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心實意:疫下適時「停一停」 調節心靈

文章日期:2022年05月23日

【明報專訊】持續的疫情打斷了社交及生活規律,對長者而言,除擔心自己及家人受感染,亦要面對隔離期間所帶來的孤獨感,加上社會資訊混亂造成的不安及無助,令他們內心感到焦慮,更容易觸發負面情緒。

自覺「無能力」 感憤怒自責無助

世衛研究顯示,全球焦慮和抑鬱患病率大幅增加,種種警號提醒我們,除了做好環境及生活上的防疫,疫下心靈健康亦為重要課題。

踏入young old的Linda,經常與友人結伴遊山玩水,更熟悉使用網絡平台。自從Omicron爆發後,Linda擔心自己感染會傳染給長輩,謝絕友人的行山邀請,每日餸菜由丈夫放工後購買。除此以外,她亦十分緊張家居清潔,每當丈夫入門時,便會緊張地噴酒精消毒,嘮叨丈夫盡快冲涼更衣,連一向溫文寡言的丈夫亦按捺不住道:「你就嚟神經病!」

當疫情不斷升溫,新聞亦報道指醫院無牀位等資訊,Linda不諱言:「睇得多自然更擔心,心情更加差。」豈料,Linda的姊姊與姊夫出現病徵,Linda即時跨區聯絡區議員及社區團體協助,但不果,她四出頻撲,購買快測包予姊姊,夫婦初步驗出陰性,但見病徵愈見嚴重,姊夫帶病四出尋求核酸檢測樽,終證實結果呈陽性。

疫下社會缺乏支援,新聞報道有市民住處被圍封,被迫外出強檢,自購快測包不夠準確時……都令Linda感到相當無助不安。「我同姊姊一樣無仔女,當我兩公婆年紀再老,無人幫時,到時點算好?」述及痛處,Linda不禁哽咽。

今次疫情對大部分長者來說,確實造成不同程度的情緒打擊。長者深明抵抗力較差,不欲染疫影響家人,所以一般都配合呼籲乖乖留家抗疫。當運動、社交甚至生活習慣都因疫情而完全改變,加上每日看到爆疫新聞,社會經濟各行各業受衝擊,兒孫工作或大受影響,醫療服務崩潰,疫情高峰期求助無門就更會令他們悶悶不樂兼積壓負面情緒。其實Linda屬於積極又精靈的young old,但大難當前,大家也無法掌握現况,不知下一步怎樣做;再加上突然覺得自己「無能力」,無法處理面前的難關,以及面對未知的將來,這一切都會造成很大震撼,甚至令憤怒、自責及無助等情緒爆發。

提供實在方向 穩定內心慌亂

猶幸,Linda「閉關」5日,終聯絡靈實社工,紓解鬱結。面對本身能力不弱的老友記,作為社工及家人在有需要時幫忙,難關過後便可回復昔日的精靈。處理過程中,給予適當指示,為他們提供實在的方向,讓他們感到有出路,可以穩定內心的慌亂。例如他們中招後擔心後遺症,中心可提供中醫義診或其他社區資源的聯絡方法。長者們若收到疫情信息後感焦慮,我們除了與他們傾談心中憂慮,亦製作讓長者容易明白的資訊包,回應他們的需要。在適當時候,教他們要懂得「停一停」讓心靈安靜一下,調節好心情去適應轉變中的環境,期望可令他們內心感到安定。

物資支援 電話關心問候

對於身體較弱及支援薄弱的長者,物資支援及電話關心問候較為重要。有不少移居外地的子女,十分擔心留港的父母,他們會主動聯絡靈實,查詢如何提供協助或支援家中獨居長者。我們的社工及義工會不時聯絡會友,尤其是獨居及年長的老友記,慰問和聆聽他們的憂慮,讓他們知道如何在「疫」境下繼續如常生活,以及提供物資,平復不安,陪同渡過艱難時期。

近來氣溫回暖,天氣好轉,加上疫情回落,我會建議老友記選擇較少人流時,到公園行下曬太陽,心情會好一點。情緒絕對會影響生活和健康,在這個非常時期,也要好好照顧自己內心的需要,好好安頓、調適和過渡,便有助回復情緒穩定和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卓明琳(基督教靈實協會靈實長者地區服務資深社工)

相關字詞﹕情緒支援 社工 靈實 疫情第五波 實心實意 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