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月初訪台,惹來中方新一輪「文攻武嚇」,上周日(7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Twitter發文,貼出國產「百度地圖」的截圖,以台北市有38間山東餃子館、67間山西麵店,發表「味覺祖國」論,百度地圖亦解封台灣地區內容,大陸網民像發現「新大陸」般,對不少台灣街道以中國城市命名,嘖嘖稱奇,更被官媒炒作成「回家的路」。美方不甘示弱,國務院前發言人Morgan Ortagus諷中國有逾8500間肯德基,「是肯塔基州的一部分」,以駁斥其「味覺」論。
台灣街道命名原則
數月前,台灣YouTuber阿翰的「九天玄女」短片爆紅,搞笑橋段中阿翰扮演算命阿姨,像叫外賣般請仙女降落至「中華路二段55號」,令網民好奇這地址在哪,發現全台有不少中華路。照着華春瑩的邏輯,以數量計,南京東路、長安西路會輸給分別以孫中山、蔣介石命名的中山路和中正路。以事論事,台灣人當然把大陸的胡言亂語當作笑話,對這些身分認同的歷史議題,隔數年便有一番討論。如在2016年,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洪致文曾在媒體撰文指,台北街道命名的「動機」,與「心懷故國」無關,僅是「一種『規劃者中心』,且缺乏未來城市發展考量的歷史印記」。1945年日本戰敗二戰結束,國民政府為去除日治色彩,在同年11月17日頒令把「町」改為「路、街」,以四項原則命名,一是發揚中華民族精神,如中華路、信義路、和平路等;二是宣傳三民主義,如三民路、民權路、民族路、民生路等;三是上述提及的紀念國家偉人;最後是適合當地地理或習慣,且具有意義者,因此有些街道按習慣用回清代舊稱。
至於以中國地名命名街道的來由,只是當時負責修訂街名的官員鄭定邦,移植他的上海經驗而已,他按英國領事為上海訂定的《上海馬路命名備忘錄》為原則,以中國省名編製南北縱向路名,市名為東西橫向路名,而道路順序與實際地理位置無關。鄭定邦終在1947年完成全市修改路名的工作,與1949年國民黨遷台有兩年之差。
難尋舊時味
鄭定邦當日為了省時省事,造成今日大陸網民「美麗的誤會」。至於「味覺」論,歷史學家逯耀東的經歷或能說明一二。逯耀東祖籍江蘇,1949年,時值17歲的逯遷居至台灣嘉義,台大畢業後,先後在香港、台灣兩地進修和教書。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教授陳玉箴所著的《「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提及,逯耀東對「家鄉味」的起源來自大陸,是其自身、家族、國家、同胞的連結,亦因此反對台灣餐廳「菜系混雜」之現象。「菜系混雜」指的是,「台菜」忽視中國菜系的正統,一間餐廳會有各個菜系菜式,甚至把各菜系的技巧應用在同一菜式中,書中亦提到旗人出身的作家唐魯孫,對此「Fusion」甚為不滿。據陳玉箴的考據,逯耀東視之為摧毁中菜傳統的大忌。逯在港多年,不時懷念「家鄉味」,但又認為香港的京菜混雜廣東口味不夠正宗,他在北角的福建菜館吃肉糉、五香肉捲等,尋回台灣中南部小鎮的味道。陳認為,逯耀東在1980年代重新錨定台北為其「家鄉味」的定義,逯在《已非舊時味》一書中提及,在故鄉蘇州已不找到回憶中的味道,甚至杭州、南京的餐館都不如台北的,對「家鄉」的味道、服務、食客食相都感到失望,與記憶中截然不同,這落差令他產生「文化斷層」,在蘇州、內地,他是陌生人,而其熟悉的只餘那個曾被他批評的台北。
如何定義根?
1999年焦桐在《聯合報》副刊發表了〈論牛肉麵〉一文,逯耀東也寫了三篇文章談論牛肉麵,分別是〈也論牛肉麵〉、〈再論牛肉麵〉和〈還論牛肉麵〉,當中提及川味(即紅燒)牛肉麵屬台灣岡山豆瓣醬的衍生食品,屬眷村中的四川人原創,與回教徒所吃的清真(即清燉)牛肉麵在台灣分庭抗禮。逯耀東認為川味牛肉麵是台灣原創的說法在2005年被市政府舉辦的「臺北國際牛肉麵節」引用,成為台灣牛肉麵起源的主要論調。陳玉箴質疑因逯的歷史學家身分,「三論牛肉麵」由飲食散文被視為是學術、歷史上的考據,是否嚴謹。逯耀東只是憑着個人經驗,在四川沒吃過類似的川味牛肉麵來推論,牛肉麵屬台灣原創,而這個牛肉麵的起源經官方一再複製,成為城市行銷的符碼。湖北人、作家童世璋則指湖南有辣牛肉麵,四川的是素椒牛肉麵,用豆瓣醬調味的涼麵。美食家梁幼祥則推論川味牛肉麵源於台南「清燙牛肉湯」。
當年隨着蔣介石赴台的軍眷,這百萬人口帶來的「外省菜」,演變至「眷村菜」,磨合今天的「台灣味」。台灣牛肉麵的簡介上寫着糅合川味麻辣、滬菜的紅燒、粵式老火湯、閩南酸菜等,這種紅燒、川味牛肉麵能否冠上「台灣」二字?或許想像在四川吃的台灣牛肉麵,如同在印度吃日本咖喱,約定俗成的印象也就是答案。文化如各地菜式,各有進化和演變,如何「認祖歸宗」、如何定義「根」,若執意「尋根」,會像逯耀東迷失在味覺記憶中。
【材料】(二至三人分)
‧牛腱……1條(約10両)
‧番茄……2個
‧洋葱……1個
‧甘筍……1條
‧白蘿蔔……半條
‧金鑽鳳梨……半個(可略)
‧葱……3棵
‧薑……8片
‧蒜頭……1個
‧辣椒……1條
‧豆瓣醬……2湯匙
‧茄膏……1湯匙
‧豉油……3湯匙
‧紹興酒……120毫升
‧韓式牛骨湯……1000毫升
‧冰糖……10克
‧花椒……1茶匙
‧鹽……少許
‧關廟麵……3份
‧小棠菜……適量
鹵水料【材料】(放茶袋)
‧桂皮……1條
‧八角……2顆
‧月桂葉……3片
‧茴香……1茶匙
炒酸菜【材料】
‧酸菜……50克
‧辣椒……少許
‧麻油……1茶匙
‧蒜蓉……1茶匙
【做法】
1.白蘿蔔、甘筍、番茄、洋葱切塊,葱切段,薑切片,辣椒切碎,蒜頭去衣拍扁
2.白蘿蔔與牛骨湯、2片薑、1棵葱、半個蒜頭、半個洋葱加蓋煲滾
3.另鑊下豆瓣醬炒出香氣,下甘筍塊、花椒、辣椒炒勻備用
4.牛腱直向對半切開,再切成厚片;把餘下薑、葱、蒜爆香
5.牛腱煎至兩面變色,與冰糖、洋葱加1湯匙豉油拌炒
6.放入番茄塊、鳳梨塊翻炒出水分,放入炒過的豆瓣醬與甘筍
7.加兩湯匙豉油、紹興酒、鹵水料、茄膏;加蓋小火燉煮約1小時
8.酸菜洗淨擠乾,切碎後下鑊乾煸,與辣椒、蒜蓉、麻油炒香備用
9.白蘿蔔煮腍後,取出其他湯料;把牛骨湯及白蘿蔔加進牛腱煲中,小火煮半小時
10.沸水加少許鹽川燙麵條及小棠菜;麵條起鍋後,碗中倒入已隔渣的湯底,鋪上甘筍、白蘿蔔、牛腱、酸菜及小棠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