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構舊深水埗配水庫 精選4大打卡位

文章日期:2022年07月29日

【明報專訊】近期最熱門的古蹟遊好去處是哪裏?相信是由水務署舉辦的前深水埗配水庫導賞團,網站預約一公開,旋即滿額,一位難求!那也沒辦法,事關這個於1904年建成的水庫,早前逃過被拆卸的命運,不但成為熱話,而且從相片看到這個媲美西方羅馬式風格的建築,市民自然想一睹廬山真面目。

雖然導賞團供不應求,未能參觀也不用灰心,本身是註冊建築師、喜歡探索歷史文化的「香港探古」歷史專頁版主Nicky早前參觀過配水庫,由他分享值得留意的4大打卡位,讓未觀賞的人也能窺探箇中神秘面紗!

前深水埗配水庫是本港首個築成圓形的戰前地下水務建築,直徑約40多米,建於石硤尾窩仔山頂,1951年曾維修,後來廢置,於2021年6月獲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香港探古」版主Nicky表示,今次導賞團正好讓公眾了解百年前香港水務工程的建築,以及當時先進的供水技術。配水庫即是儲水設施,當時九龍水塘的食水經過荔枝角濾水池潔淨後,會以重力自流的方式把食水自然傳送至深水埗配水庫,全程不用水泵,然後再利用窩仔山的山勢把食水自然傳送至九龍各處。而現時開放參觀的範圍,一般市民大概用30分鐘就完成。

當中有哪幾處值得留意?Nicky推介4大打卡位。第1是不顯眼的石砌建築,「配水庫整個藏於地底,這個石砌的隧道口,是百年前水管的出入水位置」,而其花崗石外觀亦與九龍水塘的水壩相似。在配水庫未曝光前,是附近街坊或行山客看到配水庫的部分。

巨型「浮波」控制進水

當進入配水庫內部,眼前多個連綿不絕的拱形建築教人震撼,自然要拍全景留念,這是第2個打卡位。Nicky指百多年前鋼筋混凝土未普及,當時西方建築多以磚或石塊建設,砌成拱形來鞏固及承托,而西方拱形建築技術沿襲古羅馬年代,故這類拱形結構可稱為仿羅馬設計。所以一看見拱形設計,便會知道是百年前的建築技術。

第3個值得留意之處,是配水庫用了3種建築材料。現場有百多條花崗石支柱,拱券(arch)用紅磚建造,天花拱頂則使用無鋼筋混凝土,在配水庫內可以從宏觀角度觀看。若要看得仔細,Nicky指在配水庫拆卸工程時遺留的缺口,也能清楚看見3層材料。配水庫內也展示當時工程拆下的建築碎塊,參觀者可拍攝及觸摸。

第4個打卡位或較少人留意,是建築內的不同喉管和垂直的鐵製靜水井。靜水井就像巨型的「浮波」廁所水箱,主要限制浮波升降和移動,藉此控制配水庫進水。若仔細看天花底部,又會發現有大大小小的孔,小的是牆頂的平衡管,當水位較高時,可以平衡磚頂兩側的氣壓和水位,大的是維修人員在水庫外檢查用的開口。

建築師:部分加建工程破壞景觀

Nicky認為,基於安全理由,有些為古蹟加固的措施屬無可避免,例如排風喉、緊急出口指示、加固建築等;可惜配水庫部分工程美化不足,例如承托臨時樓梯及天幕的額外鋼鐵結構笨重,不僅阻擋觀賞配水庫建構的視線,也難令遊人打卡,拍不出陽光灑落配水庫的美感,認為當局考量日後永久保育時,可使用更輕巧及不太遮擋視線的物料製作額外結構。另外他留意到配水庫內的說明比較簡短,希望日後增補,加深公眾對本港水務工程的認知。

網上virtual tour賞全景相片

最後提醒參加導賞團的人,由集合地點(巴域街近聖方濟各英文小學)至配水庫入口步程約15分鐘,沿途斜路多,要花一定體力;還有配水庫內裏與周圍都沒有洗手間,也沒有方法讓行動不便的人士抵達配水庫。Nicky補充,除了親身參觀,也可善用水務署新增的virtual tour,當中的配水庫全景相片拍攝於加固之前,更原汁原味。●

前深水埗配水庫導賞團

報名網址:bit.ly/3zwaiQw

網上導賞網址:bit.ly/3J3NwTj

● 專家簡介

「香港探古」歷史專頁,通過探索傳說等昔日資料和親身考察,還原地方歷史和了解城市變遷史,版主Nicky是一名註冊建築師,一直關注及研究古蹟維修。

fb:HongKongHeritageExploration

文:陳麗斯

美術:謝偉豪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好去處]

相關字詞﹕本地遊 古蹟活化 古蹟 導賞團 主教山 窩仔山 主教山配水庫 舊深水埗配水庫 配水庫 好去處 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