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導賞:殯儀館導賞 上一節生死課

文章日期:2022年10月30日

【明報專訊】「破地獄」為何要關燈?靈堂外燈籠點解分白色和紅色?現在「守夜」可否打麻將?這些都是月前九龍殯儀館導賞團的參加者提問。該館在疫情前定期為長者及慈善團體提供導賞,這是首次與坊間機構合辦30人公眾團,數小時內已額滿,可見大家對此地方充滿好奇。總經理張景越說印象最深的,是有參加者問為何殯儀館不設飯堂。答案除了因牌照複雜,也因為該區叫外賣方便。這又延伸到另一問題:原來可以叫外賣到靈堂?明天的萬聖夜由驅除惡鬼演變成老少咸宜的節日,殯儀從業員也希望逐漸破除忌諱和謠傳,讓大眾認識殯儀館是個傳達愛與孝心的地方。

燈籠顏色化表壽緣

九龍殯儀館2樓有8個禮堂,用來作佛道法事,部分靈堂外掛有紅色或白色燈籠,上面寫有歲數,如「八十有八」,總監梁伯威解釋:「60年為一個甲子,過了60歲就正式上壽,可掛燈籠。」60至89歲是白色,90歲以上用紅色。道教儀式的靈堂外設茶几,上有「壽」字棋子餅和香爐,供奉觀音化身的鬼王。佛教請和尚誦經,不用燒衣;道教則燒紙紮,通常綁好一組組放於走道或門前,「我們叫一壇紙紮,約22件」,包括洋樓花園、望鄉台、金橋和銀橋等。坊間雖有更小巧的新式紙紮,但選用的主家不多,梁伯威猜是少了一道橋,不能讓師傅拿着靈位做「過橋」儀式。若是道教,祭桌上常放豬頭和雞;佛教則是齋菜。道教儀式仍屬主流,「如果先人平時拜神,但沒正式拜佛或其他,通常都是道教儀式為主」。

靜音層禮堂 區隔鑼鼓聲、香火味

3樓在2008年裝修後設立5個靜音禮堂,供基督教、天主教或無宗教人士使用。因為安息禮拜或追思會較肅穆,也有唱聖詩環節,以前曾有教徒反映隔壁的中式儀式太滋擾。潮州齋、鶴佬齋多數大鑼大鼓,而且較其他道教儀式長,由下午2、3時做到夜晚10時,「如果在地下大禮堂,行到隔籬街都聽到」。於是該館特意闢建這靜音層,同時不能焚香燒衣,連原有的小型化寶爐、煙囪和抽氣扇都封起,以免有教徒介意禮堂殘留香火味。這層的禮堂較中式那邊光潔明淨,梁伯威解說,燒香易令牆壁變黑、破地獄要用油燈和在地上破瓦噴火,故中式禮堂牆身要特別打理,「地面當晚就要用灰吸走油和火屑,再掃走」。

中西式靈寢室 設計不同

西式靈堂的佈置較少,有十字架和基督教「主懷安息」或天主教「魂歸天國」橫匾等,部分教派需要準備復活蠟燭。梁伯威介紹其中一個較大的西式禮堂,其靈寢室有三面玻璃,左右均有走道,讓親友繞行瞻仰,毋須將棺木推出靈堂。「教會通常先為先人入殮,即放到棺木中,然後放在靈寢室。中式的遺體則置於牀上,棺木放旁邊,隔天(出殯)才入殮。」遺體腳底朝靈堂,即向親友方向。中式靈寢室不需繞行設計,「(靈柩)一定推出去(靈堂),因為喃嘸先生要在外面做運財儀式(領親友繞靈柩一周)」。靈寢室旁邊有更衣室,供主家換上麻衣孝服,現在大多從簡,故實際是休息室,備有供主家使用的竹席,也供擺放私人物品及平復情緒。

昔日大禮堂有「音樂台」?

殯儀館在20世紀中由西方傳入香港,最初為外國人或客死香港的華人設靈。一般華人在家中舉殯或回鄉下葬。「小時候逢七會按輩分打齋,尾七打完了才去吃纓紅宴。跟上山後吃的解穢酒是兩回事。」殯儀隨時代進步,該館在2008年大翻新,像將光管換成燈槽、紙皮石換成磚牆、加入環保化寶爐。曾辦過不少名人喪事包括影星李小龍的大禮堂「東海堂」樓底高,從前有一層「音樂台」,現已封起,「好像露台,有鐵欄。以前中西樂師都有,通常是大人物(喪事)。十多二十人坐在上面。現在不要說沒人用這些儀式,會奏音樂的都不會選擇來做喪禮」。舊時人們沒那麼講究私隱,在殯儀館辦公室坐下就談喪事安排,現在則增設了獨立會客室。殯儀館內明亮開揚,不同舊電影中所見的陰沉慘白,「以往祭台兩旁有金柱、中式圖案、紙皮石,光線沒那麼好,對外人來說可能有些恐怖,印象停在腦海,實際來到是兩回事」。

館內設殮房 可對外租借

除了設靈的流程,殯儀館亦有前後事務需打點,如花圈、棺木,甚至殮房。全港7間持牌殯儀館均持有殮葬商牌照,即既有殮房和禮堂設施,同時可協助治喪、運送遺體等。九龍殯儀館是全港3間可對外租借殮房的殯儀館之一,共有兩個殮房,12個存放空間。有指由於收費較私家醫院相宜,如死者在私家醫院離世或擔心公眾殮房設備,主家或會租用殯儀館殮房。第五波疫情時,醫院及公眾殮房飽和,火化時段不足,該館的殮房也常滿。一般殮房的建議溫度為4℃,他們的殮房則會調至0至2℃。如果先人於此舉殯,員工會預早從醫院或公眾殮房領取遺體,存放在殯儀館殮房,定期檢視狀况,並可在化妝前預先取出,「會釋出很多水分,特別是吊過鹽水的先人。先清潔整個身體再化妝,有足夠時間去做」。

另外,殯儀館設有花店,他說無論中西儀式,主家都傾向選用西式花牌、花圈或花籃,因中式多數是菊花、雜花;西式較多花款,如有百合、紅掌和天堂鳥等,更鮮艷的可以加上繡球、桔梗、玫瑰。假如逝者高壽,鮮色一點也無妨,「如果是50歲,主家說要大紅大紫,我們會勸不好,除非主家堅持。始終都叫英年早逝,不是喜事」。

盼藉公眾導賞 消除恐懼忌諱

該館將導賞視為生死教育一環,安排堂倌和化妝師解說。「若以前說要參觀殯儀館,沒人會理你。」這次導賞有保守網民批評,不理解參觀用意。其實早在疫情前,梁伯威已有帶長者參觀,他們較關心切身的安排,如棺木和壽衣,有的還百無禁忌,親自試穿。「很多長者一句話都沒留下就走了,子女為喪事爭執的不少。」另有帶弱能人士及家長前來參觀的慈善團體,因家長想先考慮身後事。今次的公眾導賞,有人表示連到殯儀館出席親人喪禮,也會感到害怕,故希望參觀能消除恐懼。

參加者覺得殯儀館神秘,每樣陳設都有原因。梁伯威是打理九龍殯儀館的第三代,小時候已經常踏足,甚至在這捉迷藏、睡棺材,他認為這裏像個機場,是告別親人的一站。張景越則說:「以往這行業較封閉、神秘,這些活動讓人們知道不是每件事都算過想過,更透明開放。每個人都會走到這一步,萬一遇到時可少走些冤枉路,(又想想)回到當下怎樣去生活。」最後,回說叫外賣的問題,齋菜舖通常願意送到靈堂外,但有的餐廳只肯送到正門。這大概呼應他們辦導賞的目的,「希望有個改變,大家認識後不需忌諱,始終是表達愛、孝的地方」。

九龍殯儀館

九龍殯儀館位於大角嘴,於1958年落成,由港府撥出地皮興建,長生店東主蕭明與商人吳海霖投得經營權,是九龍首間大型殯儀館,地下3個禮堂東海堂、德望堂、景賢堂保留至今。東海堂為李小龍出殯之禮堂。館內共有3層,16個禮堂,另有一層作會客室和陳列棺木。

中式禮堂運作流程

‧下午3時:如靈堂前有燈籠,要在主家到場前亮起。主家到場後檢查先人妝容、花牌姓名等細節

‧下午4時:法事師傅到場,先為先人開路

‧下午6時至9時:正式進行法事

‧當晚:部分主家會在殯儀館守夜,笑喪可打麻將;或離開,隔天再到殯儀館

‧隔天上午:出殯

‧上午11時至下午2時:部分主家會選擇這時段作約3小時的簡單過境儀式,即打齋、破地獄,完成後直接出殯

殯儀館前線人員

梁伯威說外國或日本常有一名禮儀師包辦喪禮,香港分工較仔細,殯儀館有以下崗位主理喪事:

1. 營業經理

九龍殯儀館有8個全職營業經理,是主家最先接觸的殯儀館人員。經理需了解整個家族關係,打點大小,提醒堂倌設靈時的注意事項。這崗位的性質有點似保險從業員,靠累積口碑和熟人介紹。

2. 化妝師

設1名全職化妝師,通常在設靈前一日要取出遺體,着手化妝更衣。

3. 堂倌

設堂倌部主管1名,按需要分配各靈堂的堂倌。設靈、守夜和出殯都由堂倌主責。經理不時到場跟進。

4. 服務生

全館有15個全職服務生,負責燒紙紮、裝點靈堂等事項,又稱「火刀」,估計是因常要替親友點香,以及要常備刀具之故。

其餘還有負責處理遺體、抬棺、入殮的全職仵工;按主家需要安排、數目不定的喃嘸師傅等。

文˙ 梁雅婷

{ 圖 } 黃志東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