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來到元宇宙,「大姨媽」已out,處女膜亦要正名,月經不應是忌諱。
月經不再限於姊妹閨密之間的私語,即棄月事衛生用品為地球帶來負擔,「月經貧窮」更是跨國界問題,均值得大家好好地、公開地討論。今日「生活自企画」就由最貼身的環保月事用品談起,講到最切身之痛——經痛。
衛生巾分解需500年
月經不止為女士帶來麻煩,同時為地球帶來負擔。世界月經衛生日定在5月28日,因為月經周期平均28日,每次來經約5日。以此推算,女士一年來經13次,每日用6片衛生巾的話,約40年來經,一生就用上過萬片衛生巾,當中有不織布、聚乙烯塑膠防漏層,地球需要500年才能分解。
關注月經教育及月經貧窮組織Free Periods Hong Kong共同創辦人陳鈺霖(Zoe)8年前參加布衛生巾工作坊,初試另類月事用品。「咦!為什麼一直不知道有這些選擇呢?」她認為布衛生巾較通風,經血內水分揮發後,只留下血漬,感覺乾爽亦不會有異味。後來親身體驗月經杯,「只要放得好,裸睡也不會弄髒牀單」。其後她創辦月事產品及教育網上平台Happeriod,推廣月經教育,希望大家有不同選擇,重新認識月經、了解自己身體。
網站「走塑日誌」創辦人Carina,5年前為了環保,開始使用月經杯。她稱用月經杯不但省錢,也減少滲漏憂慮,免除了難受的黏膩感,甚至「忘記自己正來經」。
你也想一試這些產品?不妨從改用布衛生巾、月經褲開始,先踏出第一步,之後再考慮置入式的月經杯、月經碟。
1. 布衛生巾
棉布縫製 水分自然揮發
布衛生巾通常以棉布縫製,有不同長度選擇。即棄衛生巾的吸水珠和底部膠膜,把經血鎖在衛生巾內,或令人感覺焗熱;相反,布衛生巾讓水分自然揮發,感覺通爽。因應每個人的月經天數、經血量不同,Carina建議每次經期最好準備10至15片替換。
2. 月經褲
吸血量大 適合在家使用
月經褲結合衛生巾與內褲,吸血量約為3塊日用衛生巾,較布衛生巾更多。Carina稱,感覺同樣較即棄衛生巾乾爽,但外出時不方便更換,可在家時使用。
3. 月經杯
小尺寸易上手 運動需較硬身款
置入陰道收集經血的杯子,通常由矽膠、橡膠或熱塑性塑料(TPE)製成。有不同長度、直徑、容量、材質選擇,Zoe建議先試最小尺寸,直徑約4至4.5厘米會較易上手,太大可能擠壓到膀胱、尿道,引致不適。軟身杯容易摺疊,體感較舒服;硬身杯在陰道中較易展開,不易變形,但取出時會較有異物感。Zoe參考做運動導師朋友的經驗指出,為防止運動時擠壓到月經杯引致滲漏,或需較硬的月經杯。使用時,先把杯口按壓成「C」形(圖三),放入陰道後鬆開手指,讓杯子展開盛載經血。
4. 月經碟
較月經杯短 底部柔軟
與月經杯相若,分別是月經碟底部較柔軟,用手指揑着碟片中間,讓它呈「8」字形後放入體內。月經碟應卡在陰道穹,以恥骨突出位置固定(圖四)。此外月經碟長度較短,受低子宮頸的女士歡迎。
4至6小時更換防招菌
重用或置入式的月事用品,安全嗎?
「婦科角度來說,多數擔心衛生問題。以月經杯為例,建議不宜將其置於體內過長時間,應約4至6小時取出,用乾淨食水如蒸餾水或專用清洗液清理。置入太久會增加感染風險;如多於8小時,有可能引致由毒素引起的中毒性休克綜合症(TSS)。產品吸濕力愈強,風險愈高,將陰道分泌物、細菌吸收後,較易造成媒介讓細菌繁殖。」仁安醫院婦產科顧問醫生周寄雯指出,TSS初期症狀是發燒、出疹、疲倦,嚴重可危及性命。定時取出月經杯清理,並在每日使用前消毒杯體一次會較安全。
消毒產品,應按指示使用100℃熱水煲滾5至7分鐘,經期使用前後消毒各一次,若未做好消毒或晾曬時未完全乾透,有可能積存細菌,引起念珠菌、細菌性陰道炎等。
有些外用產品(如月經褲)標榜吸血量較高,聲稱可使用一整天,但若太長時間不更換,血量過多導致外滲,血液接觸空氣後會滋生細菌,亦會產生異味,周寄雯建議4至6小時更換一次。
新手Q&A:置入「杯碟」首要放鬆 布衛生巾除污有法
C:Carina Z:Zoe
1. 如何置入月經杯?
C:「放鬆」是第一個訣竅,太緊張會令肌肉緊繃,難以把月經杯放入陰道,還會產生痛楚。先將月經杯杯口內壓成「C」形,盡量推入陰道,月經杯應該放在子宮頸下方,若杯子卡在陰道口會有異物感,放好後應感覺不到月經杯的存在。
2. 外出時如何更換?
C:使用月經杯與月經碟時,若在商場洗手間,應先清洗雙手,取出杯子,倒掉經血後用食用水洗杯,再重置體內。
Z:布衛生巾上的經血會慢慢變乾,只需把它向內摺疊,扣上鈕扣,放進收納袋,不會弄污其他物件。
3. 如何清潔?
C:布衛生巾:用冷水冲走血塊,再用梳打粉或用30至40℃溫水與過碳酸鈉浸泡清洗。過碳酸鈉俗稱「固體雙氧水」,去除污漬效果較梳打粉佳。
Z:月經杯與月經碟:月經前及完結後,必須用沸水徹底消毒,並放在通風處吹乾。每次取出月經杯,都要用食用水冲洗後才能放入體內。
「處女膜」迷思限制選擇
置入陰道的月經杯,會弄破「處女膜」,令女士失去「處子之身」嗎?周寄雯指出,處女膜是環繞陰道口內側的一片薄膜,不完全遮蔽陰道口;處女膜中央通常有個開口,經血可從中流出體外。她又說:「過分劇烈的運動、自慰,或會導致處女膜破裂,而且處女膜的厚薄因人而異,有些婦女經多次性交後,處女膜仍有可能保持完整。」
不少人把女性初次性行為時處女膜破裂「落紅」,視為失去貞操的象徵。世界衛生組織在2018年發表聲明指出,沒有證據顯示處女膜與性經驗有必然關係,而瑞典在2015年已提出把處女膜改名為陰道冠(vaginal corona),並指出陰道冠沒有實際功能,估計是胎兒發育的殘留組織;台灣亦有聲音要求把處女膜正名為陰道瓣,破除迷思。
周寄雯指出,所有置入式月事用品都有弄破處女膜的風險,並受擺放手勢、私處放鬆程度、物件大小等影響。Zoe稱,處女膜與性經驗無關,不應因破裂就等於有性經驗的說法而限制選擇。
文:沈晴、李欣敏、張淑媚、植蔚卿
圖:朱安妮,受訪者提供,Анастасия Бойко@iStock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