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的《血色大地》

文章日期:2022年05月22日

【明報專訊】史奈德(Timothy Snyder)2010年著作Bloodlands最近出了中文翻譯版《血色大地》,碰上烏克蘭戰爭,引起相當注意。這是一本很難看的書。「難看」不在於文句艱澀理論高深或者抽象難懂,而是整本書都是「血淋淋」的集體大量殺人紀錄。作者用的文字非常平淡直述易懂並且不帶感情沒有渲染,直道數以十萬計的人如何在不同時期不同的政權行為下死掉,沒有慷慨激昂義憤填膺,令讀者更加難受,掩卷不止數次。我看的是英文原著,不知道看中文版會不會好一點,但告誡各位「極慎入」。

所謂Bloodlands,作者指的是在1933年至1945年間,分別曾被蘇聯和納粹德國統治而蹂躪的大幅土地,主要包括今日的波蘭、烏克蘭和白羅斯等地。作者由1932至1933年的烏克蘭大饑荒開始,有系統地講述兩個政權針對不同族裔的有意識的屠殺或清洗政策,如何導致大量死亡。作者推算和統計這十多年間,兩政權共殺死約1400萬人,這裏並不包括因戰爭交鋒被殺的人,統計的全都是被兩個政權有意識有政策地殺死的平民。犧牲最多的除了猶太人外,就是波蘭人和烏克蘭人。

心魔

斯大林一直有個心魔:害怕波蘭有一天會聯同德國進攻蘇聯。二次大戰前蘇聯境內有不少波蘭裔人,很多在1933至1938年間被當作階級敵人或間諜處決。1939年,德國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協議》(Molotov-Ribbentrop pact),並且秘密協議瓜分波蘭土地。(二次大戰前波蘭領土比現在大不少,包括現在屬於白羅斯和烏克蘭的大幅領土。現在烏克蘭的不少領土,1919至1939年間是屬於波蘭的。)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隨即出兵「解放」原波蘭東部的地區,按協議劃分疆界。蘇聯侵佔東波蘭後,將大批波蘭精英送到哈薩克或西伯利亞等地的集中營,其後餓死的數以萬計。

很多人讀二戰歷史,最大的疑惑之一是「希特勒為什麼要打蘇聯?」不少人相信如果希特勒不在1941年進攻蘇聯,他可以繼續雄霸歐洲,可能就不會打敗仗了。史奈德不同的論著都討論過這個問題,他認為希特勒的想法是希望建立一個陸上的歐洲帝國與英國和美國分庭抗禮,因為德國當時沒有海軍,不可能全球在海上與英國和美國競爭。要在歐洲建立龐大陸上帝國便必須要侵佔蘇聯,而烏克蘭的角色相當重要,因為當年蘇聯的糧食九成來自烏克蘭。當年希特勒估計幾個月便可攻克莫斯科和烏克蘭,烏克蘭將會成為他歐洲陸地帝國的糧倉,並且可以將大量糧食運到德國前線以支援戰爭。

從這個角度看,烏克蘭的天然糧倉地位成為它的詛咒。德國在蘇聯境內的戰爭,殺戮最多的就在白羅斯和烏克蘭。德國本想攻佔烏克蘭作為德國糧倉,但當沒有在幾個月內打下整個烏克蘭和莫斯科,戰爭曠日持久,軍隊的糧食和補給都變成難題。烏克蘭境內人民和擄獲的大量戰俘在這戰略環境下變成「嘥米飯」,於是在1941至1942年間,不少烏克蘭婦孺或沒有勞動力的直接被殺,而不少男性在戰俘營中也會因為食物不足而餓死。到了1943年間,德國在蘇聯戰線失利傷亡慘重,開始要從德國本土抽調更多平民上前線,後方工農業的生產都出現勞動力短缺,於是要運送大量俘虜回後方作強迫勞動。這個時候他們反而會有飯吃,死亡率因而下降。

德國入侵蘇聯期間,大量烏克蘭人的存活與否,就視乎這種政治經濟學:究竟當時是糧食短缺還是勞力短缺;糧食短缺就會故意殺死或餓死人以減省糧食,勞力短缺則壯年男性有多點機會活下來。作者估計在德國戰俘營餓死或被殺的達400萬人,其中大多不是猶太人。作者慨嘆猶太人集中營如Auschwitz等未必是當年情况最差死人最多的場所,它們廣為人知其實是因為有倖存者可以講出其中狀况。1933至1945年間在「血色大地」中,數以百萬人在沒有紀錄的情况下死去。

「人性」

本書的終章名為「人性」(Humanity)。作者說討論到這種集體屠殺時,很多人的簡單想法都可能是「某些人瘋了」。但史奈德指出大規模的屠殺,往往都服務在偉大的革命目標之下。大量的死亡或殺戮,是為了打贏「偉大的衛國戰爭」、成就社會主義烏托邦,或者替人類清除某些低等民族,以建立理想的國度。書中分析起來,每個導致大量死亡的政策或行為,背後都有某種政權的「理性」,是為了達成某種宏大目標的「必要犧牲」。蘇聯經常強調自己是二戰犧牲人命最多的國家,以此證明衛國戰爭的艱巨和可歌可泣,但不少死的人本來都不歸蘇聯統治(例如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的人民),當然很多人本來是不必犧牲的。

這些殺人偉業有不少普通人參與其中,他們都各有自己某種的「理性」,在環境中為了存活而成為共謀,例如在烏克蘭饑荒期間暴力催促繳糧的蘇共幹部,華沙集中營的猶太人警察等。每個人和惡的距離,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遠。

斯大林的名句:「死一個人是個悲劇,死一百萬人,則只是個統計數字。」歷史學家的責任就是還原真相,令死的人不會就此無迹湮沒。普通人則要銘記,1400多萬死去的人不是一個數字,而是1400多萬乘以一個一個的獨立生命個體。

文˙馬嶽

圖•路透社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