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人的悲劇

文章日期:2022年09月04日

【明報專訊】蘇聯最後一位領導人戈爾巴喬夫逝世,適逢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半年、西方跟俄羅斯關係惡化,西方的哀悼與俄羅斯的沉默構成對比。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悼辭僅限於事實陳述,但其發言人Dmitry Peskov不客氣地批評戈爾巴喬夫誤信跟西方可以締結永恆的浪漫關係,「這浪漫主義已證實是錯的」。在鋪天蓋地的悼文中,戈爾巴喬夫的面目也愈來愈模糊。

重看戈爾巴喬夫的生平,問號只會愈來愈多。他是造時勢的英雄,還是身不由己、遭時代翻弄的可憐人?他是理想主義者,還是迫於無奈向現實低頭的政客?美國學者William Taubman在2017年出版的Gorbachev: His Life and Times中引述戈爾巴喬夫說:「戈爾巴喬夫是很難理解的。」

切爾諾貝爾事件 人生分水嶺

農民之子戈爾巴喬夫1985年出任蘇共總書記,曾言1986年烏克蘭切爾諾貝爾事件是人生分水嶺,因為事件將蘇聯體制各種弊端表露無遺,他決心改革。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爾諾貝爾核電廠4號反應堆爆炸,泄漏輻射,最終33萬名居民要撤離。但當地官員最初隱瞞事件,當事件嚴重性愈來愈明顯時,蘇聯仍然未下令居民撤離。戈爾巴喬夫直至5月14日才發表電視演說,公布災難。曾任戈爾巴喬夫顧問及發言人的Andrei Grachev形容,切爾諾貝爾令戈爾巴喬夫跨過「心理關口」,令他更決斷。

烏克蘭對戈爾巴喬夫一直有特別意義。他的母親是烏克蘭人,其妻子Raisa亦是來自烏克蘭。當然,這種跨國家庭對蘇聯人來說可謂相當普遍。戈爾巴喬夫出身俄羅斯西南部Stavropol地區一個名為Privolnoye的農村,1930年代該村落人口俄羅斯人及烏克蘭人各佔一半,戈爾巴喬夫幼年一段時間曾跟烏克蘭外公外婆一起住,一家經歷過1931年至32年的饑荒,其對蘇聯忠心耿耿的外公也在斯大林大清洗時被抓去。其後德國入侵蘇聯,二戰的恐怖亦令戈爾巴喬夫留下深刻的烙印。

Taubman相信,戈爾巴喬夫最後沒有動用武力維繫蘇聯可能正是因為這段童年經歷。不過,一來戈爾巴喬夫的經歷在蘇聯不算特別;二來,他是否真心仁慈,也有爭議。如立陶宛外長Gabrielius Landsbergis 8月31日在Twitter便老實不客氣地提醒,當年蘇聯曾出兵鎮壓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運動,「立陶宛人不會美化戈爾巴喬夫。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一個簡單的事實:他的軍隊為了延長其政權對我國之侵佔而殺害平民」。

但在西方的記憶中,戈爾巴喬夫標誌着的是冷戰結束的美好時刻,多虧他,美蘇對峙終告結束,全球不再在核戰陰霾下度過。但在俄羅斯人的記憶中,他導致蘇聯解體,標誌着漫長痛苦的開始。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無力挽救經濟,更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各加盟共和國民族主義高漲,他雖然力圖維繫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但最終失敗。

被軟禁後失權力

溫文爾雅的戈爾巴喬夫如何在蘇聯最後歲月中顯得格格不入,1991年8月的政變表露無遺。蘇聯強硬派在1991年8月19日發動政變,軟禁戈爾巴喬夫,惟失敗告終。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恃着粉碎政變有功,得勢不饒人,趁機迫使戈爾巴喬夫解散蘇聯政府。8月23日的俄羅斯最高蘇維埃緊急會議上,戈爾巴喬夫原希望尋求共識,準備發言之際,盛氣凌人的葉利欽拿着一份報告衝上前,用手指指着戈爾巴喬夫喝道:「現在讀吧,快讀!」此後,戈爾巴喬夫淪為葉利欽的扯線木偶,只能眼巴巴看着葉利欽等人將蘇聯瓦解。在俄羅斯、白俄羅斯及烏克蘭退出蘇聯後,他最終在12月25日宣布辭去蘇聯總統一職,蘇聯翌日亦正式消失。

蘇聯解體後,戈爾巴喬夫在國內聲名狼藉。但他也一早以「冷戰終結者」之名聲長留史冊,他大概可以安心退休,拍拍薄餅廣告,閒來發表演說便算。偏偏他不甘心,1996年參加總統大選,得票僅得0.5%。他在俄羅斯固然不討好,就算在西方,他批評西方沒有跟俄羅斯修好,也沒有多少人理會。這點在2014年烏克蘭危機後更加突顯。

戈爾巴喬夫死後,不少評論都有意無意將他跟普京對比。但戈爾巴喬夫跟普京的關係遠不如某些想像般對立。戈爾巴喬夫不錯曾批評普京的威權主義,但在國家利益及外交上,兩人可能有更多共通處。

2015年出版的The New Russia一書中,戈爾巴喬夫討論了2014年的烏克蘭危機。當時的烏克蘭危機源於烏克蘭2013年原定跟歐盟簽訂自由貿易協議,烏克蘭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最終決定不簽約,激發反政府示威,釀成流血衝突;親俄政府倒台後,烏東親俄武裝崛起對抗親歐政府。當時戈爾巴喬夫給普京和美國總統奧巴馬一封公開信,促請他們牽頭談判,避免烏克蘭流血。他在信中以自己為例,訴說俄羅斯跟烏克蘭有深厚歷史化文淵源,很多人在兩國都有親戚,這封信當然沒有人理會。

戈爾巴喬夫在書中批評美國及北約,把烏克蘭所有問題都歸咎俄羅斯,但衝突不是俄羅斯一手造成的,其深遠原因要追溯至蘇聯解體時未有妥善處理兩國關係。他說,俄羅斯固然要負上蘇聯解體的責任,但當時烏克蘭領袖也有份。戈爾巴喬夫憶述曾提出俄羅斯跟烏克蘭締結經濟同盟,擁有共同國防及外交政策,慨嘆未能成事。他對如何走出烏克蘭危機也沒有什麼大計,只是強調烏克蘭各方及國際社會各方要對話及尋求共識。他也坦承,經過這樣的衝突後,對話將「非常困難」。

仍是蘇聯人

俄羅斯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備受西方譴責,但戈爾巴喬夫卻支持,理由是克里米亞本屬俄羅斯,只是1954年轉贈烏克蘭。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戈爾巴喬夫沒有公開置評,旗下基金會僅發表簡單聲明,希望盡快結束衝突。曾任戈爾巴喬夫傳譯員37年的Pavel Palazhchenko日前對路透社說,數周前曾跟戈爾巴喬夫通話,他對路透社說,俄烏關係近年不斷惡化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令戈爾巴喬夫「在情感及心理上遭擊垮」。他又說,戈爾巴喬夫對烏克蘭的立場是複雜及矛盾的,因為他那代人「心目中的國家仍然包括前蘇聯大部分地區」。換句話說,他仍然是蘇聯人。

William Taubman在戈爾巴喬夫傳記最後一章試圖評價戈爾巴喬夫的功過,認為他期望為所有自由的歐洲人建立一個歐洲共同家園,建立一個新的世界秩序,惟最後事與願違,他的夢想既不為西方現實主義者接受,也不為俄羅斯人認同。

Taubman形容戈爾巴喬夫是悲劇英雄,其命運既是歷史使然,也有個人因素。他稱,戈爾巴喬夫性格樂觀,甚至太樂觀,高估自己的能力。不過,Taubman相信,雖然他的努力可能一開始便注定徒勞,但其實別無選擇:蘇聯若當時勉強支撐下去,會像南斯拉夫般爆發一場慘烈的內戰嗎?克里姆林宮的主人又會否重演俄國末代沙皇的命運?當然還有另一個可能,就是效法中國不作政治改革,但加快經濟改革,但正如戈爾巴喬夫老早知道,蘇聯不是中國。

讀着戈爾巴喬夫的文字,有時會令人覺得那只是一名過氣政客喋喋不休:如果當年你們聽我說就不會這樣了。重提歷史是為了什麼?戈爾巴喬夫解釋,是為了避免從前的錯誤。他在不同訪問中總強調自己是樂觀主義者,在The New Russia中,他解釋樂觀主義者並非如伏爾泰筆下的Candide,無論如何碰上不幸,仍天真相信眼前一切是最好的;而是不滿現實但不低頭,盡力把世界變得更好。戈爾巴喬夫無法衝破時代的限制,但他的確努力過。

文˙林康琪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