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編按:暑假是大學生、中學生到各大機構實習的日子,作者何靜瑩經常收到朋友或工作伙伴的「不情之請」,要求讓其子女或世侄加入作者公司當實習生。她認為這些長輩、家長一廂情願地以為為孩子好,查實孩子們根本不願意將大好暑假用來實習。
朋友聘請了一個畢業生,他從中學開始便到外國留學至碩士畢業,上班不久老闆請他訂機票,他偷偷打電話回家找家人代勞。
另一個朋友忍不住訴說,半年前聘請了一名畢業生,認為她很有潛質而要好好培養她,不久便發現她不斷挑戰一名資深同事教她的做事方法,差不多每件事都要給她合理解釋,辯證一番後她覺得合理才會執行職務。情况就像一個學游泳的人,坐着要求你說服她為何要這樣呼吸、手腳為何要這樣做、肌肉為何會被帶動……同事和老闆被她的「每事問」和「天天辯證法」弄得死去活來。
這些茶餘飯後的話題,總令人捧腹嘲笑新世代。我卻不期然地想,這些年輕人有多少是由豬家長、豬長輩創造出來的?
「強力持份者」要求僱主安排實習
我經常在一些「強力持份者」的半威迫、半懇求下,要求讓其子女、世侄進入我的公司做暑期實習生。我先小人後君子地說清楚,無論何人都需經歷一般實習生的工作經驗,要經過正式面試,跟隨眾人的上班時間和規矩,不會有特權。對方往往說:「當然啦,跟你學習是最重要的。」
然後呢?就是一連串討價還價的過程。
有人想讓其大客戶的侄女來實習,我一聽便皺眉頭,這麼轉折的「順水人情」,我說:「我們給大學生的實習期為10個星期。實習生通常頭4周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中段才有點覺悟,最後4周才進入狀態和看到一個任務的完成,離開時會有一點成就感。」
對方卻爭取只工作4周,希望那世侄女在暑假尚有時間遊玩。我心裏嘀咕,究竟誰是主,誰是客?誰正在求誰幫忙?
我再說:「我們是不付薪水的,車馬費也沒有。」
他面有難色,說:「這個不好吧。」
我說:「剛說過不要改變我們的做法,要一視同仁。」
他說:「這樣吧,我私底下付錢給你,你轉付給她,但不要告訴她便是。」
我不知道哪裏來的耐性,說:「其他實習生知道這人有薪水,他們沒有,我如何解釋?其實你和那姑姐有沒有問清楚,這個年輕人想不想來做實習?」
爭持不下,我建議這個豬長輩自己聘請那世侄女做實習生,他才識趣,不再堅持下去。皇帝不急太監急,到頭來卻害死我們這些平民百姓!
年輕人在建立身分認同和志向時,身邊的豬家長和豬長輩便攔途截劫,奪取孩子發展自己志向和發揮潛能的機會。孩子還未來得及認識自己,便要忙着應付大人硬塞給他們的一大堆東西,變成消化不良,從此長不大。
豬長輩奪取發展志向機會
家長、長輩可以做的是啟發他們思考不同的選擇,激發他們尋找實習工作的動力。我明白,有時候年輕人未必願意自發地計劃一個有意義的暑假,有一些人脈的長輩幫忙也無可厚非,但令人懊惱的是伸手干涉僱主的做法。
另一名「強力持份者」想讓15歲的女兒來做實習生。對於中學生,我通常把他們放在大伙兒工作的地方,從接觸一大班同事做起,學習社交談吐,學習由低做起,學習團隊精神,最重要的是,在陌生的環境裏,學習不要獨個兒躲在角落裏。
過了兩天,這名豬家長給我電話,說能否把女兒調到marketing之類的部門。我說:「一步一步來吧,先在頭一兩星期與大家混熟。」
放下電話,我在想,她是不是年紀太小,適應不來?下班前15分鐘,我和她坐下了解情况,順便引導她思考這兩日的工作體驗。她帶着一副笑臉說不覺得悶,也沒有提出要轉部門。當然,我也很難說這名少女是客氣不敢說真話,還是其父親過於緊張。
不情願不受教
到了第5天,家長又給我電話,問能否參與marketing工作或直接跟我學習的機會。我坦白說我會按照她的能力和公司的情况分配工作,但不能保證是不是父親想像中的工作。然後,他便禮貌地為女兒辭職,讓她當義工,教基層兒童英文。我也禮貌地祝願他女兒有更好的學習環境。
我所請過的實習生之中,有父母長輩插手「指導」公司如何教導其子女的,工作表現都很差,他們不願學習,自我中心,毫無動力。不要怪他們沒精打采,只怪他們的豬家長,給他們搭了一個又一個的爛舞台!
另一批表現好的實習生,就算是父母介紹的,卻非常受教,很快成為眾同事的寶貝。這種融洽氣氛,令年輕人更有投入感,並衝破了平時躲在父母背後不敢與大人打交道的抽離感。
我問一個能幹的實習生,父母如何看待其工作。他聳一聳肩,說爸媽但求他們願意不虛度悠長暑假便開心了,最多會提點一句:「要加倍努力,不要讓同事認為你靠人事進去,便看不起你!」
一個有為實習生,果然是來自懂得教孩子待人處事的家庭!
從小培養正確價值觀
不想做豬家長、豬長輩,但又怕子女長大後不幹事的話,最好從小以正確價值觀培養孩子對工作的態度。這是更漫長深遠的家庭教育,很多父母寧願到了孩子快長大時,才大鑼大鼓刷人情卡,為子女鋪張找實習。家長拚命地為孩子張羅工作,孩子拚命地應酬父母,心裏始終不明白父母為何不能讓自己好好地過暑假,大學畢業後又不能享受生活一兩年才去想工作。
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從小帶着他們一起出外做義工,暑假除了安排興趣班和旅行,也可以一家人寓學習於遊歷,如參與國際NGO到貧窮地區蓋房子、開井、服務孤兒院。再簡單一點,有個家境不錯的大學生要到美國旅遊,住在親戚家,雙方說好是「打工換宿」,即她平日要做小孩子的保母。這樣的安排,比起籠統地提醒女兒「住在別人家,要多幫忙做家務」,背後的含義來得更加豐富。
我認識一對父母,看到身旁不少世侄過着奢華的生活而變得沒有志氣,恐怕自己的子女在非常舒適富裕的環境長大後,只會追求享樂和物質,從小讓他們坐校車和公共交通工具,給他們剛夠用的零用錢,暑假都是做義工,畢業旅行須自己想辦法打工換宿,並在連鎖咖啡店做part time。就算他們出來工作後,每一天司機送父母上班,子女仍然是自己坐車回公司。
身教言教孩子別靠父母
我問一名朋友如何教育孩子工作的價值觀,她說:「我認為一方面身教,給孩子看到我們每天勤勞地工作,同時也言教,告訴他們長大後不要指望靠父母過活。就算我們不是大富大貴的人,也會捐不少錢,讓孩子知道我們的錢不是留給他們的,而是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她也會幫小孩找暑期工作,但教導孩子這是義務工作,是為了學習和見識,不應期盼有薪水,因為幫不到忙,還要別人花時間教他們做事,不用付學費已經很好了。孩子進入大學後,自己找實習工作便是一件很理所當然的事情。
在取笑豬隊友前,先想想根本原因來自豬隊長,還是豬家長、豬長輩,然後才可以對症下藥。如果問題出自豬隊長,管理者先要處理這個問題上司;倘若來自豬家長一直以來的有問題價值觀,僱主唯有承擔起家教不善遺留下來的問題,re-activate(重新激活)這些年輕人的鬥志和動力。
■Profile
何靜瑩(Ada Ho),互聯網公司Paxxioneer創辦人及行政總裁,亦是企業教練,為多間跨國企業、非牟利機構及學校高管提供領袖培訓。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學士,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公共政策碩士。出版多部有關管理和領導書籍,包括《扮有料,只會死得更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