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知巷聞:「市區更新研究」出爐 九龍城明星街市會走樣?

文章日期:2022年05月22日

【明報專訊】月前市建局就「龍城區市區更新研究」提交初步結果,當中包括設計概念圖,建議重置九龍城市政大廈、九龍城獅子會健康院及李基紀念醫局,在賈炳達道公園即九龍城廣場現址旁興建新綜合政府大樓作「無縫交接」,並已得到食環署、康文署及衛生署等相關部門的正面回應。但有組織關注這樣騰出土地的用意、地標易地重置後會否變樣。例如於1988年落成的九龍城街市,自九龍寨城拆除、啟德機場遷走後,它就成了整個九龍城的中心。在老饕和歷史研究者眼中,它既是有名的「明星街市」,又是街市中的「明星」。

食材刁鑽 吸引區外人尋寶

食評人劉健威為覓食材,幾乎到過全港所有街市,雖家住港島,仍每月至少到九龍城街市兩次。他說在九龍,只有這裏的海鮮可與港島的鴨脷洲街市匹敵。「楊屋道街市也有許多海鮮,但貴價的這裏就多點,與地區的經濟條件有關。出處不如聚處。」曾有間來貨絕佳的魚檔,他連親朋也不輕易相告,直至近年老闆退休結業,他才在專欄揭曉那名字叫「強記」,因老闆娘有幾分傲氣,他私下喚作「寸婆」。如今說起仍誇讚不絕,一口氣數出那裏的龍脷、鷹鯧、紅斑、獅頭魚、青蟹,以及每斤賣2000多元的野生黃油蟹。「她一年賣40日奄仔蟹,只肯賣農曆八月至重陽所產的,不會以其他貨充場。她的獅頭魚也特別大條、金黃色。」雖然鮮得一吃難忘的奄仔蟹已成絕響,但這個街市尚有約500個攤檔,仍尋到坊間少見的飛機貨海魚、本地菜、潮州食材、泰國香料、媲美高級超市來貨的日韓水果:「每間店舖都有自己的特色貨源。」最多人慕名光顧的,要數那分切出挽手、金錢𦟌、腩頭、駝峰、吊龍等部位的牛肉檔,牛頸脊更依據雪花,有5個檔次任君選擇,索價數百元一斤。

另一食評人梁家權不時排隊光顧:「大家覺得特別在好似上了一堂課、懂分辨部分,其實是學會一些名稱而已。」食材刁鑽精細,因不少顧客來自傳統豪宅區九龍塘,後來又有何文田如加多利山的富戶。近年港鐵通車,同區新樓盤陸續落成。若要設宴饗客,這街市就是不二之選。另外,廣播道以前有多間電視台;現在有兩間電台,驅車到來不過10分鐘,不乏名人蹤影。劉健威說特色食肆無形中也為街市增添明星足迹:「像蔡瀾就行這個街市最多,又會經常去茶檔。」更莫說杜琪峯、周潤發都是街市常客。

至於劉健威每次來這裏的「指定動作」是:先到某老牌潮州飯店午飯,逛一趟街市,然後再逛街市兩邊:一邊是齊集潮汕食品的衙前塱道;另一邊是主打鮮果和上海南貨的侯王道。在地圖上,街市位置偏左,靠近九龍塘。「自從城寨沒了,這街市就變成整區的中心,所有飲食相關的都圍繞它周邊發展。另一個形成九龍城特色的是機場,它搬走後,街市那邊更見重要。」街市周邊自然形成了獨特飲食生態,如橫街清酒舖、高級乾貨舖、雲南菇菌店。他用大笪地比較:「政府想再做都做不到了。政府規劃的都是失敗居多,好多時都是這種民間形式,生命力會較強。」

反映民生寒暑表 牛肉檔長龍經濟好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葉德平家住荃灣,經常跨區到九龍城街市買菜做飯,為的同樣是食材集中多元。他形容九龍城是真正「成行成市」,而物價不會高得嚇怕區內人,亦不比荃灣貴多少,「好像一家國際『百貨公司』,買到百樣貨品」。何以這街市同時兼顧區內與區外客,並沒變成遊客街市?對九龍城歷史素有研究的他查到「九龍城街市」一詞最早出現在1946年11月13日的《工商日報》,當時所指的仍是露天市集。從九龍寨城的資料,可側見早期街市的客群。戰後至60、70年代,大量內地人來港,他們通常選擇居於寨城,因這邊的中國人、特別是潮汕族群比港島多,物價和租金也較低廉。據口述歷史記載,九龍城在60年代已有「重建計劃」,不少業主將平房交予發展商蓋成高樓,以換取其中一、兩層自住,故城寨部分樓房較高。80年代末調遷前的人口登記記錄顯示,當時有9000戶、約4萬人居於寨城,由於登記牽涉賠償,他認為數字或可斟酌,但無疑反映了九龍城街市照顧的是寨城勞苦大眾。此外,這裏亦有聚居於九龍城其他地方、為機場提供勞動力的大批潮汕勞工。另有居民憶述,九龍城曾有場大火燒光市集排檔,於是有善長捐地予政府,興建了現時所見的市政大廈。

令街市聞名區外的契機,是七八十年代啟德機場擴展、附近交通配套完善,今日雲集於此的高級生果檔,其來有自。「早年的冰鮮貨如蔬果,下機後要在附近快速批發銷售,就形成此商業系統。今日要買時令水果,不是去果欄,就是來九龍城。」即使機場搬走,由於已建立口碑和高消費力客群,他們仍是會來找日本士多啤梨、泰國金枕頭。他比較楊屋道和九龍城街市:「楊屋道賣的種類好單一,是市民日常吃的菜,但到九龍城就有好多種水果蔬菜。香港街市需要有自己特色,這裏就以多種類、特別貨、東南亞貨聞名。」這個街市亦是了解民生的寒暑表,如見牛肉檔大排長龍,就知道經濟好景;每遇菜肉供應緊張,就有傳媒到此訪問商販生意銷情;大時大節記者要來報道市况,就算未有宋皇臺站時已是慣例。他解釋既是因為貨物齊全,也因附近曾有馬頭角牲畜檢疫站(今牛棚藝術村),以屠宰牛隻為主,所以街市最反映牛肉行情。「一來是潮州人嗜牛,這區較多需求;二來是街市位置近,較貼近來貨價。」

遷址或變回民生街市 憂重蹈同仁市集覆轍

政府去年推出為期10年的「街市現代化計劃」,先會全面翻新4個街市,包括香港仔街市、楊屋道街市、牛頭角街市及九龍城街市,香港仔已經動工。市建局現時這種如同將建築「剪下、貼上」的建議,可否保留到以上談及的賣點,乃至套用到其他計劃涵蓋的街市?葉德平對此不表樂觀,「如果租金太貴,或有志做外區客生意的商販不搬去新街市,有些特色商戶就消失,九龍城街市怎樣跟其他的街市產生區別?」他指買菜的心態簡單,要便宜、多種類、地點便捷。現址正符合這些要求、又有幾座住宅大廈圍繞。而且,會到街市的多數是上年紀的街坊,市建局建議的新址是九龍城西南面「邊陲」位置,未必及超市和街舖就腳。「那可能要逼街市轉型,用特色吸引人走過去,那是否仍是原來的街市?」

現時,九龍城廣場設停車場,但大多區外客會泊在街市外面的咪表泊車位,他擔心日後這群客人不會遠道再走去街市。「當有批人不再光顧,就會慢慢變成一個只靠居民光顧的民生街市,然後隨居民老化、店舖驟減而沒落,像象山邨街市或石圍角街市,現在都十室九空。」同區重置的先例,可參見2014年受觀塘重建影響的同仁市集。惟市集選址不周,被巴士和小巴站包圍,人流疏落;格局也失去本來的氛圍,「即檔口與檔口之間的距離,怎樣走得舒服又可以跟檔主接觸」。加上缺乏宣傳,可說是失敗案例:「不像中環街市有好多公關。它有的報道都是負面的,搬了大家都不知道,久而久之就以為沒有做。」他和劉健威都好奇要街市搬遷的原因和理據,惟市建局目前未有詳細交代原址的未來發展,只在圖片標示會被「進一步研究」及「重新規劃土地用途」,組織本土研究社認為能作社區用途的機會不大。劉健威惋惜若選址沒法左右,唯一能保留其多元貨品的方法,是優先讓原來的檔販遷進,以減低對街市生態的影響。新址對街現時是一列民生商舖如藥房、找換店,日後能否形成像今天街市兩旁般蓬勃的商業圈,就要看時間造化。

文˙ 梁雅婷

{ 圖 } 林靄怡、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