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明雜感:愛你不分早晚——母親節電影選

文章日期:2022年05月08日

【明報專訊】母親節適逢佛誕,不錯不錯,反正佛祖與阿媽都慈悲為懷。下面是我挑選的一些以母親為題的應節電影。

(一)電影院

也許因為之前戲院被封三個月,首輪電影的檔次亂了。最適合母親節的新戲,竟然要稍後才正式公映。

《誰和誰共母》看大導母系世界

首選是西班牙大導演艾慕杜華的新片《誰和誰共母》(Parallel Mothers)。艾慕杜華年過七十後狀態回勇,一洗幾年前的頹風。他先拍出半自傳的《萬千痛愛在一身》(Pain and Glory),然後有今天這部。

彭妮露古絲是艾慕杜華的完美繆思,兩人多次合作,拍出來全是佳作,無一例外。《萬千痛愛》古絲演主角母親的年輕版,戲份不算最多,卻是全片的靈魂。《誰和誰共母》她由頭帶到尾,她的遭遇、情緒緊緊抓着觀眾的神經。她演攝影師,人到中年,渴望做媽媽。她懷了霧水情人的骨肉,甘心獨力撫養。女嬰生下來十分可愛,萬萬想不到,後面有不可逆料的事情發生。

艾慕杜華繼續建構他的「母系」世界。《誰和誰》原名「平行母親」,眾數。全片雲集了好幾代阿媽。有老有嫩,有存有歿;仔細聽去,每位皆含辛茹苦、背後有動人故事。艾氏踏入古稀之年,愛回溯童年或舊時代。他從前不大談政治的,《誰和誰》則刻意重提佛朗哥獨裁時期的慘痛歷史。能夠在一部電影內,做到色彩繽紛、百無禁忌、camp、懸疑,同時又悲天憫人的,恐怕只有艾慕杜華。

《誰和誰共母》未正式公映,不過今天母親節有些優先場,有興趣不妨先睹為快。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癲癲喪喪

另一齣尚未公映的「應節片」是《奇異女俠玩救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它的台灣譯名較簡潔,並呼應今天母親節,叫「媽的多重宇宙」。兩個名字的共通處,「玩救」與「媽的」,都在玩粗話的諧音,好迎合影片癲癲喪喪的cult味。

香港把影片命名為「奇異女俠」,應該是聯想到「奇異博士」。潮流突然興起「多元宇宙」,《奇異女俠》真的像《奇異博士》最新一集,在不同的宇宙之間彈來彈去。

楊紫瓊演個平凡小師奶阿蓮,偕丈夫(《魔域奇兵》童星關繼威!)移民美國多年,黃皮白心的女兒已亭亭玉立。他們一家人,經營一家街角洗衣店。阿蓮做老闆並不好受,影片一開始就要強調她有多焦頭爛額。後來她知道,原來平凡的世界之外有多元宇宙,透過穿越宇宙,可以掌握另一個世界裏頭自己擁有的特殊技能,解決當前的困局。《奇異女俠》的開局十分日常,後面卻完全的天馬行空。

「多元宇宙」也就是命運的各式演化吧?What if我有/沒有跟誰誰一起、有/沒有移居某地、有/沒有擔當某個崗位,有/沒有遇上某個意外……,生命的軌道將會改寫?從此更多姿多采?楊紫瓊在《奇異女俠》中盡得風流。因為穿梭多元宇宙,於是有機會扮演各種造型,包括著名的「打女」以及她本人的「明星」身分,由平凡演到非凡。

《奇異女俠》看得人目迷五色,可說穿了它終究是家庭故事,圍繞阿蓮與女兒、丈夫及老父的關係。影片秉承荷李活近年對華裔族群(市場)的關注。從前美國電影中靠邊站的華人移民家庭,竟然被置放到舞台的正中央。它的包裝與賣點,甚至與不久前Pixar動畫《熊抱青春記》(Turning Red)相當接近,橋段同樣為華人移民家庭的「母女恩仇」。不同的是,《熊抱》從女兒出發,《奇異女俠》則從母親去看。

第三部不用多介紹,反正都會賣個滿堂紅的:《奇異博士2:失控多元宇宙》。網民常把Marvel影片的劇透者視為殺父仇人,我也不敢多說了。簡單提示一句,它真箇是關於「母愛」的,母親節去看不壞。戲裏有此兩句精警對白:「你的孩子不是真的,只是用魔法製造出來。」答:「做母親不都是如此!」語帶雙關啊。是的,「愛」往往有相當的投射成分。

(二)串流

沒打針、不安心的,足不出戶埋首看串流就好。反正動人或有趣的母親故事,古今中外早已多不勝數。

《人造母者》說科技與倫理

看了Netflix平台的《人造母者》(I am Mother),三年前的澳洲科幻片,格局雖不及荷李活大片,但不失禮,可觀性非常高。

背景是世界已被毁滅的未來。地面寸草不生,巨大的地下基地裏,由機械人繁殖人類的胚胎,延續下一代。少女主角片中就叫「女兒」,她從小認定機械人為「母親」。母親外表儘管冷冰冰的,她有把溫柔的聲線(Rose Byrne配音)。「母親」對「女兒」無微不至,除了生活還必須兼顧教育。而教育不止灌輸知識,同時包括德育、美育及體育,具備「全人」觀念。

看前段我們會想,機械人一定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少女準是被蒙在鼓裏。母女相處的狀况好端端的,直至基地外面一個神秘女子(Hilary Swank飾)現身。

好的科幻片總會帶出科技與倫理的議題,《人造母者》不例外。怎樣才成就一個「母親」?人工智能、機械人足以勝任麼?當我們說「母愛」、「母性」時,到底包括什麼?

《阿爾卑斯登山家》母子愛滿滿

另在Netflix的美國片目上,兩周前還看了一齣叫《阿爾卑斯登山家》(The Alpinist)的精彩紀錄片。跟幾年前的《赤手登峰》(Free Solo)異曲同工,《阿爾卑斯》向觀眾介紹另一位藝高人膽大的攀山高手。這位叫Marc-André Leclerc的年輕人,比《赤手》的Alex Honnold似乎更厲害,他不止徒手爬山,更以最簡單的裝備攀爬雪山。

之前沒聽過Marc-André,《阿爾卑斯》一直看下去,簡直驚心動魄。它其中一項最令人難忘的,是主角那位漂亮、優雅的母親。Marc-André自小患有過度活躍症,母親肩負起家教責任。她教導有方,兒子瘋狂喜愛閱讀;她又經常帶他到野外、山上,令他從小熱愛自然、喜歡歷險。Marc-André愛上爬山,甚至徒手攀爬,母親雖然憂心,但她同時明白,兒子完全明白自己在做什麼。

子女是父母的鏡子。仔細觀察一個人,你會大概猜到他/她來自怎樣的家庭,有怎樣的父母。憑Marc-André純良的品性,不難想像出他的家庭給予了充足的愛與信任。

而這段美滿的母子關係,叫我想起另一對與電影有關的母子。

《親暱的電影》回到八十年代

去年出版一本最好讀的電影書,叫《親暱的電影》(Films of Endearment)。作者Michael Koresky,是紐約的影評人、電影節目策劃、編輯主任。《親暱的電影》一書的副題是「母親、孩子,以及塑造我們的八十年代電影」。

著作是Koresky本人的成長故事。他的母親叫Leslie,生於1948年,電影迷。自從兒子於七十年代末出生後,母子一起看電影成為他們的恆常節目。Koresky對這個意外的「家庭教育」心存感恩,要不是母親自少引領他走進浩瀚的電影世界,教曉他明白電影不只是娛樂,他今天對電影應該不會如此熱忱。

Koresky從1980年到1989年,每年挑選一齣戲,都是當年由母親介紹、一起看過的,今天與母親再次重溫,再寫成《親暱的電影》。十部片,包括1980年的《朝九晚五》(Nine to Five)、1981年的《親愛的媽咪》(Mommie Dearest)、1985年的《紫色》(The Color Purple)及1986年的《異形續集》(Aliens)等。Koresky寫來,遠遠不停留在「母子話當年」,還有幾十年後當下的對照,以至由電影牽連出的美國電影及文化史,層次非常豐富。

老影迷應該一眼看出,書名有其出處。Films of Endearment,沿自1983年影片《常在我心間》的原名Terms of Endearment。該片由沙莉麥蓮、狄寶娜穎嘉及積尼高遜主演,也是書內母子重看的十部之一。

《常在我心間》應節佳品

《常在我心間》今天母親節回看絕對是應節佳品!莎莉麥蓮演的阿媽喪偶,獨力把由狄寶娜穎嘉演的女兒帶大。母女相依為命、感情深厚,但女兒漸大,加上麥蓮的角色剛烈,代溝總難避免。女兒不理母親反對,下嫁年輕教授,搬離老家,生了兩個男孩。很快就發現成家立室不容易,貧賤夫妻百事哀。另一邊廂,麥蓮雖繼續風流快活,與退役太空人鄰居(積尼高遜)打得火熱。然而心裏,她仍然記掛着遠處的愛女。

Koresky與母親重溫《常在我心間》之際,他的外祖母剛巧被診斷出患上末期癌症。該片末段的確與絕症有關。電影沒變,觀眾的處境不同了;再看,竟然喚起當年初看所沒有的傷感。

《常在我心間》從歷史的角度看亦非比尋常。它本來只是靜態的倫理劇,空前賣座盛况卻堪比爆米花大片。它是1983年第二賣座的電影,僅次於第一位《星球大戰之武士復仇》。它雅俗共賞,翌年在奧斯卡拿下最佳電影、導演、改編劇本、最佳女主角(莎莉麥蓮)及男配角(積尼高遜)五個獎項。

Koresky慨嘆,《常在》是少有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女性電影」。那時,女明星如珍芳達、梅麗史翠普、薛歌妮葦花等仍然可以擔戲、有賣座保證,不讓阿諾舒華辛力加及史泰龍等肌肉佬專美。

Koresky有所不知,Terms of Endearment於香港發行,被冠上一個本土名字「常在我心間」。名字從此不脛而走,比台灣及大陸的直譯都更有意思。「常在我心間」意念,應該是取自那年頭同名粵語名曲。歌曲改編自Always on My Mind,歌詞由林敏聰譜寫,由關正傑及黃露儀(即黃鶯鶯)合唱。副歌街知巷聞:「柔情常在我心間,愛你不分早晚。」

當年我年少氣盛,經常在公屋斗室把流行曲播得震耳欲聾。父母都是打工仔,只有年邁外婆在家看管我們。回想真愧疚,外婆一定感到噪音厭煩,卻絕少埋怨投訴。印象中,她唯一一次對我播放的音樂表達想法,就是當《常在我心間》播放時,她說「幾好聽喎」。差不多四十年前的事了,那句話我記着至今。

回說《親暱的電影》一書。若你是串流頻道The Criterion Channel的訂閱者,別錯過他們剛推出的Films of Endearment: A Mother's Day Selection專題。稍稍遺憾,《常在我心間》、《朝九晚五》及《異形續集》不在他們的片目上。但他們找來Michael Koresky策展,以《親暱》作靈感,選上17套八十年代的「母親電影」,全部好戲,同時反映出當時美國片的多元女性面貌。

文•家明

編輯•林曉慧、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