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呎圖卷 透視香江美好

文章日期:2022年05月27日

【明報專訊】以千呎宣紙畫遍香江景色,畫家余元佳近日將其作品《千呎香江圖卷》捐贈予香港藝術館,暫時未知會否展出。1987年,畫家繪畫此作品,是因為當時很多人要移民,他不明人們「來到香港這麼漂亮的地方都捨得走」?時值香港再現移民潮,重看此作不禁令人感慨。

走入畫家余元佳位於太子的品石苑,古雅的畫室掛滿他的作品,有含蓄的花、靜謐的山水風景,也有書法作品等。余元佳的學生幫忙翻開迷你版的《千呎香江圖卷》,迷你版是把原作縮印的橫幅長卷,記者觀看作品時,仍能感受到香港的風景連成長畫,在紙上延綿不斷的震撼。

花6年蒐集資料 2年繪畫

已捐給香港藝術館的《千呎香江圖卷》,是余元佳繪畫生涯中的重要作品。自從1987年起,總共花8年時間完成。他為集中精神繪畫,當時放下為報章、書本等要做的工作,最初6年攀山涉水蒐集資料,走遍香港山頭,以拍攝或速記記下共187個景點。

之後他再用2年時間整理和繪畫作品,他說自己當時「愈畫愈興奮」,晚上睡覺時都會因掛念作品而醒來,繪畫的難處之一是要注意視平線等;如今看着作品某些部分,他仍會記得並分享自己當時如何多走幾步看不同的風景,再繪畫出想要的景物。那2年雖然疲倦,但亦順利完成作品。畫作由沙頭角開始,繪畫到石澳,他特別在沙頭角的部分畫了雁,象徵從內地來港的人;亦選擇繪畫春天的香港,因為更有生氣。

「香港處處風景都美」

余元佳的靈感來自北宋畫家張擇端的著名長卷《清明上河圖》,他因為曾經臨摹該畫,對於畫中的透視畫法非常感興趣,便想以同樣手法繪畫。在畫香港前,余元佳曾想過以同一形式繪畫廣州風景,但香港處處風景都美,建築整齊而顏色漂亮,最後選擇以香港為題材。在1980年代初,中英為香港前途談判後簽署聯合聲明,那時香港出現移民潮,余元佳就決定動筆,他剖白當時的心情:「不如自己試試,畫好風景,讓香港人留下來啊!讓他們看到自己身處的地方多美。」

畫中行人 包括自己

與余元佳聊天,他又從書櫃翻出珍藏的作品——畫於2002年的《香江古情今貌》,是與《千呎香江圖卷》互相配合的作品。相比橫幅書畫卷,此作品由多幅垂直單張畫作組成,以經摺式冊頁裝裱,如果說《千呎香江圖卷》畫的是遠景,那麼《香江古情今貌》畫的便是近景,多數風景亦由上而下觀望,但會看見車與船,黃大仙祠與天星碼頭旁的路人,余元佳還會把自己畫成當中的一個行人,又會在冊頁上為這些畫中風景留下文字紀錄。

此作品仍屬於余元佳,未被博物館收藏,但能想像若與《千呎香江圖卷》,一遠一近地呈現香港風景是最好不過。《千呎香江圖卷》共由132張畫組成,高1.05米(約3.4呎),長度達303.6米(約1000呎)。1995年底,這張國畫長卷曾於中環大會堂低座展覽,從照片可見,要展示全幅長卷需用盡整個場館的空間,甚為壯觀。余元佳以長卷《千呎香江圖卷》和經摺式冊頁《香江古情今貌》組合、整理香港風景,以畫筆記下了回歸前後的香港。

疫情影響少作畫

余元佳生於1943年,是廣東台山六槐人,師承嶺南派。將近80歲的他近年深居簡出,生活主要是繪畫及教學。社會運動和疫情對他影響甚大,特別是疫情令繪畫班取消,他也少了畫畫,直至近月疫情稍緩才有興致繪畫,他最近從網絡看旅遊節目,繪畫桂州的風景。余元佳自言這3年很受環境影響,如果社會安定創作時會更安心,因為他近年不能去太遠的地方,故較少機會畫大型香港風景作品。

文:胡筱雯

編輯:王翠麗

(本版刊出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