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余雅穎樂做引路人 栽培創科女將

文章日期:2022年10月11日

【明報專訊】據說學編程(coding),無論學哪一種程式語言,都是從編寫「Hello World」的程式開始。看見英文字母逐個在熒幕上出現,意味所輸入的代碼正常運行,象徵一個新程式和科技的開端,這一句Hello,讓人格外期待與悸動。

教育企業家鄭余雅穎去年成立鄭余雅穎培菁女性創效基金(下稱基金會),旨在栽培女生學習編程語言,賦予她們能力改變未來。女孩們學會編程後,寫下的「Hello World」,不止連接起人類與電腦、現在與未來,也讓她們宣告:未來,從此刻改變。

留心聽鄭余雅穎(Jennifer)的說話,「future」、「未來」的字眼總是反覆出現。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誰也說不準未來,但她語氣中卻帶堅定、鏗鏘,彷彿未來就在眼前。

都說教育反映社會、世界的未來,對於在教育行業耕耘13年的她而言,「未來」的確在她眼前。從2009年開始,她與朋友聯合創辦升學機構ARCH Education,協助學生到海外頂尖寄宿學校、大學升學,及後擔任周大福教育集團總裁及執行副主席(集團旗下管理及營運多間幼稚園和國際學校),再到去年成立「鄭余雅穎培菁女性創效基金」,目標都是:Empower next generation to be future-ready (培養下一代準備未來)。

女生每每自設限 棄STEM科目

新冠疫情催生各行各業數碼轉型,這3年學生線上學習、上班族遙距工作、不同活動移師網上,種種現象定調AI、科技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她留意到本地教育存有缺口。她援引一項2018年的研究指,香港只有4%的女性從事STEM相關行業,與男性相差3倍,再逐步回溯,發現STEM人才的流失從高中選科出現,修讀STEM相關科目的高中學生和大學生,女性比男性分別低16及26個百分點。她好奇,是因為女生的理科能力遜於男生嗎?

「實際上很多女生能力不低,只是缺乏信心。」親身接觸過中學教師、學生想法,她發現原來有女生自覺STEM能力不及男生,或因某些學科多男生而不修讀,致使她們在選科和生涯規劃上自我設限。

鄭余雅穎想起從前在其創辦的教育機構中教過的一個女生,一直認為她會修讀偏向社會科學系的學科,怎料幾年過去,對方卻突然向她表示正在海外某大學修讀計算機科學(computer science),「我很驚訝,因為她中學時不太喜歡數學,成績亦一般,但現在竟然在大學讀計算機科學,甚至讀得很好,畢業前已經有工作(offer)」!舊生跟她說在大學首兩年,有時間摸索自己方向再選科,看見有些學姐熱中計算機科學,原來不止男生才對電腦有興趣,才能做得好,令她覺得自己都可一試,實際接觸後亦發現沒想像中困難,「這就是轉變,其實讓女孩們開闊眼界,有機會體驗和接觸,讓思想變得開放,才能令到這些改變出現」。這亦啟發她成立基金會,致力培訓女生的數碼技能,培養更多創科人才。

認知後多嘗試 失敗也有得着

今年基金推出「10,000女菁傳承編程+計劃」,目標在2025年前向10,000名中二至中六女學生傳授編程技巧,還訓練她們成為助教,向同校同學甚至到其他學校分享編程知識,「雖然是學編程,但得到的empowerment是遠遠超過編程所能賦予的」,過程中培養她們的領導才能,拓展對升學及就業路向的想像,擴闊人際關係。「計劃不是要培訓學生成為編程專家,而是讓她們對此有概念,讓她們知道編程、AI並沒她們想像中難,在這一個領域她們都有能力參與!」

認知,繼而嘗試,是鄭余雅穎幫學生尋找目標的竅門。「我們嘗試過,最後可能不適合、無用,但試過後失敗,都是成功的!」在創業初期輔導學生時,她留意到很多學生不太清楚自己的方向,她為他們提供不同機會,鼓勵他們多嘗試,培養不怕失敗的心態,她記得曾有學生不敢做班代表而找她傾訴。「我跟他說,不如你試的時候預計自己會失敗,最差的情况是無法當選,但想深一層,過程中你學懂演講、突破自己的限制,是否真的那麼差呢?」同樣道理,她希望透過計劃助學生邁出一步認識編程,即使「失敗」,仍有得着。

重遇舊生 感動昔日種子結成樹

前線教育工作者大多感性,心裏燃燒起熊熊火光,希望帶領學生走向光明前途,而在背後的管理階層,主要工作是計量、盤算資源分配,理性冷靜居多,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特質,卻在鄭余雅穎身上同時找到。出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業工程運籌學,畢業後先後在摩根大通、高盛等大行工作,數年後發展教育事業,工程、金融和教育3個範疇看似互不相干,她笑言「中學時其實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如同其他同學一樣」,就如一句俗套老話: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好好裝備自己,將來自有派上用場的一天。她說:「現在回望,無論是學業還是工作經歷,都在不同方面準備我面對未來。」終於這一切都在基金會交集、匯合。

跟Jennifer做訪問,她不談太多私人事,不愛吹捧自己幫了多少人考進英美加名牌大學,她愛以數字代替說話,以哈佛大學教授的理論框架、引用本地調查數據,更委託研究機構走入校園與學生訪談,以數字實况說服受眾;同一時間,她亦未有忘掉教育工作以人為本,講數字講科技,最終目的亦是協助年輕人在成長路上做好準備。「我的教育背景是工程,明白科技發展的重要;大學選修經濟、在金融機構工作,見到怎樣推動人才發展;投身教育、進修教育碩士,知道幾時是培養人才的階段。」再加上親自指導學生升學,這些都令她所繪畫出的未來願景更具體。能夠走到今時今日,她全賴遇上不同伯樂:啟迪她打開工程學大門的中學化學教師、在創業時支持她的前上司、教曉她做事要全心全意的媽媽等,一步步指引她前行,來到今日。

如今,她想成為學生的引路人。

她憶述有次帶學生參觀金融公司,其間重遇一名她曾指導對方報考大學的舊生。多年前該學生曾向她徵詢升學建議,當時她提醒對方應好好分配時間,比貪心報讀多間學校更重要,認為她應重新評估自己需要將精力集中放在哪裏,「她說很感激我當時坦率地道出這個問題,讓她之後重新安排時間,最後達到理想成績,入到一間很好的學校;之後聽到公司有這個活動(參觀活動)時,就自發來幫忙」。本來淡淡然說起往事,再次回味,竟又讓她忍不住大叫「很感動」!無意間埋下的種子,竟然悄悄地萌芽、成長,回過頭來,原來種子已結成果樹,長得茂盛挺拔更能為他人遮陽,這些意外的收穫讓她感到充滿力量;還有「學生的笑容、家長的回饋,每一日都為我的工作帶來意義,見到學生的改變和得着,令我們在教育路上繼續有團火」!

一頭栽進教育行業已經13年,Jennifer在學生身上收穫滿足感、欣慰後,即使途中遇上再難再辛苦的事,她都已經無法輕易拋低他們,只會讓她更抱緊信念,繼續前行愈走愈遠。下一個13年,鄭余雅穎繪畫出的未來教育圖,又會是怎樣呢?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