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宮:牀底鐵盒有寶! 豬農印章 靚豬育成印記

文章日期:2022年10月16日

【明報專訊】於1928年出生的林笑英,已算不清自己的年紀,但自言人如其名,經常笑。講話時比手畫腳,繪聲繪影,不時淘氣說句「講笑啫」,所以6個子女孝順有加,跟孫兒也感情親厚。她的孻仔對舊物尤有興趣,替她整理時見到數個的骰印章,揭開笑英養出「名牌豬」的往事。舊時,吃豬沒今天講究品種、產地,靠趕豬郎帶着種公豬,到不同豬舍「出租」配種,豬農沒得挑選品種,豬肉質量如何,要看各家飼養的板斧。

簡介:在故宮可一睹宮廷珍藏,窺探帝皇生活。走入民間,牀下底鏽迹斑斑的月餅罐、餅乾盒,則有尋常百姓家保存多年的寶物,翻揭出時代切面、香江百態和族群面貌。我們先由閱歷最多的長者開始,請他們各自分享一件收藏經年的物件,用這些「展品」串聯出「展覽」;同時每期邀請不同代表「觀展」,說說觀後感。

/「六合號」/

入圍村傾生意 女人易講價

笑英在上世紀50年代與丈夫結婚後居於上水石湖墟,丈夫有多頭生意,一概以「六合號」作字號。不識字的笑英說是因為「好聽」,孻仔估計是來自玄學概念。她保留的印章大小不一,大的寫了「上水六合號」,用於大面額交易;小印章有丈夫姓氏或全名。1960年代,笑英開始帶着印章,到圍村「上圍」,即跟村中豬農談買賣,如果看到豬舍的豬,「肥嘟嘟、擺吓擺吓,(就說)呢啲得啦咁」。她先付訂金,待豬長至四五斤一隻便「取貨」。每戶會購數隻,談攏數戶後,租大車一併運到土瓜灣豬欄。印章蓋在訂單上,「嗰時(假如)揸支筆,人哋(村民)當無乜誠意,畫畫吓」。圍村到處田壟,只可騎單車內進,但她狠摔一跤後再不敢騎,要靠丈夫載着她走遍新界鄉村,「他不知要去哪的,我去跟人付訂金,我才知地方」。「女人仔,講價容易,好像現在跟你聊天一樣。」

木屋外養豬 豬屁股蓋印

笑英當時住上水大頭嶺村的有牌木屋,於自家空地圍起鐵絲網,養了數隻豬,待價而沽,市價好方運到土瓜灣去。其時她沒考究品種,要配種便打電話給趕豬郎,「叫他帶隻豬來,沒得選的。畀少啲錢,佢都話唔得閒」。想不到的是,印章會印在訂單上,也會印到小豬屁股,以作記認,隨豬長大,印章面積會變大,遇水亦不褪色。有時見自家的豬養大了,她不等圍村的來貨,先運去給土瓜灣欄商「東南亞」,「放下豬,他(老闆)就會跟我們買,(用)最高價錢。知道我們的豬吃得好,肉厚結實……人們知道這字號的豬,搶着買」。她還記得老闆怎樣推銷她的豬,「他不是說:『佢啲豬靚啲。』不是這樣,(而是說)『啲豬食得好,啲豬肉實淨,斬起嚿肉,震震吓嘅。』」經過街市,她偶爾好奇肉檔生意特別好,肉販回她一句說:「你養得啲豬靚嘛。」

/養/豬/往/事/

餵豬如餵仔 「吃飽才長得快」  

笑英是半個熟手豬農。她10多歲從順德到澳門投靠契媽,此前在內地,下課後已替父母餵豬、洗豬舍,說最吃力是天天清掃豬糞。但在港養過豬後,反而覺得內地養豬輕鬆,因為到處都可以採集「豬菜」,「背個籮,去採一籮回來,洗乾淨、烚熟已一頓。香港每樣都要去買回來才有」。在香港,她特意去不同舖頭收「餸腳」,「舖頭什麼樣的菜都有得吃。不要的會倒在一個缸」。自己有種菜,但量不夠多,她又去街市買「貨尾」,即從各種菜剝出來的菜莢,還不忘發揮她的還價本色,一籮省下一兩元。每個步驟她都清晰記在腦海:回到家,她整籮菜倒在地上,只挑好的放到水池裏浸,洗乾淨後用籮盛好、切好後烚熟餵豬,她用兩手環抱,比擬那隻鑊的口徑。菜肉都倒到桶中後,挽去餵豬,用水瓢舀,「要是用碗舀,你自己都不夠吃」。「好像養小孩,讓牠吃飽,不夠又多舀一瓢給牠,(吃到)牠不吃了,這樣便長得快。」後期因為豬糞和豬舍廢物排到河道引起衛生問題,政府開始整頓,笑英的養豬生涯只是做了數年,已經得到口碑,她解釋:「專心是做這一樣,你都冇辦法的,專心做,一日三餐,好像餵仔一樣。」

不忍吃自家養豬

欄主、肉販盛讚她的豬,她卻從沒嘗過,一來是豬長大了要趕着賣出掙錢;二來是不忍心。肉販常跟她搭話,說:「老闆娘,拿塊豬踭回去煲湯啊。」若她知道是自己養的豬,就說「今日煲雞啊,不煲豬肉」。這答法巧妙,因為是自己養的,覺得有感情、不想吃,又怕其他途人聽到會誤會,以為這豬農連自己養的豬都不敢吃,猜疑豬有問題,變相嚇走肉檔客人。

/心/中/寶/物/

亡夫隨身物放鐵盒 兒孫常翻看

笑英保存的舊物不多,石湖墟在1950年代發生大火,時值半夜,原因不明,「有人說半夜煮消夜,掉了火水爐」。當下,她沒來得及穿鞋,也沒帶錢,連忙牽着家中小孩,抱着兩個鐵盒逃生。那兩個鐵盒如歷劫重生,事隔近70年,現安好地放在她身旁的皮沙發上。其中一個還有九龍城國際百貨的標貼,側記笑英18歲與契姐到香港謀食,住過九龍城寨、北角、油麻地等的一段漂泊日子。鐵盒中有地址簿、夫妻二人年輕時的照片、族譜筆記等。六合號的印章她習慣用小盒子盛好,隨身扣在褲頭,所以「倖免於難」。「當時抱着盒,這些我當是寶物一樣。(為何不帶錢走?)當時不會這樣想的,個心不是想着錢。以前沒什麼值錢,值得紀念的只有這些。」現在反而是兒孫常打開看,「現在沒理它,我老了,老就不需要。事情過去了,我都不要了」。隨子女長大,盒內「藏品」一直增多,如他們在上水行樂戲院對面、人人照相店所拍的證件照。丈夫去世後,又放進他以前天天戴在身上的玉器、扳指、項鏈;做生意用的原珠筆;不離手的煙斗。丈夫嗜煙,她從不干涉,「他吸煙是他的事情,我不吸,怎能夠叫人不要吸。我都沒介意或要他坐一邊的,沒理由你不做的,又逼別人不能做」。

穿膠花做工廠 擔起半邊天

笑英不愛干涉別人,也自然不想人干涉她。婚後獨立,與丈夫「佢還佢、我還我」掙錢。沒養豬後,丈夫駕小巴,她在家穿膠花,去過工廠製手袋、製雨衣。擔半邊天,養大6個子女和奉養家婆。她有硬朗一面,尤其最怕被人說長道短。她家婆是纏腳的傳統婦人,笑英每早7時買菜,家婆不肯幫忙照看孻仔,笑英揹着孻仔,走約15分鐘到墟市,回程時兩手一籃菜、一籃肉,「9個人,一日兩頓要吃的飯菜」。回到家,家婆看着時鐘,質問她何以這麼晚,當年的笑英已不甘示弱和帶幽默,「我話『奶奶,我都好想返嚟㗎,不過我隻腳唔聽話,佢唔行得快,咁我點返啫。』」她數十年後說起仍有怒色,俗語說「莫得罪女人」,今天可能「政治不正確」,但果真有幾分道理。

/觀/眾/問/答/

如參觀「真人圖書館」

長者訪問由不同機構穿針引線,今期社企代表是籌辦青少年及長者共融活動的「陸續出版」項目經理萬瑜(Martina),她也是跟記者一同拜訪笑英的「觀眾」。與一般觀展不同,長者端出「藏品」之餘,也像「真人圖書館」一樣,可即場解答觀眾的疑問。笑英曾在香港走水貨,與在香港接頭的丈夫結緣。

Martina說,笑英雖為生活試過不同行業,連走水貨都試過,但難得是仍會懷念那些歲月、也非對豬毫無感情。以前小市民靠做小本生意或打工,養活一家人的日子,在今天依然值得人們認識。

M:當時個個人都是這樣做的?

英:走到深圳河,有條船在河中間,我們從香港那邊擔到河邊。他們(水貨接頭人)不敢上岸,我們擔着兩桶到船邊給他們就走,掙份人工。

M:有什麼是賣得最貴的?

英:火水、電油,當時內地最缺,靠香港運過去。要晚上才可以去,不夠膽你不能去的。晚上10時多就去。

M:哪份工作你做得最開心?

英:最開心樣樣都做得到。

文˙ 梁雅婷

{ 圖 } 朱安妮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