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識:樂團樂器排位顧及大腦感受?

文章日期:2022年06月14日

【明報專訊】一般樂團演出,樂手由十多至上百人不等,演奏十多二十種樂器,陣容龐大,台上排位也要講究。香港業餘管弦樂團團長及指揮蘇潔明(Moon)表示,樂團結構視乎演出內容而定,少至20人,多至過百人也有。如莫扎特時期的樂曲,一般為20至30人的小型樂團;中型樂團編制為30至50人;到了浪漫時期的貝多芬交響樂,已發展到超過60人演奏的管弦樂團,甚至有雙管或三管等編制。近代則有樂團演奏流行曲、兒歌等曲目,人數相對較彈性,甚至會加入一些特別樂器如色士風、電結他等。

至於排位,以一個中型交響樂團為例,最大陣容的弦樂組包括(由高至低音)14把第一小提琴、12把第二小提琴、10把中提琴、8把大提琴和6把低音大提琴。為了視覺效果,大型樂器一般在較後排位置,但並非必然。另外,很多時候我們見到高音部(如小提琴)常位於樂團左半邊,低音部(如大提琴)在右半邊,據說是為了顧及大腦感受,因為右腦對聲音較敏感,所以把穩重的低音放在右邊,有助平衡。Moon笑言無聽過此說法,她更相信是因為拉小提琴時頭部會側向左,如演奏者身處舞台左邊,琴面向觀眾的角度便更大,聲音更清晰。「也有樂團會把第一、第二小提琴分別置於指揮左右,做成迴音效果。」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FEATU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