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害蟲弱點 快狠準滅蟲

文章日期:2022年07月26日

【明報專訊】夏季濕熱又多雨,助長害蟲橫行——蟑螂(曱甴)、蚊、蠅、虱,攻入家中不同角落,不但擾人更會傳播病菌,人人得而誅之!無論要驅蚊、防曱甴入屋,出手都必須快、狠、準!選對「武器」是成功關鍵,否則滅蟲不成,反致害蟲亂竄,後患無窮!今期〈生活自企画〉請來滅蟲專家,傳授滅蟲基本法——第一步先認清你的敵人。

1. 號通緝犯:蚊子

生態

‧香港現存72蚊種:包括13種伊蚊、11種按蚊、29種庫蚊及19個其他品種

‧交配後的雌、雄蚊各有不同生態,以按蚊為例,雄蚊大多停留在孵化地附近100米,以吸食植物汁液為主;雌蚊為尋找合適產卵地,並且吸血以取得足夠蛋白質,一般會遠離孵化地

‧大部分品種於25至30℃最為活躍,15℃以下停止活動

‧壽命受相對濕度、氣溫及捕獵者數目影響,雄蚊壽命約1周;雌蚊可長達3至4周

香港常見品種

白紋伊蚊

特性:蚊卵抗旱力高;會以卵的形態過冬

滋生地:較細小積水器皿,如儲水容器、棄置車輪、樹洞等

習性:喜愛吸食哺乳類動物的血液,包括人類;覓食時間集中在日間及黃昏

三帶喙庫蚊

特性:飛行力強,每次可飛行長達2000米

滋生地:靜止或緩慢水流旁的田野、水池等

習性:愛叮咬牛、豬等動物,亦吸人血;黃昏開始群飛,日落後1小時為覓食活躍期

2. 號通緝犯:蠅

生態

‧濕度高、較高溫環境有利其孵化;相對濕度低於90%,氣溫低於8℃或高於42℃時,較難孵化

‧以家蠅為例,取食人與動物的排泄物、人類食物等,過程中排糞,污染人類食物,引致腸道疾病傳播

香港常見品種

家蠅

特性:有趨光性,受光線吸引;會被食物氣味吸引而遷飛

滋生地:高濕度、較高溫環境

習性:白天活動,晚間靜止;於20℃以上較活躍;30至45℃會停留陰涼地方靜止活動;45℃以上可致死亡;在較溫暖夜間,常棲息於樹枝、電線、欄杆等地方;氣溫較低時則會棲息於較暖和的室內天花板、窗框等

毛蠓

特性:有趨光性

滋生地:去水及污水渠、大量有機物積聚之處

習性:常出現於家居潮濕位置,如浴室等

3. 號通緝犯:蟑螂

生態

‧多在晚間出沒,於廢物中覓食,特別喜歡含澱粉質、糖、油脂食物及肉類製品

‧排泄物及蛻下外殼含多種致敏物,有可能引起出疹等敏感反應

香港常見品種

美洲蜚蠊

身長:40至50毫米

壽命:14至15個月

藏匿處:溫暖且潮濕處,如污水渠口、溝渠等

澳洲蜚蠊

身長:約25毫米

壽命:4至6個月

藏匿處:較乾爽地方,如廚櫃

德國蜚蠊

身長:約12毫米

壽命:3至7個月

藏匿處:居所較乾爽地方,如廚房、廚櫃等

4. 號通緝犯:牀虱

生態

‧又稱臭蟲或木虱,有臭腺

‧常出沒於市區,多吸食溫血動物血液

‧虱咬可引致皮膚敏感,嚴重可出現水疱,甚至全身長風疹

香港常見品種

熱帶臭蟲

特性:

‧耐飢力強,無進食下仍可生存約150至160天

‧對低溫敏感,0℃以下各蟲態均於2周內死亡

滋生地:廣東等南部地區較普遍

習性:日間隱藏於牆壁、木板、蓆等縫隙;夜間出沒吸血

話你知:傳登革熱日本腦炎最攞命

夏天藏匿於家居的「不速之客」中,最令人擔心是帶有病原體的昆蟲,具傳播疾病風險。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指出,蚊是常見傳播疾病的媒介,白紋伊蚊和三帶喙庫蚊分別是登革熱及日本腦炎的本地常見病媒。「染上登革熱可出現發燒、頭痛、出疹、關節痛等病徵」,輕症患者一般自行痊癒,「如第二次染上,患重症登革熱(又稱登革出血熱)風險增加,可引致身體內出血、肺水腫,甚至休克、死亡等」。

日本腦炎輕症患者大多沒有病徵,重症則可引發腦炎或其他併發症,死亡率高達20%至30%。

蟑螂、蠅等雖然不帶病原體,卻因時常出沒於受污染地方,肢體沾上細菌病毒,再接觸人類食物,有可能令人染上沙門氏菌而引致食物中毒、痢疾等腸道疾病。

資料來源:《防治蟲鼠手冊》(食環署編寫)、香港蟲害控制從業員協會會長梁廣源、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

文:周群雄、植蔚卿、陳真紀

圖:楊柏賢、周群雄、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美術:謝偉豪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FEATURE]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