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李家超宣讀任內首份《施政報告》當日,我在電視旁聽着聽着,發現自己竟在期待特首忽然一個意想不到的大動作,宣布收回高球場(起屋/建公園),以回應民間呼喚,畢竟是新人上場,總會想看到新作風。
但期待逐漸被一個突然跑出來的老舊記憶掃走:時間回帶到回歸前後,一個二人飯局裏,一位建制派元老級議員忽然一句意味深長:「𠵱家有乜嘢都係整個調查委員會(去拆招)咁啦。」他說時有點調皮,議題是什麼記不起——不過當年的議題很多亦是仍是今日的議題,未解決就是了。深刻因為他說時真心。讀林妙茵的評論我找到了開啟那段記憶的鑰匙。其實,早前悼念英女王一度惹出戀殖爭議,當時也有網友說比起英治時期,更懷念回歸初年港人的自主管治,湊巧「三松閣」今期提問「如能回到當時?」
李香蘭筆下的獅子山咆吼了一聲,她說因為「太苦了」。為什麼?都說還是那些老舊議題。更甚者,社會不停層層疊上新問題。今期我們獻上改版月最後一個新版「第二人生」,記者與社會學家拍住上,透過尋訪不同人物故事,了解社會經歷這3年疫情加政治社會動盪後的最新走向。
不過,了解自己是不夠的,更要時時抬頭望清個世界。如果有讀林康琪,就能夠追貼甚至快人一步預估到發生在英國的震盪。英人慣於自嘲,傳媒攞棵生菜去諷刺首相,不會有人覺得有損國體,爛攤子又不是生菜搞出來。「無名周記」今周縷述了卓慧思的冒起與墜落。
回說獅子山下的人家,幾多還會看電視?鏡團異軍突起卻又以一起舞台慘劇下沉,趁今周有鏡仔復出新劇推出,可以讀李立峯、鄧鍵一和何雪瑩對鏡粉現象的思考分析。
(本網刊出的文章及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