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臨終照顧者」的距離

文章日期:2022年06月17日

【明報專訊】親人躺在病牀上,疼痛大叫,可能發脾氣或對人不揪不睬,旁人不知所措……這是很多照顧者陪伴親人走最後一段路的親身經歷。以「人種誌戲劇」形式創作的《長夜守燈》,蒐集照顧者和醫護的真實故事,結合虛構情節表演,讓觀眾對生死教育有更多認識和關注。

作品《長夜守燈》主題非常突出,就是要探討「臨終照顧者」這個身分。編劇鄭廸琪本身是一名職業治療師,在醫院常見生離死別。她說本來沒什麼興趣書寫「臨終照顧者」,但在接受劇本創作委託後,發覺包括導演胡海輝在內,不少人都對此議題有誤解。

慨嘆本港生死教育停滯不前

她先澄清,其實「臨終照顧者」這個名稱有點奇怪,因為永遠不會知道病人臨終一刻何時來到,沒有照顧者會想成為「臨終照顧者」;有些人又誤會只有「跟得最足」,如負責換尿片的人才算是照顧者,在牀邊為病人說故事就不算;再加上對紓緩治療、善終服務、寧養服務等概念了解不足,總括而言,她認為香港的生死教育停滯不前,更覺要寫下所知事情。

其中一個詞語「紓緩治療」,指的是病人在危疾重症時,為他們提供身體、心理、社交等全人治療,改善生活質素,好讓病人安詳離開。

胡海輝曾前往提供此服務的賽馬會善寧之家蒐集資料,對於該院舍舒適的環境印象深刻,但認識的一名受訪醫生卻提到,亞洲很多地方特別是台灣,紓緩治療發展得很好,曾在亞洲有領導地位的香港近20年卻好像停滯不前。如何提升香港人對生死教育的關注呢?

大專生訪問醫生與照顧者

其實《長夜守燈》可說是教育項目,是「一條褲製作」劇團在2019年開展「社區藝術在大專:長夜守燈——臨終照顧者」的一部分,大專生負責訪問醫生與照顧者並上台演出,訪談是很好的學習過程。胡海輝說︰「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在下一秒成為照顧者。」他創作《長夜守燈》後,就要照顧重病臨終的母親,劇中情節成為現實生活的經歷,他慶幸創作過程給了自己心理準備。

鄭廸琪希望看劇的觀眾,若將來成為病人照顧者,當感到焦躁害怕、想要逃避時,會明白千千萬萬個照顧者都有相同經歷。她提起其中一名受訪照顧者,即使照顧對象已經離世,但重新說起那時經歷,例如要不停換尿片,依然非常激動,鄭廸琪覺得她的情緒來自於自己對母親發脾氣的內疚。這些情緒對任何人而言都不易面對,觀眾能夠透過觀看戲劇,先學習理解照顧者和病人。

結合真實與虛構情節

在戲劇手法上,表演為「人種誌戲劇」,以實地考察、聆聽訪談所得真實資料為主,但此作罕見地安排了虛構情節。故事有3部分,首兩部分分別是導演和編劇討論創作,大專生做的訪問,容易交代受訪者的分享和辯論;虛構部分以一對年老夫婦的故事為主軸,他們又會回憶照顧英年早逝女兒的經歷。

3部分交錯演出,真實而來自不同持分者的訪談,虛構而提煉自現實的故事情節,胡海輝認為觀眾既會感受到情緒的湧動,亦會了解不同的觀點角度,加上照顧者真摯的分享,觀眾在這個美學距離下觀劇,能對這個煽情的議題有更深體會。●

長夜守燈

日期:7月8至9日(晚上7:30)、7月9至10日(下午2:30)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票價:$300

網址:https://bit.ly/3mAkj7Z

文:胡筱雯

美術:謝偉豪

編輯:朱建勳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