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o Faber威尼斯展 工藝走入大眾 展示當代價值

文章日期:2022年07月09日

【明報專訊】過去10年不論香港或是全球,都在談工藝。當然關於工藝討論的歷史更早,源於對工業化生活的反思。到1990年代起生活變得網絡化及電子化,加上奢華品牌標榜工藝價值、傳統技術的逐漸流失,催化了大眾對工藝的關注,並愈來愈着重不同地方的本土工藝。新近冒起的工藝平台Homo Faber,早前在威尼斯舉辦第2屆Homo Faber展覽,如何令工藝更貼地?

以瑞士為基地的Michelangelo Foundation for Creativity and Craftsmanship,是2016年成立、關注創意及工藝的非牟利基金會;同年在米蘭設計周期間,舉行工藝聯乘設計的展覽Doppia Firma。基金會於2018年在威尼斯舉行首屆Homo Faber工藝展,主打歐洲工藝。第2屆因疫情順延到今年4月舉行,並伙拍日本為合作國家,以Living Treasures of Europe and Japan為主題。

工藝不止奢華精品

工藝予人最大的印象是傳統,有人認為與現代生活脫節。但實際上,不少工業與工藝息息相關。如何活化工藝的傳統印象,不單是奢華品牌的策略,亦是不少國家或學術機構的近代定位。

Homo Faber執行總監Alberto Cavalli道:「我們希望今屆展覽帶出更包容、更國際化及更啟發的新定位。例如展出大師級作品以外,也展出新秀作品。來自40多個國家的作品,帶出工藝如何活化不同社區,亦透過媒體,帶出工藝背後的意義及歷史。」

近年各地均有不少以工藝為本的展覽,例如英國的London Craft Week(詳見配稿),韓國工藝及設計基金會也參與米蘭設計周等。對於全球重新發展工藝展的現象,Alberto Cavalli回應:「很多人認為科技威脅工藝,但不少科技在工藝業發展,例如溝通層面等也有很好作用;工藝的最大威脅其實是對工藝的無知與忽視,不明白手作的重要,無視人類本身的創作天賦,令工藝失去應有價值,並讓不少能被修復的工藝器物變成垃圾。這種價值觀也令工藝青黃不接。工藝展能讓人感受工藝涉及的才藝、人性及多元化。Homo Faber比其他工藝展更着重互動,例如今屆邀請100個學生擔任年輕導賞大使,感受工藝;亦舉辦Homo Faber in Città活動,讓人發掘威尼斯多個工藝坊。」

今屆Homo Faber共有15個主題展,包括對照意日工藝的Italy and Japan: Marvellous Liaisons、以紙藝為本的Magnae Chartae、體現主場威尼斯特有工藝的Tracing Venice、劇場大師Robert Wilson主理的WAITING with peace and darkness等。Alberto Cavalli說︰「整個策展除了包羅各地工藝,亦希望大眾易於理解,不少作品均以日常用品為主,走出純裝飾的框框。」

日常用品為主 棄純裝飾框框

儘管近年工藝走入大眾主流,但相對其他人文如藝術及設計,工藝仍需努力確立當代價值。暫時來說,Homo Faber最吸引大眾的展區仍是與15個奢華品牌合作的Details: Genealogies of Ornament,由英國時裝策展人Judith Clark主理。不同品牌如Buccellati的銀藝工匠、Maison Lemarié的羽飾工藝工匠等,在現場即席示範。

Judith Clark說︰「這個以裝飾族譜作為主題的空間,探索各種工藝如何跨越品牌及素材而連成一線。如不少工藝均以花為主題,空間內便有將花朵轉化成高級時裝、石雕及胸針等各式工藝。當中不少示範工匠是全球首屈一指,集設計與熟練工藝於大成。我本身是時裝策展人,展覽亦以此為依歸。與上屆相比,我們減少了奢華品牌的參與,但希望呈現當下的事實,就是不少品牌的庫藏均證明了其工藝歷史和對工藝業的支持,並有足夠實力延續工藝;而為了讓工藝發揚光大,奢華行業以外的工匠,同樣需要大眾支持,理解工藝品比工業生產物件價錢更高的原因,讓他們餬口。工藝業正處於這兩難局面,亦反映其當下威脅——教育與大眾理解,所以我們需要建立有意義的學徒制度傳承工藝,讓人明白工藝與生活其實息息相關。」●

文:Dawn Hung( sedimento.co)

美術:謝偉豪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傳統工藝 傳統手工藝 工藝 設計展 設計師 設計 每日明報-FEATU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