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言自得:打仗怎麼辦?

文章日期:2022年08月01日

【明報專訊】許多人說,香港是塊福地,沒有戰爭,沒有自然災害。大殺傷力的天災,例如地震、海嘯、火山爆發、旱澇災禍等,都好像和香港沾不上邊;連每年數次襲港的颱風也多不成氣候,和外國的颶風、龍捲風等不可同日而語;不少上班一族及學生,甚至歡迎颱風來臨,帶挈他們享受額外假期;「打風」時餐館及戲院營業額上升,是香港獨有,也令老外不明所以。

有人生歷練,尤其是經歷過過去數十年世界風雲變色的老朋友,都明白到和平幸福不是必然。最近政府放寬了社交限制,朋友老趙馬上發起飯局,除了召集多時不見的老友敘敘,也是無事常相見的意思。一眾老友眼見疫情波動有若近日股市,不知何時政府又會雷厲風行限制社交接觸,對老趙的召集自然熱烈響應。

未雨綢繆 臨危不亂

飯局本來是風花雪月,杯酒言歡,席間不知誰人提起了俄烏衝突,氣氛馬上嚴肅起來;談到了戰爭的殘酷,眾人不禁嗟嘆禍福無常,政客及背後利益集團一念之間,福地隨時變焦土。座上一向留意國際局勢的老李忽然問我:「要是打起了仗,香港受到襲擊,你醫院裏的病人怎麼辦?」問到我瞠目結舌不知怎樣回答,他解釋說,戰爭時醫院往往成為打擊目標,在烏克蘭如是,在中東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等國家也沒有兩樣,雖然作戰雙方都力陳不關己事,但真偽難辨。2015年美機空襲阿富汗昆都士市(Kunduz)無國界醫生的醫院,雖然美國自辯是誤襲,但無國界醫生卻提出證據,指控美軍是為了殲滅在醫院求醫的塔利班游擊隊,不管他人死活地把醫院炸個稀巴爛。

在天災頻繁的地區,許多醫院都有指引,指導醫護人員如何緊急撤退病人。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我有機會觀看四川一所省級醫院應對地震的紀錄片,看到醫院第一時間便成立指揮中心,很快便有條不紊地把全院數千病人撤退到院外空曠的安全之地,連需用氧氣及呼吸機的病人也照顧到了。因專業所繫,我特別留意嬰兒病房的撤退流程,發覺護士和其他工作人員都訓練有素,嬰兒或躺在溫箱裏,或躺在護士懷裏,或在她們特地為運送嬰兒的多袋袍袋子中,井井有條地送到安全區。反觀一些小區醫院,缺乏有系統的撤退方案,員工之間溝通不暢順,場面混亂兼意外頻生。兩類醫院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反差,令我深深體會到,兩者之間的分別在乎準備工夫(preparedness)做得夠不夠,大醫院的領導層肯定在事前已就應對地震的來臨,做足準備制訂政策,執行時上情能快速準確下達,員工才能臨危不亂。

港撤退病人能力未經考驗

那末香港的醫院又如何?香港沒有大型天災,醫院雖時有消防演習,但有多少員工甚至管理層認真參與實在存疑;而且只有員工演習撤退,撤退病人方面的能力未經考驗,也沒有實踐經驗。香港醫院也有制訂方案,應對大型緊急醫療事故,例如多人死傷的交通意外和火災等,但這只是聚焦病人分流和人手分配的方案,和醫院成了災區關係不大。

回到老李的問題:要是香港受戰火波及,醫院受到襲擊,院內的病人怎辦?我苦思良久,最後承認,坦率的答案是:不知道,唯有聽天由命。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醫院 戰爭 打仗 兒言自得 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