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美國太空總署釋出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最新拍攝的照片,揭示130億年前璀璨的星河宇宙。人類自古對太空就充滿好奇,為了探索宇宙,科學家把望遠鏡射上太空之前,人類還親身上過太空,由第一個成功升空的太空人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只是短短9年間的事。香港有太空迷收藏及展出上世紀60年代至今、超過300件太空藏品,由民間紀錄、太空人信件、太空衣,訴說美蘇太空競賽到合作辦國際太空站的故事,香港也有份參與這場太空之旅。
Ed White 太空漫步不願回艙
二戰後美蘇冷戰,太空就變成美蘇競賽的戰場。1961年,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成功升空,成為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太空人。美國時任總統甘迺迪定下成功登陸月球並安全返航的目標,希望在10年內完成。1965年,美國太空人愛德華.懷特(Ed White)在雙子星4號任務期間完成艙外任務,是第一個太空漫步的美國太空人。
收藏家黃靜怡(Ingrid)特地從拍賣行買來懷特太空漫步的自拍片段,片段全長1小時多,但她買入時也不知道片段的內容,因為拍賣行提供的資料十分簡略,只知道與雙子星計劃有關,可能是在地球上拍攝的準備片段,或是火箭升空。「因為連拍賣行都沒有方法播到這段片,16mm的播映機比較罕見。」片段由16mm菲林拍攝,最後Ingrid輾轉在香港找到一個收藏播映機的電影人,獲轉讓一台製於1920年代的古董播映機,參觀展覽的觀眾可以嘗試開機,感受菲林卷「達達聲」地逐格流轉。「像橫跨了整個世紀,因為1920年的播映機,播放1960年的片,給2022年的我們看,都好難得。」
片段中可見繫上繩索的懷特慢慢飛出太空,圍繞太空艙漫步約20分鐘,檢查太空艙推進器,途中他還不小心遺失了一隻手套,手套從此在太空飄浮。太空漫步將完結之際,懷特推搪不想回艙,《時代》雜誌引述懷特與指令艙的對話,他說:「這很有趣,我不想回來!(It's fun. I'm not coming in.)」回艙時還說這是他人生最傷心的一刻。
美國在雙子星計劃後推行阿波羅計劃,目標是登月,但1967年阿波羅1號進行例行檢查時,指令艙突然發生大火,包括懷特在內的3名太空人15秒內全部不幸罹難。Ingrid收藏了記載意外和太空人訪問的刊物,「NASA當時受到好多質疑,因為好多人說,花這麼多錢跟蘇聯鬥,但你第一個任務就死了這麼多精英。但NASA依然抵受着壓力繼續探索,好多太空人在升空之前接受訪問說,如果發生意外,他們個個都說千萬不要停止探索,停止探索我死得更加不值」。
世上最寂寞的人 Michael Collins
NASA繼續研發阿波羅任務,終於在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的2名太空人尼爾.岩士唐(Neil Armstrong)與巴茲.艾德靈(Buzz Aldrin)成功登陸月球,艾德靈亦是電影《反斗奇兵》角色巴斯光年的原型。但其實阿波羅11號還有第3名太空人麥可.柯林斯(Michael Collins),Ingrid特地展出3位太空人的合照和簽名,告訴觀眾柯林斯的故事。「很多人都覺得他很慘,因為阿波羅11號任務有3個人,但他經常被遺忘,因為他無份登月,只能圍着月球兜圈、繞月。」當岩士唐和艾德靈駕駛登月艙登月時,柯林斯的任務是駕駛指令艙,留守在繞月軌道上接應,無機會踏足月球表面,更獨處了21小時。「甚至當全世界在慶祝岩士唐成功登月,看直播的時候,Michael Collins也不知道,因為他在某些地方跟地球失去聯絡,所以他也被喻為世界上最寂寞的人。」柯林斯事後接受訪問說,當與地球的無線電通訊斷掉時,他覺得自己就像跟所有已知生命隔離了,如果要計算他有多孤寂,數值會是30億(當時全球人口)加2。
Ingrid還擺設了一台黑膠唱片機,一邊播放Fly Me to the Moon一邊導賞,這首歌也陪伴2位太空人登陸月球。自阿波羅7號任務開始,NASA就在太空船上配備卡式帶機,讓太空人聽歌和錄音,Fly Me to the Moon當然列在阿波羅11號歌單之上。有趣的是,1954推出時,Fly Me to the Moon原本的歌名是In Other Words,60年代才改名為Fly Me to the Moon,及後NASA周年紀念、岩士唐的紀念晚會上亦翻唱此曲。又科普一下有關太空的聲音知識,太空電影中常見太空船上演追逐戰,槍炮轟轟作響,但如果你真的身在外太空,你不會聽到任何聲音,因為太空是真空狀態,無法傳遞聲波。
有關阿波羅計劃的相片和宣傳品中,常會看到卡通狗Snoopy的身影,因為Snoopy是阿波羅計劃的吉祥物。Ingrid展出一隻製作於1969年、即登月年份的Snoopy玩偶,一隻動輒上萬元,這隻Snoopy更是在香港出生。「你看到它的標籤上寫有『Made in Hong Kong』,因為那時正值我們玩具出口的黃金歲月。」
鍍金鋁板 教外星人「入侵」地球
70年代航天技術逐漸成熟,科學家也放眼月球以外的外太空,美國製作非載人太空船先鋒者(Pioneer)10號和11號,前者向離開銀河系的方向前進,後者向銀河系中心方向前進,兩艘太空船各攜帶一塊鍍金鋁板,希望與外星生物溝通。「70年代好多人對飛碟、外星人好有興趣,所以除了帶人去月球之外,有些科學家就提倡,不如帶一些信息去外太空,讓外星人接收。」原裝正版正在無垠宇宙中飄浮,Ingrid就找來一塊先鋒者鍍金鋁板的複製品,複製品由同一個工匠製作,無論物料、大小、圖案都與先鋒者上的一樣。
鍍金鋁板上有男人、女人的全身圖,男人屈手打招呼,表示人類有可移動的關節;上面還有地圖指引外星人如何找到地球人,放射性圖案是脈衝星,中間是太陽系所在位置,太陽系排行第3的行星就是地球。Ingrid說笑道:「簡單來說就是交給外星人的一封信,如何找到我們、我們是什麼樣子,等外星人可以入侵地球。」
1977年美國再發射航海家(Voyager)1號及2號,航海家1號是目前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體,這次太空船上也攜帶了給外星生物的信息——航海家金唱片(Voyager Golden Records),Ingrid也收藏了唱片的複製品。用唱片而非卡式帶,是因為太空中的輻射有機會破壞錄音磁帶,鍍金則是為了保護唱片不受宇宙極端環境影響。唱片封套是說明書,教外星人使用和播放唱片,唱片收錄了人類活動的影像和代表地球的聲音。「畫面有人類如何進食,奧運會是什麼樣子,或者我們的大自然風景係點樣。」觀眾看展覽時也可以試聽唱片內容。「聲音方面,就收錄了一些地球之聲,例如熱帶雨林的聲音,另外收錄了幾十個國家的語言,跟外星人打招呼。」廣東話也包括在內(go.nasa.gov/3OAibc5)。Ingrid想像,可能過了不知道多久,當地球都滅亡時,身在外太空的鍍金鋁板和金唱片就成為人類曾經存在的證據。「去到10億年後,人類是否還存在都不知道,可能核子戰爭將地球摧毀,或者太陽膨脹將地球滅亡,但這塊板可能仍然完好無缺。」
近30年美俄關係緩和,與多國合作設立國際太空站,Ingrid也展出來自國際站的太空食物、太空衣,還有太空人的私人書信。她說蘇聯的太空收藏品比較容易找到,太空人經常會出售自己的物品。「太空人收到之後,可能影張相,回地球之後,他們就會把它賣掉。」太空信件上印有國際太空站(ISS)的印章,連同定期物資補給一起送上太空站。Ingrid還收藏了NASA的文件,其中一份是太空人投訴膳食,要求改善太空食物味道。
科馬羅夫坦然面對死亡任務
Ingrid開始收藏太空物品的緣起,是一支太空筆。電影《作死不離三兄弟》中校長送給主角一支太空筆,「我以為只是情節,原來真的有這支筆,我當時就好震驚,於是我就很想擁有它」。買入太空筆後,Ingrid開始了解太空探索的其他故事、太空出現過什麼東西,愈儲愈多。買入藏品時,她也會逐件爬文看資料、文獻,了解收藏品背後的故事。有些太空迷愛收藏太空船上的儀器、表板,她卻鍾情於人的故事。「特別是第一次什麼什麼,人類探索、人類登月,這些是最感動,因為我喜歡收藏有人味的東西,我不是收藏技術,而是那個人的故事。」
她最喜歡和最想分享的,是一個蘇聯太空人弗拉基米爾.科馬羅夫的故事,科馬羅夫是第一個在太空中罹難的太空人。「他出身好窮,爸爸媽媽是集體農莊的工人,但科馬羅夫很努力考進航天學校,成為一個航天工程師。」科馬羅夫在1960年入選蘇聯第一組太空人,與加加林是好朋友;1967年蘇聯政府派科馬羅夫進行聯盟1號升空任務,加加林則是後備。但未起飛前他們已發現太空船有多個設計錯誤,而蘇聯不打算停止任務,「他們都知道這個任務是死定了,有人問科馬羅夫為什麼不退出任務,他的答案是如果我不去,他們會叫加加林去」。結果太空船從進入軌道的一刻起就發生連串故障,太陽能電池板沒有展開、定位的太陽敏感器失靈,連降落傘也打不開,科馬羅夫最後慘被燒成焦炭。「為什麼想分享呢個故事,因為蘇聯的故事少好多人知,我們都知做太空人危險,但明知一定死都去無咩人做得到。」
火箭升空、人類登月的一瞬令人熱血沸騰,背後的付出卻容易被人遺忘。「件事其實不是這麼普天同慶,是好sad,成功一次之前是失敗了10次。」Ingrid說展覽的初衷亦是希望提醒人們不要忘本,今天我們能夠太空旅遊、回收火箭,是因為有人先走了很多步,因為有一班很努力的精英犧牲了。她亦想藉展覽向他們致敬,覺得自己有責任把太空人的故事分享給更多人,她說分享才是收藏的真正意義。「這些歷史對於香港人來講都實在太遙遠,阿波羅任務關我咩事?所以點解我會儲Snoopy,其實香港出架,這件事不是真係很遙遠。」
《太空世紀》專題文物展覽
即日至9月30日,需預約參觀,有興趣可以到iLab科文館網站或社交平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