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冷水堆填區蛻變 屯門保育樂園誘蝴蝶開餐

文章日期:2022年07月05日

【明報專訊】初夏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記者參加了生態導賞團,色彩斑斕又大小不一的蝴蝶在花園裏翩翩飛舞,忙着採蜜和繁殖。這裏既不是溫室,也沒有防護網包圍,卻有不少蝴蝶流連忘返。

這個生氣勃勃的花園,一年前只是片荒蕪的草地,40年前更是個臭氣熏天的垃圾堆填區!經過環保團體一番修葺和精心佈置後,搖身一變成為「小冷水蝴蝶保育區」並於最近開幕,不止是蝴蝶的新「餐廳」,同時是大家認識生態的好去處。

位於屯門的小冷水蝴蝶保育區,是香港首個「已修復堆填區」生態復育計劃。屯門小冷水堆填區於上世紀70年代啟用,1983年起停止運作,並於2000年完成修復。堆填區內一片2公頃的土地,在1999年首次記錄到有越冬斑蝶群集出現,其後每年均有紀錄,每次逗留2至3個月,在2002至2003年冬季,更錄得3萬至4萬多隻蝴蝶。因此,該處於2008年獲漁農自然護理署列作「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欣賞蝴蝶生命史

然而,近年越冬斑蝶數量下降,為了保育及增加斑蝶數量,環境保護署於2021年1月將已修復堆填區的中部和西部平台(中台和西台)規劃作蝴蝶保育區,並委託環保協進會(下稱協進會)作生態保育計劃。環保協進會鳳園蝴蝶保育區助理項目經理(自然保育)陳嘉宏表示,除了越冬斑蝶,亦希望吸引更多本地蝴蝶品種,藉此擴大蝴蝶棲息地面積,提高生物多樣性,「我們的目標是希望這個地方在非過冬的日子都可以成為其他蝴蝶的棲息地」。

說起賞蝶,大埔鳳園蝴蝶保育區(鳳園)是著名賞蝶勝地,園中蝴蝶品種數量佔全港245個品種的近九成,協進會管理鳳園10多年,今次運用多年的保育經驗,在小冷水打造另一個蝴蝶樂園。經過一年多的修葺,小冷水蝴蝶保育區於上月5日開幕,區內主要分為兩部分,中台毗鄰SSSI,因此種植越冬斑蝶所需的藤本植物用來吸引更多斑蝶;西台則以蝴蝶生命史(卵、幼蟲、蛹、成蟲)為元素設計園藝景觀,並種植各階段所需不同寄主及蜜源植物,為蝴蝶提供一個適合的生境。

蜜源植物就是為蝴蝶成蟲提供花蜜的開花植物,但記者留意到保育區內並非一片花海,為什麼?

陳嘉宏解釋,因為他們選擇了不同季節開花及多年生的植物,「蝴蝶就可以在不同季節都有花蜜可以吸食,我們不像公園將當季開花的花栽種在一起(展示),過了花期就把它們拔走」,既避免造成浪費,亦可持續發展。另外,他們也種植了常年開花或花期較長的植物,更特意選擇會開出不同大小花朵的植物,方便不同體型的蝴蝶訪花。所以,記者在保育區裏既可欣賞在夏季開花的射干,橙色花瓣配上暗紅豹紋,非常奪目,亦能見到綻放紫色小花的假馬鞭,陳嘉宏指「假馬鞭是很好的蜜源植物,一年(開花)開到晚,中間休息一、兩個月又再開」。

回收年桔 做鳳蝶「育兒所」

寄主植物則是蝴蝶的「育兒所」,蝴蝶會在上面產卵,幼蟲孵化後就會以該植物為糧食。選擇寄主植物時也需花心思,「牠們很『揀飲擇食』,如鳳蝶只喜愛吃芸香科植物,其中一種就是桔」,環保協進會高級項目經理(自然保育)趙玉蓮說,因此他們回收年桔,再種植在保育區內,「年桔可以在堆填區繼續生存,有第二生命」,既減輕堆填區負擔,又可以做蝴蝶幼蟲的食物,一舉兩得。她表示,「這裏的理念,就好像餐廳一樣,幼蟲可以來吃東西,成蟲又可以採花蜜,就會在這裏逗留」。

5月錄得47蝴蝶品種 上升逾2倍

生態保育計劃開展前,協進會做了基線普查,錄得保育區內有15個蝴蝶品種,計劃開展後再做了2次蝴蝶普查,截至今年5月,累積記錄到47個蝴蝶品種,品種上升超過2倍,蝴蝶個體數量亦同樣上升逾2倍。陳嘉宏分享,至5月他們已合共種了300棵連生桂子花(或稱馬利筋),但都被蝴蝶幼蟲吃到光禿禿!另外,普查中更發現香港不常見、罕見,甚至非常罕見的蝴蝶品種,包括屬非常罕見的長腹灰蝶和屬不常見的金斑蝶。而斑蝶品種及數量亦有所增加。「現在還未到下個普查的時間,但時不時都見到新品種,(品種數量)持續上升」。除了蝴蝶外,保育區內亦發現不少其他物種,包括蜂、草蜢、牛背鷺、南草蜥等。

「一個原本用來棄置廢物的地方,都可以做一個保育生態的地方。」陳嘉宏說,他希望公眾在參與導賞團後能看到生態保育的新可能,亦希望將來可以有更多已修復堆填區建成保育區,讓它們成為生態熱點(ecological hotspot),減低城市化造成的生態破碎影響。加上,協進會正實行市區蝴蝶園計劃,盼將不同的點與點連繫,「對整個生態的傷害可以修復到一些……長遠來說令城市對生態會更加友善」。

早前推出的保育區生態導賞團名額已迅速爆滿,有興趣者可留意保育區網站,稍後將公布下一期導賞團詳情。●

網址:bit.ly/3NGUUo0

文:李欣敏

美術:張欲琪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