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日有新版教科書稱「香港不是殖民地」,原因是英國僅擁有治權,而非主權;博物館展覽和政府網站亦收起「殖民地」字眼。巴金曾言:「過去並不是一個沉默的啞子,它會告訴我們一些事情。」香港民間一直有英殖時期物品的收藏熱,誠然有人認為毋庸證明「阿媽係女人」,但三人成虎,加上這年頭資訊紛雜,藏品展館The MUSEUM Victoria City的王裕豪就覺得值得申說。這次他特意「策展」,從數萬件藏品細選,爬梳軍事、經濟、民生細碎,用香港與駐軍、中華民國、日軍、英聯邦等關係來旁敲側擊,延續討論,「用歷史物件去看比較實際」。另外,歷史學家高馬可就這些物品補充了不同觀點。
英國駐軍畫作 記錄開埠景貌
王裕豪自十多歲起已收集英殖時期,即1841年至1997年間的物件。最早的一批藏品屬開埠初期、由英國駐軍所繪的畫作,呈現英國管治下的景象。當中以版畫為主,因軍官來港時甚少帶備相機,要靠版畫記錄香港生活。景物多與軍事相關,如從前的美利兵房(今美利樓)、標誌英國海軍登陸的「佔領角」(Possession Point,今水坑口街附近)。他特別提到繪於1847年、坊間較少見的全景圖,該素描勾勒了從錨地所看到的岸邊房屋和漁船,估計與1841年開埠時的景貌相去不遠。畫作有清晰海軍標誌,證明由英國皇家海軍軍官所繪。另一幅於同年繪畫的版畫角度近似,有多艘漁船和帆船。此作在回歸後「重現」,於2003年被用作香港渣打銀行20元紙幣上的圖案。
維多利亞城地圖 英文標示有玄機
繪於1920年的維多利亞城地圖,範圍由西環到東角(今銅鑼灣東角道一帶),昔日漁村被規劃得井井有條。地圖細節不多,但王裕豪說最值得看的是上面的英文,標示Parade Ground(閱兵場)、City Hall(大會堂)、Government House(禮賓府)、Royal Naval Yard (皇家海軍船塢)所在地,街道以英國王室成員和殖民地官員命名,並不見他國派駐的行政機關。高馬可在著作中載錄法國人馬克‧沙杜納於1930年抵港的印象,可為此地圖添上實感,「這個城市(……)它櫛比鱗次的建築、華廈、平房,堆積成一片層層相疊的半圓形地帶,恍如海市蜃樓,令人歎為觀止;它沿山而建的花園,蜿蜒的道路,空中樓閣,風雨欲來的天空映襯出兩座山峰,形成節節攀高的景觀——這不是中國。這是一座英國城市。這是香港。」另一幅同期的「香港與新界地圖」,則用紅線明確畫起了香港的領土及水域。
加國軍人衛港 勳章紀念功績
英聯邦成員與香港的交集,在軍事上尤為頻繁。「當時軍團會到不同地區駐守,來港的包括印度、蘇格蘭、加拿大和澳洲等,香港身為大英帝國一員,那互動(dynamic)明顯。」香港本土防衛力量較弱,未有軍團被派駐外國。英國有授勳及嘉獎制度,軍人立軍功或參與戰役後都可獲發勳章。加拿大軍人J.N. Roger因參與香港保衛戰,一舉獲得5個勳章,由英國和加拿大自治領政府頒發。由於他在港淪為日本戰俘,未有到其他戰場作戰,香港成為了他一生的主要功績。有見過半加拿大士兵於保衛戰中犧牲,Roger退伍後於加拿大成立保衛戰軍人協會,維繫曾在港作戰的老兵。王裕豪說,正因香港是重要殖民地,英國才會調派其他成員國軍團保衛香港,並奮戰18日,而當時中華民國的守軍則在深圳。他提到徽章與勳章的區別,前者常是制服的標誌;勳章是榮譽,代表戰役故事或英勇事迹,意義較重大,有時勳章背面會刻有當地風貌,像Roger的勳章般標明「Hong Kong」就較少有。
紀念浴火重生 「天使」降臨香港
香港重光後,日軍把香港交還英國,而不是中華民國。郵政局於1946年8月28日發售重光紀念郵票,上面印有中英雙語,兩邊寫着「鳳鳥復興,漢英昇平」,意味香港浴火重生。這枚郵票由殖民地官員Edward Wynne-Jones於戰俘營所畫,配有英王喬治六世頭像。此外,當年有多種設計的重光紀念封(commemorative cover),其中一款印上「PEACE 1946」和天使降臨香港的版畫。他解釋當時郵政局不會印行首日封或紀念封,這些出品多由集郵組織製作,間接反映上下同慶。
另有一類是軍事封,由英國駐軍自行印製,如石崗皇家空軍基地曾於1991年為香港淪陷50周年設計的紀念封。較少人知道其時英軍有專用的香港軍郵局(BFPO),他們在港寄出的信件會貼有英國郵票。
匯理銀行發鈔 留殖民地印記
王裕豪藏品中最早期的鈔票,是香港上海匯理銀行(匯豐銀行前身)於1888年發行的1元紙幣。當時部分鈔票印有「Colonial Hong Kong」的字眼,由會計師和總司理親筆簽署。此外,王裕豪又購藏了1891年繪畫、本來只供內部閱覽的匯豐銀行總部外觀和平面圖,右上方寫明建築師設計出自巴馬丹拿。「該地段就在港督府下面,見出其地位,繪圖顯示銀行規模體面,予公眾穩固的信心,並非普通一間銀號。」
後期的鈔票換成由港府官員與銀行代表一同簽名,「有的有財政司夏鼎基簽名。即由銀行代表政府去發行鈔票,是一個法定體現」。另外,收藏界尤為留意一批「迫簽鈔票」,上面印有一組識別碼,是由日軍佔領香港後,威迫匯豐銀行高級職員所簽發,但背後並無外匯支持。重光後匯豐為保信譽,仍承認這批鈔票。
女王登基紀念 港印郵票助興
於英女王1953年加冕及1977年登基銀禧紀念時,香港均有印製紀念郵票。加冕紀念郵票於所有英聯邦國家和地區同時發行,共有106款,可見香港屬於這「大家庭」。王裕豪手上有不少英殖時期物品均以王室成員為圖樣,如1936年的壹圓紙幣就印有英王喬治六世,王裕豪認為香港效忠王室與君主,是英國主權象徵。另外,回歸前香港可以成員身分參與英聯邦運動會,他藏有一套藍色香港紋章刺繡,曾繡在香港代表隊的外套上,多次陪伴運動員出戰。
印發小冊子 與公眾溝通
封面裏笑盈盈的,是前港督麥理浩。他於1972在立法局發表首份施政報告,涵蓋房屋、教育和醫療服務等方面的建議。在六七暴動後,政府更重視與市民溝通,故政府新聞處開始編製這類簡明小冊子,向市民派發。王裕豪比較小冊子中的計劃和麥理浩施政的「黃金十年」,說他許多政策都有「找數」,並非信口開河,也見到港英政府不用徵得中國政府同意行事。日後港督也沿用以小冊子與公眾溝通的做法,王裕豪特意以一面牆裝裱小冊子,歷年來的封面一目了然。
收藏是為了……
在收藏界,藏家只會稱這些藏品屬「British Hong Kong」、「Colonial Hong Kong」。王裕豪的原則是收藏所有有關英治時代的歷史物品,希望每件背後都有故事,就像軍人的勳章一樣。他相信物品所反映的軍事和經濟制度,均關係主權。「如1949年之後,香港邊防仍由香港軍團或英軍負責。收藏時沒刻意去分(有沒有主權),只是現在環境不同而已。想法是代表香港人收藏,記錄其他地方參與香港的事件、犧牲。新加坡都曾經派炮兵來港,組成聯合防衛單位『香港新加坡皇家炮兵團』,這些參與、犧牲值得讓人尊重。」
專家說
殖民地物件反映英國取態
新版教科書說英國過往只有「治權」,沒有「主權」,故香港非「殖民地」,只是「殖民統治」。請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高馬可剖析,他認為這些概念只屬詮釋,他說回看歷史,英國人無疑視香港為直屬殖民地(Crown colony),他們管治香港的方式與其他殖民地一致,官員離港後亦會被調到其他殖民地。「英國必然認為他們擁有香港主權。然而,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不承認所謂的不平等條約合法。」
他認同殖民地物件可助我們認識香港史,但沒有真正解決爭議。英國在香港紙幣和郵票寫上「殖民地」來宣示國威,這做法亦見於其他殖民地,「但這並不一定令其他人信香港是殖民地,或者他們對香港的統治合法。如果我在某樣東西寫下我的名字,不意味其他人就認為它是屬於我的」。他留意到,自中國要求聯合國在殖民地名單刪除港澳後,英方於1970年代初開始淡化「殖民地」一詞,例如鈔票上的字眼。高馬可的學生彭得豐正於劍橋大學攻讀歷史系博士,曾研究殖民地郵票設計的他補充,從協助印製郵票的王室商務金融代表(Crown Agents)和鑄造硬幣的皇家鑄幣廠角度而言,這些物件更像在申明香港為英聯邦成員,並非英國的主權或香港殖民地地位。經過Crown Agents的統籌,英聯邦成員均會為王室大事如1972年英女王銀婚紀念和1977年登基25周年發行紀念郵票。經歷1960年代的動盪後,香港的王室紀念郵票開始加入中國元素,以改善政府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