大館、山頂廣場、Affordable Art Fair等場地都曾經亮相,大都是色彩繽紛、充滿線條感的香港景色。Anna來自俄羅斯海參崴,她笑言海參崴雖是大城市但人口不算多,才60萬。從8歲起就隨父母周遊列國旅行,8歲踏足中國,11歲首次來到香港;用童稚的雙眼看世界,看到家鄉雖是大城市,生活節奏卻比其他城市緩慢。到2020年疫情爆發初期,她以香港為基地,發展自己的藝術事業。

雖然現時的身分是藝術家,但Anna在俄羅斯念高中至17歲後,到意大利米蘭Istituto Europeo di Design修讀的並非藝術,而是時裝市場學。「我喜歡藝術也喜歡時裝,在俄羅斯時已有修讀藝術,但我是女生嘛,對時裝行業很有興趣,大學時就去了意大利選修時裝,不過晚上還繼續在Accademia di Brera進修fine arts。」Anna當時選擇意大利,也是因緣際會。「剛巧有課程講師來我家鄉介紹時裝課程資料,我不知道應該選擇法國、意大利,抑或英國倫敦才好。那個人就說,喜歡色彩繽紛,洋溢熱情的風格,意大利就比較適合。」於是她就選了有「時裝之都」美譽的米蘭。氣候適中的意大利,也的確色彩繽紛,這些養分之後亦反映在Anna的畫風中。

「意大利人生活很悠閒,超級市場在周末也不營業,不似香港。香港很方便,早晚都買到食物,隨處有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那俄羅斯呢?她笑言:「意大利氣候溫暖,人人都好像帶着度假心情般工作。至於俄羅斯就一半半吧,總有些人不太着緊工作,也有人不止是工作勤快,也對生活充滿熱情,想要創造一些什麼。」

20年前香港「很有歐洲味」

問到當年第一次到香港的印象,Anna笑說:「都20年前了,那時候坐天星小輪到中環,覺得很震驚,因為逛街時見到很多歐洲人,周圍都有很多歐洲式建築。」那時候心想,自己到底是去了歐洲還是香港?「當時印象中的香港,可能受英國影響較深,感覺上很洋化,很有歐洲味」,她補充,「不過2022年的香港雖然改變很多,但也仍然美麗」。

長駐香港前,原來她曾經在廣州居住、工作5年,開辦藝術學校及兒童中心。在廣州工作期間,不時到香港度假和逛畫廊,幾乎每月都來港。「那時候我在廣州的學校教藝術。選擇中國是因為小時候就來過中國旅遊,喜歡中國的食物、文化,也覺得中國人想法與俄羅斯人近似。」在中國工作期間,學會了一點半鹹淡的普通話。「在廣州5年,大家仍然當我是外國人,充滿好奇心;在香港,走在路上,不會有人盯着你看,感覺自在得多。」香港吸引她的另一點是diversity,「香港很多元化也很方便,我喜歡中環、ifc、摩天輪,還有赤柱、淺水灣的景色,都很迷人,依山傍水,予人悠閒感覺」。她家住西貢,充滿自然氣息,也是她很喜歡的地區。

看她的畫,的確也常常出現她喜歡的風景,香港的摩天大樓,山頂遠眺的風景,還有維港景色。她說這些也是客人鍾愛的主題,但她亦會繪畫人像等其他題材。如今不少人愛用acrylic paint作畫,Anna卻愛用傳統的oil paint,「oil paint混色時比較順滑,可塑度較高,而且變乾的速度較慢,我有更多時間作畫」。仔細欣賞Anna的畫,會看到她總是用上鮮艷的顏色,在光線下,畫作富有一層特別的立體質感。她的油畫作品,並非用上一般的畫筆作為工具,倒是用上不易掌握的調色刀(palette knife)。「用調色刀是一種傳統的油畫技法,在俄羅斯、意大利的fine arts中很常見到。」

「藝術品傳遞good vibes 」

「我來香港時是2020年,正值疫情爆發初期,很多店舖都關閉,畫廊也不太開門做生意。」問她是否覺得挑了最壞的時間來港發展?她笑言自己可能是首批參與隔離措施的人吧,但持工作簽證來港,既來之則安之,不想浪費時間。想到人人都要飲食,年輕人又喜歡到café坐坐,就想到把自己的創作與本地café合作展出售賣;同時希望藉此讓藝術更普及,這亦是她創立Live with Art公司的目標之一。除了與幾間café合作,她也積極舉辦小型展覽,搞工作坊推廣藝術普及化。「我也與時尚品牌合作,出席不同場合活動,即席創作。」

動盪大時代下,藝術的存在意義是什麼?Anna沉思片刻說:「藝術品可以傳遞good vibes、positive vibes,讓人安心、有inspiration。就如現實世界本來就是多彩的,在於你以怎麼的眼光去看。你得珍惜眼前所見和眼前所有。」藝術也是寬廣的,「藝術就是一切,它可以是一刻的心情,可以是一幅畫,可以是多媒體創作,可以是NFT。當你令平凡的事物帶來創意,你為它賦予意義,那就是藝術。你在日常事物中看出與別不同之處,那就是藝術」。

Anna認為「NFT是潮流之物」,現在人人談論NFT,它改變了藝術,改變了人們對藝術的看法,也改變了藝術家的表達方式。改變是好是壞?「老一輩的藝術家,例如我的老師對此不以為然。不過在如今世代,你總不能禁止人用手提電話。老師傅希望保持傳統、工藝、文化,但時代在改變。傳統作畫方式需要技術,需要研讀多年,到藝術學校修習正統技術,打好底子,才去創作自己的本色也不遲。就如學鋼琴一樣,先學會一切所需知識,你才懂得創作自己的音樂。繪畫藝術亦然。在傳統學校學習藝術傳統、好的藝術作品,沉浸在藝術氛圍裏,之後就能創作。」

觀察現實 借畫作「改良」現實

疫情前,Anna不時到亞洲各地參與藝術活動,主要出席新加坡、內地、澳門、香港等地的藝術展會。問到她在各地的經驗,Anna說:「新加坡最適合藝術家發展,因為新加坡人多年來都學習欣賞藝術,有一定基礎與教育程度,也希望在家裏擺放藝術品。以前我試過在上海參與藝術展,雖然參觀人數眾多,但人們只是走馬看花,我感到他們也許需要再多一點時間才會欣賞吧。香港很好,香港人喜歡藝術。去年參與Affordable Art Fair HK,覺得香港人都很欣賞。」

Anna自言,Impressionism藝術風格影響她至深。那個年代,藝術家觀察現實,在畫作中把現實「改良」,透過藝術作品呈現出improvement of reality,也呈現創作者的想法。現今的digital art也影響她近期的創作,可說是新舊年代藝術的相互交融影響。她在4月至5月初剛與俄羅斯駐港總領事館合辦From Neva River to the South China Sea畫展,集合了她的故鄉俄羅斯與現居地香港中令她印象至深的迷人風景。她筆下的俄羅斯風景,百年建築配上明亮顏色,有如走在夕照下的感覺。作品除了一貫用調色刀繪出的油畫作品,也有結合攝影與油畫的數碼新作。正如Anna所說,她是一個努力的人,每段時期的作品都有不同風格,早前也曾與K11 MUSEA合辦油畫工作坊,實踐把藝術普及化。停不下來的她,覺得心理學與藝術息息相關,於是最近亦報讀網上心理學學位課程;也剛在西貢尋覓地方,開辦一個集繪畫教室與活動空間的工作室,希望為社區帶來藝術新氣象。

文:Selene Luk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人物]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