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自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已持續半年,烏克蘭人離鄉別井,遷徙到新城市適應新的生活,照常上班、上餐廳、去沙灘,傷痛其實縈繞不去。無國界醫生的臨牀心理學家林莉蓉(Cherry)5月底到烏克蘭協助救援,聆聽他們訴說人生規劃被打亂、骨肉分離、對前景感到不安迷惘的無助與創傷,一起找出讓內心堅強平靜的方法。
為前線、後勤同事提供心理支援
Cherry在5月24日,即戰爭爆發後3個月啟程前往烏克蘭,在不同城市的無國界醫生救援中心逗留一個月,行程由西至東,由戰况較平靜的利沃夫(Lviv),再深入較靠近戰線的的第聶伯羅(Dnipro)。無國界醫生的醫生、護士救治肉體,臨牀心理學家則治癒人心,透過與當地人對談,評估他們需要什麼心理支援,提供心理輔導,並培訓當地輔導員,接手項目。但這次烏克蘭的工作與Cherry以前去過的其他國家不同,她輔導的對象不是普通烏克蘭平民,而是無國界醫生的當地員工。「例如有醫生護士,因為無國界醫生在當地有好多醫療項目,如精神健康,所以有心理學家或者輔導員、社工。」Cherry輔導的,還包括負責運送物資的司機、處理物流文書的後勤人員、翻譯員。「醫療協助或者拯救人員去到前線、見到傷者,牽涉的醫療工作很intense(緊張)、很長時間,也很突發,所以無論前線還是後勤人員,其實都承受好大壓力,他們首先面臨每天不確定的狀况,因為戰事是不確定,連今日出不出到operation(行動)都不知道。」不要忘記他們也是烏克蘭人,他們的情緒、生活、家人也受戰爭影響。
因應戰况,無國界醫生在不同城市開展新項目,聘請新員工,這些人多因戰火逼近被迫遷離原本居住的城市,定居在新的地方,再找到新的工作,重新適應新生活。「我不止一次聽到,衝突未發生之前,有些情侶原本打算結婚,但因為戰爭開始,要延遲到不知道什麼時候,而她的另一半在前線打仗,她連他的生死都未知,更不要說幾時結婚;有些在某個地方買了間大屋,滿心歡喜打算在那裏定居生活,但幾個月之後,成間屋沒了,被夷為平地。」那夜砸在烏克蘭的炮彈破壞了多少人的人生規劃和對未來的期許,烏克蘭人一夜間流離失所,四處流散,亦要面對與至親分離。
Cherry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在第聶伯羅認識的翻譯員同事的故事。同事住在戰火最激烈的東邊,戰爭早期他就逃離原本的城市。他在地圖上指出自己逃亡的路線,跟Cherry訴說自己如何找車、坐車,在路上等了長時間,花了整整一個月才到達第聶伯羅。「他講出來的時候,我看到他的表情都依然好像好緊張、好驚恐,但幸運地他是安全的,settle在這個城市,剛剛返新工。」同事剛大學畢業,本來對未來有很多美好的想像,但突如其來的戰事使他無限期擱置婚禮,家鄉的教堂也被炸成頹垣敗瓦。父母不願跟他一起離開,還留在東邊的鄉村,逃亡的一個月中,他曾短暫跟父母失聯,幸好後來聯繫上,知道父母安全。Cherry說他聽過不少人都因相似原因與父母分開,「他們說,好多老人家不願意搬走,不願意離開他們原本居住的地方,但其實好近戰線。他一方面好擔心年老的家人,但又迫於無奈要離開,他自己可能有家室,也需要有工作、有收入等,這好像變成了他們的常態」。
每個人都背負不同故事
另一位跟Cherry分享自己故事的同事在利沃夫,「他做物流、後勤支援,所以我跟他比較多合作,他平日好鍾意講笑,是一個好cheerful、好幽默、好識緩和氣氛的一個人」。Cherry跟他熟絡後,閒談時問起他有沒有小朋友,同事馬上面有難色。他有兩個孩子,孩子和太太現已離開烏克蘭,在鄰近國家定居,因為政府禁止18至60歲的男性離國,他不能探望家人,「他說3年內不能離開,所以對他來說,有3年看不到家人」。同事說起家人時,忍不住拿出家人的照片凝望,「那一刻我就知道,就算他平時好像好幽默、好cheerful,但他心入面,我感覺到他仍然是難受,會好掛住」。
烏克蘭人習慣堅強。戰爭未完,但利沃夫的同事每天照舊踩單車上班,跟同事說笑。第聶伯羅的同事和未婚妻一起在無國界醫生工作,請大家吃新鮮車厘子。城市的其他人照舊上餐廳、去公園玩、去沙灘曬太陽,生活一切如常。「每個人都背負不同故事,縱然仍然面對着對他們來說好傷心或痛苦的經歷,但他們依然每一日都繼續努力去生活。」Cherry在他們身上看到戰火摧毁不了的堅強和韌性,「雖然有黑暗的地方,但愈黑的地方你就見到愈光的點,我覺得在他們身上,我看到這個形象」。
遭逢戰亂 自我關懷成難事
Cherry在不同城市舉辦工作坊,邀請大家分享有沒有感到壓力、情緒問題,以及如何減壓。「有一個有趣的觀察,在工作坊中,我聽過無數次,好多人說他們其中一個減壓的方法是工作,我第一次聽覺得好驚奇。」Cherry笑說如果她在香港問同一個問題,絕對不會有人說返工可減壓。她說人道救援工作對烏克蘭人的意義重大,一來在動盪中,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會使他們感到安心,「第二,在相對無助的情况下,他們可以出一分力,所以他們好像沒那麼自責,因為他們變相都是透過工作去幫其他人,他們覺得有需要的人」。
但有時烏克蘭人把太多責任揹在自己身上。Cherry在基輔舉辦工作坊時,有司機說不滿意自己的工作,不滿意的地方在,他想上更前線工作,「因為其他原因,他在這裏工作,他覺得他有家人,要負責任,所以他不能夠去接近戰線的地方工作,但另一邊廂他覺得好自責,我覺得他有羞愧的感覺,認為自己沒有盡最大的力去幫人,所以對他來說,他覺得返工好灰心」。
烏克蘭人總是先想到別人
基輔司機不是唯一對自己太苛刻的烏克蘭人,工作坊裏,Cherry分享self-compassion(自我關懷)的概念,在遇到困難時,嘗試認識和承認自己的痛苦,並愛惜、善待自己。「他們遇到問題時,會馬上覺得,一定要好堅強去面對,要being strong、keep fighting,咩叫對自己好?」先照顧自己,有餘力再照顧其他人的概念,香港人不覺得陌生,但烏克蘭人聽到覺得難以接受和理解。比起個人,烏克蘭人更重視與他人的連結,將自己放到最後,「他們覺得自己有能力的話,要先照顧別人,而我們照顧自己,感覺彷彿好自私,不應該先照顧自己,在不同的工作坊我都聽到他們這樣說」。
「他們甚至做不到一些self-compassion的練習,直情舉手說我不做,有一個人分享他不做的原因,他覺得他做了會喊,他不想在大家面前喊,他不comfortable這件事。其二他做不到,因為他根本想像不到。」Cherry邀請同事以關懷、接受自我的角度,寫一封信給自己,去諒解和體諒自己。「有位中年的同事,直情說他想像不到,我說你不要想像自己,你想像一個人,可以是一個你好好的朋友,好愛惜你的人,跟你說這番說話,他就說:『如果是我的朋友或者好愛惜我的人,他都會跟我說,我知你好辛苦,不過你繼續啦』。」有些人知道自己有壓力反應,瀕臨崩潰邊緣,也懂得如何紓壓,但也有人未必能夠表達自己的不適,繼續死撐,告訴自己要堅強,「我有張人形公仔紙,他們可以在上面指出自己有咩位覺得不舒服,他會做什麼。有一個人的紙上,表達不到他有什麼反應,但他把自己畫成超人,如果有事發生,他要好像一個超人,把問題全部處理好,確保身邊人安全」。
播下自救的種子
明白烏克蘭人一時間難以接受self-compassion,Cherry之後調整工作坊內容,以較為溫和的方向分享靜觀呼吸、感恩練習的紓壓方法,介紹自我照顧的小貼士,讓他們慢慢接受照顧自己和照顧他人可以並存,善待自己不代表脆弱。「大部分人都接受到靜觀,做完5至10分鐘的靜觀呼吸練習後,你會看到他們的面容寬鬆了、平靜了。」不少人向Cherry反映,靜觀呼吸的練習能夠幫助他,他對於壓力反應、靜觀認識更多,以後會更留意相關資料,「當然精神健康是長遠,不會我講一次就做到,所以希望我至少擺低了一些種子,希望他們透過自己的力量,自己照顧好自己」。這次烏克蘭援助項目中,Cherry其中一個工作,亦是在當地建立心理輔導機制,確保有人接手她的工作,中心有人可以繼續定期輔導員工。
戰爭帶來的正面轉變
Cherry輔導的是無國界醫生的員工,烏克蘭平民則由無國界醫生當地的心理學家輔導。在工作坊中,這組輔導人員分享了不少紓壓方式,如有心理學家說自己會去按摩、做運動、平靜自己的呼吸練習,避免自己burn out。Cherry亦邀請大家分享戰爭對他們的影響,不少人分享面對的困難或者挑戰,但這組人反而提出這個戰爭可能帶來的正面的轉變,「在危難的時候,這個戰爭令他們重新審視他們覺得人生中重要的價值,而他們去prioritize番(重新排列優次)」。儘管前景仍充滿未知,但至少我們可以感恩仍擁有的東西,感恩家人仍在身邊,感恩自己仍然生存着。
烏克蘭之行前,Cherry在2018年曾到南非參與無國界醫生行動,2019年回港到紅十字會負責應對危急事故的心理治療,回應社會事件和新冠疫情。香港人不用面對戰爭,但衝突、分離、迷惘也是這3年多來香港人面對的困局,Cherry相信保持內心平靜的方法,什麼情况都適用,「無論我們在戰爭,還是和平的時間都適用,就算無戰爭,我們始終日復一日都會面對不同的困難、挑戰,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保持感恩、靜觀,保持有意識地去生活,或者面對問題」。
自我照顧:感恩‧靜觀練習
感恩(gratitude)
培養感恩習慣可提升內心的喜悅,幸福感,也可助我們面對逆境:
◆學習感恩可從觀察開始,多留意例如自己所擁有的、身邊的人事物、自己所經驗和感受到的
◆別把一切視作理所當然,培養知足感恩的心態
◆學習表達感謝之心,如多說感謝
◆持續練習,養成習慣,如睡前回想或寫下當天讓你感恩的3件事物
靜觀呼吸練習(mindful breathing)
◆停下來,花數分鐘時間,懷着開放的心態去留意自己當下的呼吸
◆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一呼一吸,不用改變自己呼吸的方式,如實地覺察每一個呼吸,感受每次呼吸時空氣的進出、身體的感覺。吸氣時心中可默念:「我知道我正在吸氣。」呼氣時心中可默念:「我知道我正在呼氣。」若過程中有任何想法浮現,不用批判或分析它們,只需要覺知它們的出現,然後再次把注意力帶到呼吸上,持續覺察一呼一吸,有意識地回到自己的呼吸,回到當下此刻
◆持續每天練習可提升專注和洞察力,更有意識地生活,也有助紓緩壓力及困擾的情緒,讓我們內心能感到安定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