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以往說起「空巢」,都是形容子女長大離家,或結婚另組家庭,留下家中兩老的情况。這些父母通常相對年長,故內地有「空巢老人」一說。但當本港移民人數遞增,除了衍生如何遙距關顧在港雙老的難題外,也開始浮現「提早空巢」現象。四五十歲的父母,送別十多歲的子女到海外留學,未屆退休之齡,面對供書教學和職場壓力之餘,又需重新檢視夫妻關係和調整生活步伐,如何自處?
海外升學有增無減
正值開學季,負責英澳升學的Aston Education資深教育顧問徐嘉愉,談到近年明顯見到學生提早到外地升學。以前,他們大多是考完DSE後才離港,或只到外地就讀高中、應考當地公開試,「但這幾年,中一至中三的學生(去英國)多了很多,甚至比只為去考A-Level的學生還要多」。家長的考慮不一,有的覺得外國公開試比DSE容易;或者子女中文成績一般,不如及早到外地;有的是為適應英語環境。較特別的是,有批沒有BNO的父母,希望讓子女取得英國永久居留權,送子女入讀中一。「中學7年、大學3年,就可以用10年永居政策移民,因中間不能中斷,要連續生活10年。(要跟子女分隔10年?要好大決心?)其實好多家長是這樣,不然沒別的方法幫子女。」父母雖然留港,但在物色學校階段已經親自前往當地,假期亦會飛到英國,「近日出入境放寬,好多家長即刻陪小朋友飛去開學」。2021年的《英國私立學校年度報告》(下稱報告)點出香港比起其他主要地區,到英國升學的人數在疫情下仍然有增無減。徐嘉愉從2020至2022年的報告和她接到的查詢,分析近年一些轉變:
A.人數增長
報告顯示,2020年父母居於英國境外的香港學生人數為5127人。「2021年因為疫情,各地區都大跌,唯獨香港上升,特別提到香港這個數字升到5466人。」而2022年香港學生總數升至7383人,當中父母居於英國境外的升至5845人,「因都有一批家長未準備整個人過去陪讀」。而父母陪同的人數雖較少,為1538人,但已相等於去年的3倍多。
B.學科、升學機構
到海外升學的年齡層除了往常的中學、大學生,亦多了批幼稚園和小學畢業的學童,也有30至50歲的成年人,打算再培訓銜接當地工種或趁機轉行。學科方面,以往較平均,文理商均有,學生以興趣為先。但近年她見到泰半學生會查詢健康科學範疇,尤其是職業治療、物理治療,「醫生、牙醫等薪金比物理治療高,但學生反而想讀後者」。這些學科便於在外地求職,如要回港也毋須再考取資格。「大學生喜歡會有牌照、方便調遷的學科。」2022年報讀英國私立學校的學生中,有約98%寄宿。「家長近年對子女更着緊,不只關心學業成績,更會了解宿舍設備、學校活動,及對國際學生的支援等。」
C.經濟考慮
查詢海外升學的,還有不少中產家庭,「多了些只想選擇公立學校的,明確說負擔不到私立學校價錢」。但公立學校申請繁複,學生也要有居留身分,所以預算不多的家長會選擇地點較偏遠的學校,或者子女遲一兩年才入讀。「年紀小的學生,家長都擔心尚有很多年的開支。」學費通常與住宿費綑綁計算,英國較頂尖的中學每年學費約5萬多英鎊,其他中上學校則是3萬多,一年已可相差近20萬港元。
傳媒人分享經歷……
傳媒人譚偉健在友儕間是出名的「愛女號」,近日他專頁的帖文都離情依依,因19歲的女兒將在11月到德國升學,修1年德文,再讀3年大學。2018年,居德友人告知他和太太,當地公立大學學費全免,「之前沒打算送她出國,沒錢供她去美加澳紐,但知道可到德國讀書,就心中有條路」。他怕女兒抗拒離家,回港後只簡略提及有此選項,後來女兒竟認真答覆。「佢話好想出去睇吓個世界……我話『如果妳有興趣,爹哋媽咪全力支持妳』於是大家有個目標。」女兒一邊應考DSE、一邊學德文。2019年暑假,譚偉健提議女兒跟他一起到歐洲「背包窮遊」1個月,包括德國多個地方,令女兒認清想法和下定決心。現在,他與女兒的見面時間每刻倒數,如何調適?另外,認證心理輔導師、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培訓顧問張鳳儀以處理家庭衝突的經驗,建議「提早空巢」的金齡(young old)父母怎樣「化危為機」,迎接新一章。
「空巢」定義
張鳳儀說空巢一般指子女不在身邊或不需要父母照料,如果子女居住宿舍,不需由父母打點生活,也是明顯的空巢:「現在大學生好忙,有的家庭會跟子女約時間回家食飯,都是空巢。」以香港一般結婚生子年齡計算,子女到外地升學時,父母通常是「入五」的年紀。當中可細分不同階段,例如到外國的初中學生,父母仍要時常坐飛機去探望,「子女仍是生活焦點」;直到子女不要父母管束,「這個空巢期就很明顯」。可以想像子女初中離家之後,或會一直在外地升學,然後就業、結婚,空巢期可長達十多年,「直至抱孫就到另一階段,(所以)是好大轉變」。
以下是譚偉健與張鳳儀討論子女離港要面對的4個關𨫡問題,譚先分享自身經歷和如何應對,張再以輔導師身分提供建議。
1. 面對挑戰 家庭失焦點 讓子女「探索太空」
譚偉健:「我一定會哭的,因為一個感情階段完結,我們親手帶大她,大家情感交流好深。」他卻不打算像許多父母般,陪子女到外國開學,只說會送到機場。女兒現正忙於安排當地住宿,他也沒插手,因為知道要學會放手來成就她。他從小已教導女兒,夫妻是地上最親厚的關係:「因為子女要有自己人生、要離開,雖然我們好惜她,(會說)『我們是推進器,你是太空船,我們推你進軌道就完成責任,去太空探索的任務就交給你了』。」
張鳳儀:許多夫婦之間的衝突和嫌隙都被子女掩蓋,十多年的話題全都圍繞子女,特別是學業,忽略了雙方的工作和喜好。當家庭焦點頓然消失,或驟覺彼此陌生。這情况尤其會打亂全職主婦的生活節奏,令她們感到迷失。如果另一半有工作,雙方分歧或會加大,「工作一方有機會覺得伴侶脫節,更加嫌棄」。
2. 親子關係 自小維繫 沒有臨急抱佛腳
譚偉健:親子關係「無咁便宜」,不能一時三刻增進感情。他家不近市區,故從女兒讀幼稚園至今,他經常送女兒上學,還預留半小時早餐時間,二人感情從車程和食早餐累積回來。「 同甘共苦,感覺好兄弟㗎喎。無放棄,you go I go,你6點起身返學,老竇咪送你。」飲食記者常和同行晚飯,他早年為照顧女兒會帶她一同出席,朋友見怪不怪。送過女兒上學後,他回家補睡一會,又送太太上班。太太同為記者,下班後仍時常做飯,兩父女都習慣晚上9時多才起筷。他沒與女兒說好日後要怎樣保持聯絡,「由於感情個底夠厚,大家會想聯絡對方、讓對方知道你某刻的感受」。
張鳳儀:年輕人會介意父母太刻意,如果平日沒親子活動,臨走前為「留下美好回憶」而安排過多,可能會有反效果。她建議父母點到即止,可多於節日與子女聯絡,讓他們不會感到被遺忘;寄些子女在港愛吃的食物,如公仔麵、蝦子麵等;子女放假回港時,做些他愛吃的飯菜。如果子女就讀大學,父母放假時可飛到附近地區,與子女一起旅行,這比單純探訪更有意義。部分父母因子女青春期反叛,以為送到外國讀書就會「變乖」。她說父母應正視問題,如有需要可見社工或尋求家庭輔導,而不是用此方法逃避。
3. 人生規劃 兩公婆重新拍拖
譚偉健:要應對空巢,「好簡單,將焦點擺番喺你配偶度啦。他才是一生一世陪你最久的人,這個承諾很多人忘記了。」家中少了要照顧的成員,不妨將多出來的時間放到伴侶上,例如以前要送女兒上學,以後改為煮早餐給太太,也是時候規劃退休生活。「退休服侍老婆、做家務,仲忙過全職。唔好請工人,自己打掃屋企,做到身水身汗,至有感情。」他強調空虛難免,「阿女感情唔可以用掃地代替」,但相信這掛念會是加深感情和沉澱的契機。
張鳳儀:夫婦常說「 趷起條尾就知你想點」,這樣替對方定型,其實會抹殺進步空間。她鼓勵二人重新去拍拖、認識對方,「拍拖點解咁有滋味?(因)好似每次都發現新嘢」。父母也不應繼續以子女話題來蓋過婚姻關係。親友可做「和事老」,如一行人去行山,發掘新興趣。「預防勝於治療,無論子女在任何階段,夫妻都可以定期拍拖。」對於以前全職照顧子女的家長,她建議可先從照顧自己入手,尋回曾為家庭放下的興趣、事業。「不是想要彌補遺憾,這樣想好負面,是讓人生少些遺憾,不要介意年紀大、身體差了……好多時埋怨(別人),是因為對自己的不滿、挑剔。」
4. 經濟負擔 量力而為 相處質素最緊要
譚偉健:如果太早送子女到外國,他相信親子感情無疑會變淡。「如果看重學業多於你們的感情,掙錢供他讀好學校,沒有問題。如果在香港職場好忙碌的人,較少見到小朋友,或見到的質素不高,供他讀什麼書(對關係)都沒用。」雖然有父母一片苦心,想讓子女取得外地居留權,「但是否為子女好都值得商榷,分隔兩地(太久)未必對大家最好」。
張鳳儀:經濟問題常是夫妻的拗撬和衝突位,有家庭甚至賣樓供子女讀書,如果父母手頭吃緊,勉強送子女升學,整個家庭關係都會更緊張。人到中年,供車供樓、上有高堂,下有青春期子女,自己或體力衰退,早有問題 一籮,「又有疫情,長輩身體轉差,經濟都擔心,就好易爆煲」。她相信子女留港升學,他日亦可以循獎學金等渠道再到外國,人生有許多可能,睇餸食飯,「唔好人去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