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細路撞爛天線得得B,家長得賠上巨款,坊間嘩然。冇機會細看展品裝置方式,難分誰對誰錯,惟倒想談談於公共空間搞展覽的一些重要考慮和道德責任。
除傳統畫廊外,我過去亦曾於不少非傳統空間搞展覽,公共屋邨商場的漫畫展,以至中環商廈高層擺巨型吹氣雕塑都有,其困難和繁瑣,遠較傳統展覽空間複雜。
非傳統空間,基本展覽設施如光、電、聲浪等都不能輕易取得和控制,還要考慮場地性格會否干擾擺設和觀看過程,當然還有人流控制,展覽設計者更要考慮展品和觀眾的安全。戶外展出嘅技術安排如電力燈光來源,還要留意風速雨水對展品和觀眾安全可能的影響。展品受損當然可惜,如有人因此受傷就更大件事。專業地在公共空間搞展覽,更又要考慮展品和空間的特色,技術上可以是個複雜噩夢。由於公共空間範圍太廣,依度只聚焦商場依類室內公共場所嘅展品擺設。
不同博物館 擺放有技巧
擺展覽嘅基本要求,係突顯展品性格特色,及保障展品和觀眾安全。容易破碎展品如陶瓷或玻璃,在人流暢旺地方如商場必須格外小心。貴重易爛的要放在透明膠或不碎玻璃箱內,再鎖在展覽台架上。大的展品未能套上「保護罩」,至少放在展覽平台架上,除了設定觀眾可進入範圍外,更為展品增加貴重感。便宜點方法可用繩做欄杆包圍展品,阻止觀眾太接近。
喺商場睇展覽嘅觀眾,大都不是博物館常客,可能只係一家大細消費娛樂期間順便看看,甚或只是要過對面厠所經過畫廊看看而已。專程去博物館看展覽的,會有不同態度,知道展出藝術品貴重,加上白盒子空間的肅靜,往往會謹慎跟隨展覽設計之人流方向。商場內訪客可以自四方八面游走,也不一定在看展品,小孩可能在走動捉迷藏,展覽擺設因而要特別小心,方法也要調節,例如「勿觸展品、損毁要賠」這類警告牌,放在地上不要說小孩,大人也看不到,必須把展示牌高放但又不干擾展品,這需要高度技巧,如不因應場地的迥異而調整,出事只係遲早問題。
在非傳統空間如商場擺展覽,如有展品損毀或觀眾受傷,觀者當然有責任,但展品擺設者更需承擔責任,因為他們必須有專業知識和觸覺,考慮在這些空間展出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單責怪任何一方都是絕不公平。
作者曾任香港藝術中心展覽總監、上海當代藝術館創館館長,及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及學士課程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