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年過40的你,慢慢發現看近物時矇查查,對着手機屏幕、餐牌時,要瞇起眼睛才能對焦。不願面對也終須面對,你已踏進了「老眼昏花」的歲月。因年齡增長而出現老花(presbyopia),是幾乎所有人都會發生的老化現象。
老花不是病,每個人對「視力」要求有所不同;要矯正老花,有不同選擇:鏡片、隱形眼鏡、激光以至手術,有的治標,有的一勞永逸。
今時今日,40歲還很年輕,卻有不少人受到老花困擾,特別是手機不離手的中年人。養和醫院眼科專科醫生鄭澤鈞解釋:「老花的成因,主要是眼睛內的晶體和睫狀肌的調節焦距功能變差,減弱眼睛在看近物時的聚焦能力,影響近距離視力。一般而言,老花度數隨年齡增長,每年約增加10度,從40歲開始出現老花,大約50至100度,50歲約有150至200度,60歲就有300度,之後度數通常不會再加深。」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2030年,全球將有六分之一人口年齡為60歲以上,從10億人增至14億。隨人口老化,老花人口也將會大增。
年增10度 60歲可達300度
中大醫院眼科專科醫生陳培文強調:「老花不是病,只是眼睛聚焦能力減弱,正如一個年輕體操運動員能做到某一個動作,年紀大了會變得困難。而每個人對老花的感覺都不一樣,視乎當事人對視力的需求,以及日常生活有多需要看近距離事物。例如本身工作需要經常看精細的東西,老花的影響就會很大了。」鄭澤鈞以一名從事金融行業的求診者為例指:「他約35歲已出現老花徵狀,或與工作性質有關,他需要經常注視電腦屏幕上的細小數字,正因為經常近看事物,令眼球肌肉持續處於緊張狀態,加上長時間工作,眼球肌肉長期勞損;同時亦由於他必須要有精細視力,因此老花問題對他的影響特別明顯。」
激光矯視 「鴛鴦眼」看清遠近
要改善老花,最基本方法是配老花眼鏡,市面上有眼鏡鏡片或隱形眼鏡可供選擇。而相對年輕的一輩,不少人會考慮接受老花激光矯視。以激光矯正近視、散光或遠視之同時,刻意保留一些度數,透過雙眼近視度數的差別,用於看近距離影像。例如其中一隻眼保留100至200度近視度數,由於近視度數可與老花度數相抵消,治療後可用來看近景;另一隻眼則矯正至零度近視,術後可用來看遠景。
鄭澤鈞解釋:「老花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視力退化現象,而且只會一直加深;若40多歲才決定接受近視激光矯視手術,即使未有老花,我們也會建議加上改善老花功能,同時矯正近視和老花,因為他們或許在術後,矯正了近視,才明顯感覺到老花的問題。」
若只有老花,並對日常工作和生活構成影響,也可考慮接受老花激光矯視。原理跟近視激光矯視相若,同樣是透過改變角膜弧度,消除老花度數,改善近景視力。「在接受老花激光矯視手術前,必須先戴隱形眼鏡,模擬手術後『鴛鴦眼』的狀况幾天,若適應良好才會做手術,否則就可能未必適合。」
若曾接受近視激光矯視,當老花出現時,也可接受老花激光矯視。鄭指出:「前提是角膜必須健康,厚度足夠。假若激光矯視前近視度數過千就未必適合,因為矯正近視時可能已改變角膜弧度太多。無論如何,醫生會在手術前為求診者詳細檢查眼睛,以決定是否適合做手術。」
激光矯視透過改變角膜弧度來矯正視力,但無法改變晶體和眼球肌肉的狀况;換言之,當老花度數持續加深,即使做過老花激光矯視,也未必一勞永逸。
換人工晶體 同時改善白內障
近年也有人透過置換人工晶體,消除老花。即是將眼球內的晶體移除,然後植入人工晶體,對白內障病人而言,可改善因晶體渾濁而導致視野模糊不清。若白內障病人在術前有老花,可透過不同焦距的人工晶體改善老花問題。目前市面上有不同種類和功能的人工晶體,分為單焦距、多焦距、長焦距等(詳見「知多啲」),醫生會因應患者年齡、日常生活和工作用眼需求等,為患者設定度數,例如預留近視度數,以抵消日後加深的老花度數。
以往,由於置換人工晶體的傷口較大,白內障手術大都應用在白內障程度達六、七成以上的病人,即所謂夠「熟」才置換人工晶體。不過隨技術改進,現時鼓勵病人發現白內障影響視力,就應及早接受手術。陳培文解釋:「傳統白內障手術須在角膜造成大傷口,取出晶體,但現今技術只須在角膜開一個微細切口,利用超聲波乳化晶體並吸除,傷口較細,較適合白內障程度不太高的患者,手術過程不必利用太高能量去打碎和乳化晶體,風險較低。」
市面上有不少標榜專為老花而設的人工晶體,但陳培文強調:「若沒有白內障問題,不建議單獨為了改善老花而置換人工晶體。因為置換人工晶體有其手術風險,另外,手術始終涉及更換人工晶體。如患者較年輕,自身晶體依然有相當的變焦能力,太早接受白內障手術有點可惜。至於是否接受白內障手術,最好還是徵詢眼科醫生意見。」
■解構老花
成因:隨年齡增長,晶體失去彈性、睫狀肌收縮能力逐漸喪失,眼睛聚焦功能下降,無法看清近物
徵狀:閱讀、使用手機等需要看近物時感到吃力,容易疲倦,甚至出現頭痛、眼眶和眼球疼痛等
好發年齡:通常在40歲後開始出現徵狀
矯正方法:戴老花眼鏡或隱形眼鏡、老花激光矯視、置換人工晶體
文:葉凱欣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