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話題:請問黃錦星,十年來的環保「債務」如何追討?

文章日期:2022年07月17日

【明報專訊】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之前數天,環保署公布2020年「香港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官方新聞稿和環境局黃錦星局長的面書貼文特別強調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至4.5公噸。這是喜訊——2017年黃錦星連任局長前不久公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減少人均碳排放是三大目標之一,總算達標了;那麼另外兩大目標呢?大時大節切忌不圓不滿,我們來補充一下:絕對碳排放和碳強度兩項都落空了。局長的貼文沒提,當然也沒有解釋。

特區第五屆政府的管治告終,「夠鐘返屋企」的黃錦星是最資深的局長,由2012年7月上任,在同一崗位歷任兩朝足足十年。既然局長牽頭盤點成績,我們也來「熱情關注,積極參與」。

藍圖對症下藥嗎?

從某種角度看,這位掌管特區環保政策與綠色發展一整個年代的局長不算慵懶,屈指一數,先後推出10份藍圖、計劃,包括氣候變化、廢物管理、節約能源、空氣質素和生態保育等範疇,洋洋灑灑。卸任前兩天更推出《香港環境報告2012–2022》,在諸位同僚當中或許是樹碑立傳意味最濃的一位;既然有此報告詳列斑斑「功績」,我們在此不贅。

那麼,黃局長也是「無愧於心」一族嗎?不知他有沒有注意自己的民望淨值在2012年上任時僅得27.8個百分點,到2017年連任時是幾近原地踏步的28.7個百分點,最近卸任前最後一次調查只剩7.1個百分點?推出藍圖一大疊,但八成民調受訪者認為政府應對氣候變化決心不足,大多數人不同意政府已採取足夠政策減低碳排放。

市民愈來愈感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因而不滿政府政策,有根有據。天文台去年編制了新一套香港30年氣候平均值,發現年平均氣溫、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都有顯著上升,在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下香港愈來愈熱。港府算是跟隨國際步伐,在聯合國通過《巴黎協議》翌年推出《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可惜這一步走得非常不到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的研究指出,碳排放須在2030年前減少45%,才可以把全球升溫限制在1.5℃之內,但作為一個發達經濟體、聲稱在2014年已經越過碳達峰的香港,卻只是把減排目標定為26%-36%。去年「完善選舉制度」之後整個立法會幾乎都是建制派了,但一而再有議員狠批減碳政策未如理想,催促政府訂下更進取的減排策略和應對氣候變化措施。不消一個月《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出台,說是跟隨國家方向,承諾在2050年達至碳中和,卻沒有從善如流更新減排目標,反而將碳排放減半達標時限押後至2035年。

非政府組織「低碳想創坊」一直追蹤港府應對氣候變化的表現,2018年發表首份香港氣候成績表,評級只得C-;去年最新的評級依然是C-,當中以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表現最差。港府的辯解一直是土地問題、天然資源貧乏之類,認為2050年的比例最多只可達至15%,這與環保團體和學術界的研究所知大相逕庭。港府的所謂能源轉型主要着眼於天然氣及核能而已,天然氣的比例由2019年的三成提升至翌年的五成,這就是局長的信心所在。但我們都知道天然氣也是化石燃料,只可視為過渡性能源;那麼香港到底會過渡去哪兒?抑或又一次困在「過渡期」走不出去?再者,除了能源一項,其餘三項溫室氣體排放源,即廢棄物、工業過程及產品使用,以及農林業及其他土地利用,排放量全都比2019年增加,甚至高於碳達峰的2014年。

行動與目標成效的文字遊戲

不久前的父親節,黃局長在面書帖文分享過去五年的環保進程,誇言成功推動電動車普及化,今年首季新登記私家車有一半是電動車,屬亞洲前列。但別忘了香港私家車數量持續增長,過去十年新登記的年均數量超過43,000輛;《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定下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的期限也在2035年,但對於超過九成路邊空氣污染物來源的商業車輛,卻是到2025年才會作出「探討」。

局長帖文又說「空氣污染物明顯減少了幾成,能見度亦越來越好」,聲稱《香港清新空氣藍圖》奏效。事實卻是今年初環保團體發現香港路邊微細懸浮粒子(PM2.5)的年均濃度超出世衛標準3倍,二氧化氮(NO2)更超出世衛指引6倍。《藍圖》沒有就空氣質素符合世衞《空氣質素指引》的最終指標定下時間表、路線圖,那麼要空氣質素媲美國際宜居大城市,從何說起?只憑目測嗎?

2016年《巴黎協議》通過之後,不論國際社會還是中國,都開始運動式減碳行動。過往處理環境問題都是歎慢板、「後數」、「走數」,儼成國際通病,現在全球都在監察政府的所作所為。然而,不知是事有湊巧抑或事有蹊蹺,黃局長很多藍圖的目標都訂在2035年或之後;加上政治動盪和新冠疫情,工作延宕彷彿順理成章,他在第二個任期發表的4份藍圖,全都是在2021年出爐,市民要跟這位2022年卸任的局長「埋單」問責,是有欠公允了?俗語有云「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那麼10年前他上任初期雄圖壯志推出的藍圖和目標,可說是到了「初心不忘,後事之師」的時候了吧?

當年黃局長履新不足一年就推出《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定下香港資源循環十年大計,「目標」是要將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由2011年1.27公斤減至2022年的0.8公斤;「成效」則是要在2022年或以前將廢物資源管理比例轉為55%回收、23%焚化、22%堆填。翌年《香港廚餘及園林廢物計劃2014-2022》出台,「目標」在2022年或以前將棄置於堆填區的廚餘量減少約四成。形象頗受歡迎的「大嘥鬼」就是2013年《惜食香港》運動的代言人,成為第一個獲獎的政府宣傳運動;黃局長與之組成「父子檔」四出宣傳,多年來樂此不疲。

「做到加零一」卻成效落空?

有評論認為黃錦星靠「大嘥鬼」提升形象,得以連任;可惜它在實際的減廢工作上敗績纍纍——最新的2020年都市固體廢物數據顯示,我城人均棄置量是每日1.44公斤,比2011年反增了0.17公斤;而廢物回收量只有28%,僅及當年目標的一半左右。至於廚餘,2020年的每日廚餘棄置量依然高達3255公噸,比當年的3600公噸減少了一成也不及。從2020至2022年,黃局長做了什麼足以令數字在兩年間出現「大奇蹟日」式反彈?

2021年在更新版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發布會上,黃局長說原版藍圖的「行動」已經全部落實,還推出了一些額外措施,形容是「做到加零一」。「做到加零一」之後的廢物回收率,竟然比藍圖出爐前的37%下跌近四分之一。這可是一個「以結果為目標」、着重「關鍵績效指標」的新時代啊,公共政策的目標、成效落空,可以用「只問耕耘」敷衍過去的嗎?

喜歡盤點的黃局長偏愛為一串「先導計劃」報喜,例如重塑後的「6仔店」回收量大增4倍之類。比起自欺欺人超過20年的三色回收桶,「6仔店」對教導市民乾淨回收、重建回收信心,功不可沒。但管中只見一斑足以遮掩一窺全豹嗎?重塑後一年有多,全港「6仔店」的回收總量是9000公噸,但2020年全港都市固體廢物總量是539萬公噸,單日棄置量已經是前者的1.6倍有多。他說要藉由鼓勵市民大眾乾淨回收來迎接「垃圾收費」也是言過其實,因為現時超過三分之一的家居垃圾來自廚餘,但政府對家居廚餘的回收政策、配套,甚或教育工作都欠奉,2018年試行的「廚餘收集先導計劃」也是到去年第二季才開始逐步接收家居廚餘,市民想配合都無從入手。

「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條例多年來未能通過,被黃局長叱石成羊作為眾多環保工作失效的代罪者。其實相關的諮詢文件早在他履新之前數個月已經推出;當時有大學民調透露,超過一半市民支持廢物收費。主要官員問責制的「出世紙」,不是清楚寫明政策局長的職責是加強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合作、就政策爭取立法會支持嗎?怎麼悠悠10載黃局長在這條例闖關上多番鎩羽,反而被他說成事不關己似的,甚至成為諸多敗績的擋箭牌?

黃局長自詡「做到加零一」,成效反而徒勞無功甚或每况愈下。原版藍圖的目標「走數」了,就將之搬字過紙到新版藍圖,然後「後數」至卸任後十多年的2035年。過去十年環保人事沒有幾番新,如果十年之後又不是「後人乘涼」,市民可以怎麼辦?而在追討「債務」與追名逐利之際,氣候危機根本沒停過下來。

(本網刊出的文章及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何偉歡、羅金義

編輯•利永倫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