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定向學堂:潛水忌亂踢 登岸勿衝撞 水上活動指引 保護美麗珊瑚

文章日期:2022年06月19日

【明報專訊】夏日炎炎,又到了玩水的時候,疫情下到海中浮潛、潛水、玩獨木舟的人大增。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調查發現,我們潛水或划獨木舟上石灘時,有可能觸碰珊瑚,甚至船底撞崩珊瑚,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WWF因而推出水上活動指引,提醒如以防曬衣物代替對珊瑚有害的防曬油、小心蛙鞋別踢到珊瑚,又倡議將水上活動熱點橋嘴島列為海洋保護區,兼顧海洋保育和康樂活動。

觀察潛水員行為 平均每人觸碰珊瑚一次

WWF香港分會去年開展「環保基金-潛愛海洋」計劃,五十二名資深潛水員於去年六至十二月觀察一百零二名潛水員的潛水行為,記錄到一千零八十八次接觸海牀,一百二十四次直接接觸珊瑚,即每個潛水員每次下潛平均會碰到珊瑚一次,而剛考到潛水牌的新手比潛水經驗豐富的潛水員更常接觸海牀。WWF海洋保育項目經理蘇隽彥說,潛水員接觸海牀的原因,包括用手刻意接觸,或以蛙鞋、電筒等裝備無意中接觸到海牀。觸碰珊瑚有可能破壞珊瑚表面,即使沒有直接碰到珊瑚,蛙鞋揚起的沙石也會阻礙珊瑚生長。WWF推算潛水員每年觸碰珊瑚近二十萬次,「這是保守估計,只計算潛水,不包括浮潛、獨木舟等其他水上活動,加起來應該會更多」。

在下水調查前,WWF曾做問卷調查,發現大多數潛水員都具備海洋保育意識,不會刻意接觸海洋生物,但仍然不自覺、不小心碰到海牀和珊瑚。WWF跟潛水教練共同制定一套潛水教練指引卡,在課程中加強海洋保育元素,提醒潛水員容易忽略的細節,如留意蛙鞋的踢水方向、在到達海牀前建立好中性浮力;並設計潛水地圖,列明橋嘴島的珊瑚區和沙地位置,方便教練帶學生先在沙地練習技巧,避免學生因無法控制浮力而不小心破壞珊瑚。問卷調查發現,橋嘴島是潛水員和潛水教練最經常去的潛水點,「學潛水很大機會都在橋嘴,因為近碼頭,十五分鐘就到,而且橋嘴有好大的沙地,如果你要睇珊瑚都有好多,根據漁護署珊瑚礁普查,橋嘴有約八成珊瑚覆蓋率」。

浮潛誤踩、石灘登岸易傷珊瑚

橋嘴除了是潛水熱點,不少人都會在這裏浮潛、划獨木舟和直立板,這些水上活動對珊瑚的破壞也不容忽視。蘇隽彥曾在海下灣發現有人浮潛時站在珊瑚上,「通常獨木舟會加浮潛,划完獨木舟就拿着面鏡,著住泳褲跳入水,因為浮潛的成本太低,入場太容易」。如有浮潛者不穿助浮衣,累時就站在水中休息,但不知腳下踩着的其實是珊瑚不是大石。划獨木舟在石灘登岸,也會破壞在岸邊的珊瑚,「珊瑚就是住在石灘沿岸的位置,因為珊瑚一定要生長在石上,所以啲人在石灘剷上岸,獨木舟就會撞崩珊瑚」。在多獨木舟登岸的石灘,蘇隽彥發現沿岸有一大片珊瑚被磨平,亦有些珊瑚被撞崩見骨。WWF與獨木舟總會協商,制定獨木舟及直立板的海洋保育指引,獨木舟總會強調市民划獨木舟時應選擇在沙地登岸,以免被岩石刮傷,最好報讀獨木舟訓練課程,學習上岸、應對危險的技巧。

無論是潛水、浮潛,還是划獨木舟或直立板,指引都建議市民避免使用防曬油/太陽油,因為當中的化學成分會污染海洋,導致珊瑚白化。蘇隽彥建議:「穿防曬衣、戴帽、穿防曬袖,這些其實都是保護自己的方法,如果真的要用防曬油/太陽油,就用珊瑚友善或者海洋友善的。」

珊瑚死亡 影響海洋生態

為什麼保護珊瑚這麼重要?珊瑚有什麼生態價值?蘇隽彥解釋:「我會說珊瑚是一個基礎,是支撐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基礎,珊瑚除了提供食物給海洋生物外,也讓海洋生物居住在裏面,例如蟹和魚,海洋生物幼苗亦喜歡住在珊瑚入面。」珊瑚是一種動物,大多數石珊瑚的骨骼是白色的,活動組織則是透明無色。常見的珊瑚色彩繽紛,其顏色是來自與珊瑚共生的蟲黃藻,蟲黃藻會進行光合作用,提供營養給珊瑚,「成日聽澳洲大堡礁珊瑚白化是氣候變化的警號,因為珊瑚是好敏感的動物,如果牠覺得熱,或者水的鹽度改變,蟲黃藻就會離開珊瑚,沒有蟲黃藻的珊瑚就變成白色」。珊瑚白化不代表死亡,但如果環境一直變差,珊瑚就會死。如果珊瑚死掉,儲存在珊瑚裏的碳會釋放到環境中,加劇氣候問題,「當珊瑚一死,海洋生物就沒有地方棲息,因為珊瑚會變成骨頭,好快會被海浪整斷,變成碎片」。依賴珊瑚的動植物失去棲息地和食物,也會死亡,影響整個海洋生態。

香港擁有豐富及品種多樣化的珊瑚,包括石珊瑚、軟珊瑚等。石珊瑚多分佈在香港東面,如西貢海域,港人在橋嘴島常看到的就是石珊瑚。顧名思義,石珊瑚的外貌與石頭相似,對珊瑚認識不多的人因而分不清牠是石頭還是珊瑚,於是站在珊瑚上、用珊瑚借力。由於石珊瑚棲息在淺水區域,離水面幾米內,人們玩水上活動時容易接觸到珊瑚。至於軟珊瑚則位處深水區域,水深約八至十米,潛水點如果洲群島都能找到軟珊瑚。蘇隽彥說軟珊瑚面臨的破壞較少,「為什麼我們比較關注硬珊瑚,因為軟珊瑚通常住在比較深水、大水流的地方,其棲息地通常是比較高階的潛水員才會去」。高階潛水員經驗較多,技巧掌握較好,對珊瑚的破壞也較少。

骨骼外露難修復 如截肢壞死

由於棲息的區域經常有人潛水、划獨木舟,潛水熱點的硬珊瑚多是傷痕纍纍。有一些是小傷,如人類的手、腳輕輕碰到珊瑚,破壞了珊瑚表面的活組織,珊瑚可以自我修復,蟲黃藻會重新生長。但如果珊瑚受重傷,像被獨木舟磨平、腳踢崩了珊瑚,硬珊瑚的白色骨骼外露,就很難自我修復,因為其他海洋生物如海藻、螺會馬上依附在珊瑚的傷口上,蘇隽彥舉例,「有種食珊瑚的螺叫核果螺,牠會好快鋪滿在珊瑚傷口上,然後吃珊瑚的蟲黃藻」。被吃過的珊瑚只剩下白色的骨骼,「基本上修復唔番,好像截了肢,這部分已經壞死」。就算沒有其他海洋生物進食珊瑚,香港水質多泥沙沉降,容易有沙泥覆蓋在珊瑚的傷口上,蟲黃藻沒有足夠陽光做光合作用,珊瑚還是會死,「但如果是外國那種玻璃水,幾十米能見度,珊瑚就算斷了都可以繼續生」。

本地石珊瑚種類勝加勒比海

香港的珊瑚聽起來生活得困難重重,但原來品種卻十分豐富,有八十四種石珊瑚,比加勒比海還要多。蘇隽彥考穫潛水教練牌,曾到澳洲潛水,「香港的珊瑚好靚㗎,我潛過澳洲,又潛過香港,澳洲珊瑚無香港珊瑚咁色彩繽紛」。香港的海洋也孕育超過五千種海洋生物,雖然香港的海洋面積僅佔中國的約0.03%,卻錄得全國約26%的海洋物種,蘇隽彥解釋因為香港位於亞熱帶,「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David Baker說過,香港有機會是未來珊瑚的棲息地,因為現在熱帶地方太熱,生態學家發現,動植物開始向上和向下走」。香港氣候適合珊瑚生長,也能夠孕育出美麗、多樣的珊瑚,但為什麼香港沒有珊瑚礁?「珊瑚礁需要足夠的碳酸鈣,碳酸鈣就是珊瑚骨,需要足夠珊瑚骨作為基礎不斷生上去,但香港因為沉積太勁,珊瑚根本做不到礁,所以搞到香港珊瑚一嚿嚿,但品種不少。」

盼設保護區 納條例規管

WWF向潛水教練派發指引卡和地圖,並計劃在水上用品店張貼浮潛、獨木舟及直立板等海洋保育指引,希望提升香港人的海洋保育意識,「有意識想改善,未必一下子做到,可能第一次唔得,潛多兩三次水,不會踢到珊瑚,他知道什麼是珊瑚,對我來說已經是超額完成」。長遠上,WWF更希望橋嘴在內的內牛尾海區域可以劃為海洋保護區,如部分區域禁止捕魚、管制潛水等休閒活動、禁止放生等。香港現時有六個海岸公園及一個海岸保護區,在海岸公園或海岸保護區內,有法例限制水域內的捕魚活動和船速等,如市民在海下灣海岸公園傷害珊瑚屬犯法。但橋嘴一帶的內牛尾海並非指定海岸公園或海岸保護區,珊瑚也不受《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保護,在橋嘴進行水上活動而破壞珊瑚就變成法律漏洞。

建議參考海外潛水熱點做法

WWF倡議成立的海洋保護區,希望兼容康樂活動和海洋保育,並非完全禁止人潛水、划獨木舟,WWF也倡議將水口灣劃為海岸公園,嚴格保護生態最敏感的地區,保護馬蹄蟹繁殖,外圍則容許有限度的活動,「海洋保護區也可以做一些康樂活動,不過要在可持續發展、有管理的情况下」。蘇隽彥舉台灣小琉球為例,台灣容許觀光客潛水,但法例規定不能觸碰海龜,本地人也有良好海洋保育意識,「如果你掂海龜,潛水教練會舉報你,如果你的潛水教練沒有舉報你,其他潛水教練也會馬上拍照舉報,你就要交罰款」。馬來西亞詩巴丹島會限制上島潛水人數,遊客須提前申請許可證,而且潛水時不能戴手套,避免潛客主動觸碰珊瑚,因為珊瑚是刺胞動物,像水母一樣,直接接觸或會刺痛人。菲律賓宿霧的馬拉帕斯卡島以觀賞長尾鯊聞名,政府也規定遊客只能在指定區域潛水,「潛水員要伏下,不可以過指定界線,不可以騷擾鯊魚,鯊魚在頭頂游過無問題,但你不可以游過去」。

蘇隽彥說外國潛水熱點的規則既能保護海洋生物,又可以讓人欣賞生態,值得香港參考。香港人不小心破壞到珊瑚,是因為我們對珊瑚的認知不足,「我們為什麼不想完全禁止水上活動,而是管理,想有效地規劃這件事,因為這才是大家接觸海洋的第一步,你要先認知,才可以講保育,你真的看到珊瑚在海底,看到小丑魚和海葵在香港居住,和我們一樣住在同一個地方,你就更加想保護這些生物」。

【WWF水上活動指引】

獨木舟及直立板

‧ 只在沙地水域登岸,不要在石灘上岸

‧ 登岸時不要撞到或站在淺水區域珊瑚上

‧ 以防曬衣物代替對珊瑚有害的防曬油/太陽油

‧ 穿著助浮衣及包趾包踭水陸兩用鞋

‧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潛水及浮潛

‧ 潛水時扣好裝備

‧ 建議浮潛新手穿著助浮衣控制浮力

‧ 入水前留意海底,不要站在珊瑚上休息

‧ 在珊瑚區小心使用蛙鞋,不要亂踢

‧ 海洋生物眼看手勿動

‧ 不能捉走海洋生物

‧ 做個負責任水下攝影師,珊瑚不是腳架

‧ 潛水不留痕,全部物品都要帶走

‧ 以防曬衣物代替使用對珊瑚有害的防曬油/太陽油

文˙ 朱琳琳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