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發薯:好記者的條件

文章日期:2022年05月27日

【明報專訊】無綫《東張西望》主持追訪美孚老鼠屋戶主期間遇襲一事,引來「新聞報道的界線」、「採訪抑或公審」和「何謂公眾利益」的爭議。在候任特首李家超聲稱新聞自由不需說「捍衛」、「已經在口袋」之際,這些關於新聞原則的討論竟然是由《東張》的報道引發,真的諷刺。

《尋人記》獲公眾讚賞

此時此刻,無綫另一個節目《尋人記II》,就像為新聞倫理這個課題交出另一份答卷。這系列算是筆者近年唯一認真收看的無綫時事資訊節目,以資深記者方東昇為首的製作團隊,從無綫新聞及公共事務部多年來在《新聞透視》和《星期日檔案》等節目,尋找以往的受訪者,回顧他們當年受訪的片段,再看看他們今日的生活。第一輯節目播出後,觀眾反應正面,難得近年被譏為「事事旦旦」和「CCTVB」的無綫新聞部,還會獲得公眾讚賞。更難得的是,觀眾對節目第二輯仍有期待,更有討論要求節目尋訪某幾個特別深入民心的受訪者。

首周播出的兩集,重訪自稱「元朗特首」的「安仔」梁安國。自1980年代起,他常向政府部門投訴,無論是街道清潔、街市檔販「呃秤」等,都逃不過這名投訴王的「招呼」,街坊都「買佢怕」。但安仔認為自己只是據理力爭,更覺得別人歧視他「白癡」、「傻仔」,所以投訴就成為他報復的手段。安仔同時有收藏癖,遇到喜歡的東西,一買就是幾十件,令家中雜物堆積如山。

多年後,安仔變成安叔,但火氣不減,收藏品目標改變但習慣不改。記者貼身追訪安仔,陪他到街市買菜,有商販坦言同情他,遇着他光顧就半賣半送;有人欣賞他投訴幫到忙,反而「區議員做唔到嘢」;有人卻指他以投訴為要脅手段「搵着數」。我行我素的安仔不以為然,但「正義俠」背後其實是個孤獨老人,因為性格問題,他沒有朋友,得知《尋人記II》節目開拍,他主動打電話到無綫要求受訪,因為他想有人聆聽他的心底話。

如是者,記者為安仔帶來驚喜,尋到當年另一名受訪者、早已移民的教會牧者,與安仔視像通話,更以《聖經》勉勵安仔要愛仇敵。到節目尾聲,記者亦安排精神科醫生家訪,初步評估安仔的精神狀態,醫生認為他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特質,性格偏執、情緒易波動,影響社交生活。如果當年社會和醫學界對自閉症的認識和關注更多,令安仔免受標籤和歧視,他的人生可能完全不同。

懷着同理心做訪問

訪問安仔是一個走鋼線的決定,不禁令我將之與《東張》的訪問比較:從當年安仔的受訪片段,不難發現他的性格和行為有異於常人之處,如果他已經因此受人歧視,今天再次受訪,會否放大公眾為他附加的標籤?雖然今次是安仔主動要求受訪,但看得出他的情緒仍然容易被刺激,記者貼身追訪應該去到哪個程度?會否像《東張》一樣,令受訪者受刺激,繼而作出襲擊行為?《東張》追訪的那個老鼠屋戶主,其異常行徑可能源自精神或性格障礙,追訪是否一個合適的行為?到哪個程度需要停止?安仔的訪問,令不少原本抱有懷疑態度或「等食花生」的觀眾對安仔改觀,產生憐憫之情,反之老鼠屋戶主卻因為襲擊主持被捕,加深公眾對她的標籤。這對於了解事主的難處或者解決事情有何幫助?

再問一個更基本的問題:記者應該懷着什麼心態去做訪問?從《尋人記II》安仔的訪問,我看到的是同理心。不一定讀過新聞傳理系才有資格做記者,但有同理心、願意聆聽,是做好記者的基本條件,只要多加琢磨採訪技巧,無論《東張》主持抑或港姐港男冠軍都可以成為好記者。換言之,好記者絕大多數是有同理心、願意聆聽、行公義好憐憫的好人。可恨現在做好人大多沒有好遭遇,仍然肯做好記者的,值得大家繼續支持,並祝願他們平安。

文:梁慧思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化力場]

相關字詞﹕尋人記II 無綫 東張西望 梁慧思 沙發薯 每日明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