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話題:收入差距還在馬太化

文章日期:2022年06月19日

【明報專訊】耶穌曾說過:「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馬太福音)。諷刺地,這句說話好像是為香港目下日趨嚴重的貧窮懸殊問題,度身訂做的註腳。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五月主持最後一次扶貧會議,表示社會福利經常開支於五年內累升71%至1118億元,加上其他逆周期措施,令多達110萬人於2020年脫貧,「扶貧成效明顯」。她的自吹自擂,與基層市民在兩年疫情下的苦况,嚴重脫節。

底層住戶疫下入息跌幅最大

同樣基於統計處的住戶統計調查數據,我們看到的卻是另一幅圖畫。2019至2021年間,全港住戶的每月入息中位數在疫情下累計明顯下滑了6.6%至約2.7萬港元。假若以收入高低把住戶劃分為五大組(即五等分),最低層組別的住戶入息跌幅最深,於過去兩年累挫8.9%至僅5100元(圖一)。而第二至第三層住戶的月入跌幅亦高達7.9%及6.6%。不過,最頂兩層的五等分住戶,其入息中位數僅分別微跌2.0%及0.6%,兩年疫情對他們的流動收入幾近毫無影響,住戶收入兩極化的長期趨勢持續。

這部分是由於基層員工在疫情下,即使能保住工作,由於技術較低,因而受到較大壓力放無薪假、減薪及削減工時。統計處數據顯示,雖然全港在職人士的就業收入中位數於過去兩年仍累升8%至約2萬元,但增幅全由第三至頂層五等分住戶的就業人士帶動(圖二)。與此相反,最底層住戶的在職人士,就業薪金於過去兩年斷崖式下挫29%(由7000元下跌至5000元),頗為嚇人。

就業收入下跌還不算最難受,若然「保不住飯碗」,結果更為慘烈。疫情下,即使政府推出多輪總額過千億港元的「保就業計劃」,全港的平均失業率仍由2019年的3.2%大增至2021年的5.7%(圖三)。按五分組住戶分析,最低層住戶的失業率於2021年高達43.2%,又是另一驚人數字,遠遠拋離第二層住戶(10.2%)及第三層住戶(5.2%)。至於最頂層住戶的高薪人士,失業率於兩年間僅微升至1.6%,幾近全民就業,與基層住戶的失業情况可說冰火兩重天。

換言之,「被迫削薪」及「失業率上升」是過去兩年貧富懸殊惡化的最重要短期因素。假若疫情過後,失業率下降,那是否表示收入差距便可縮窄?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在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即使失業率僅為3.2%,住戶收入差距仍處於長期拉闊趨勢,主要受到經濟結構過分集中金融地產業等長期因素拖累。在長期結構性問題未能解決下,政府面對貧富懸殊,亦是有心無力,只能「派錢」及大力渲染其成效。

人口老化亦影響收入分配

順帶一提,香港住戶收入分配亦深受人口老化因素影響,因為沒有流動收入的退休長者自然地「下流」至收入階梯的最底層。2021年,全港15歲及以上人口中,約有20%為65歲以上的退休長者(圖四)。按五等分住戶分析,多達54%的最底層住戶人口中為退休長者,沒有工作收入,他們或靠退休前積累的資產(如物業、股票或積蓄)、子女家用及政府援助維持生活,當中部分並非外間的赤貧想像。其他住戶分層的長者比率則明顯稍低,處於8%至23%區間。如何協助退休長者改善生活,將是特區政府的重大課題。

粗略地把上文提及的各個五等分住戶入息中位數相加,再計算最頂層住戶在加總數字中的比重,它由2016年的47.3%上升至2021年48.4%,進一步擴闊(圖五)。相反地,最低層住戶的相應比重於同期由3.2%收縮至2.9%。有鑑統計處快將公布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編製的堅尼系數,而香港過去五十年的數字拾級而上,由1971年的0.430升至2016年的0.539,即將公布的2021年數字再破紀錄,相信應無懸念。這個「馬太效應」(即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惡性循環,不知何時才能打破。

李家超上台在即,聞說未來施政重點是解決長久的民生痛點,包括貧富懸殊。其實哪個特首上台前不曾信誓旦旦的,表示要解決貧富差距及房屋等深層次矛盾?但結果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基層市民只能自求多福。

(本網刊出的文章及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嘉偉

編輯•利永倫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