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40珍品 跨越商至清代 三千年杯觥 盛載酒酌歷史

文章日期:2022年11月02日

【明報專訊】酒逢知己千杯少,酒是人類寶貴的「物質文明」,是幾千年來社交、藝術及文化載體。中國酒具可追溯遠至商代,不單用來盛酒,還盛載了無數的人際關係。這些珍品流傳後世成為珍貴的收藏品。最近一批酒具在本港一場拍賣會亮相,是玩味極高的收藏系列。

酒是成年人文化,注意多飲傷身,要適可而止,但如果研究其背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則多多益善。酒是跨文化和身分階級的,不論有錢人、窮人,都可以享受不同款式和價格的出品。在古代,貴族、庶民都有各自特色的酒具。香港邦瀚斯將於本月舉行「將進酒——中國飲酌文化與藝術拍賣會」,便展示一幅中國酒文化的發展藍圖。在預展中,大家可以看到逾40件和酒文化相關的古董器物,跨越商、春秋、戰國、西漢、唐、宋、元、明至清代,3000多年的酒具歷史。

由祭祀禮器演變成生活器具

器具記錄人類文明和技藝,酒器在歷史洪流中亦不斷隨時代推崇的理念、功用而變化。起初,它是莊嚴肅穆的祭祀禮器,慢慢演變成為金堆玉砌的上流社會生活常用器具,後來又因文人雅士愛戴,發展成民間重意趣、輕材質的珍玩。藏家和大眾可以器知禮,一睹酒藝在華夏文化的發展史。

為何商代的酒文化發達?因為當時的人嗜酒。有市場,就有應時產品面世。從當時大量巨大而華美的青銅酒器,可見商代人的酒量,也可大概估計他們的健康情况。後來周代取代了商代政權,有人相信「飲多兩杯」是商朝亡國的禍首。拍賣行研究歷史,發現周公曾發布《酒誥》勸戒後世,而《詩經》也有描述商人因酒喪國的紀錄。

將酒納入儀式 與天地神明及祖先溝通

不過,周人並沒有禁酒,而是把飲酒規範起來,寫進禮制。若以今日的說話:「飲時飲,唔好人出酒,你出命。」當時的政府懂得用禮制去管理市民的行為,比後世政府聰明得多。這規範影響深遠,後世儒釋道乃至民間信仰,都將酒納入儀式之中,作用是與天地神明及祖先溝通。這種轉向,令青銅禮器中酒器體積變小,裝飾日趨樸素。

酒器設計逐漸多元化

後來隨着周禮的地位減低,酒亦逐漸走向「世俗化」,令更多平民有機會接觸。酒的產量開始大大增加,飲酒階層從貴族延展到士族乃至庶民。當人人飲酒,市場大大增長,酒具種類便愈來愈多。當酒器從禮器變成生活用具,設計便更多元化,材質不再局限於高貴的青銅牙角,器型也不止於尊、爵、角、觶之屬等嚴肅的「正經」設計。自漢代以後,金玉漆成為高級酒器的首選材料,變得更親切、美觀。

在預展中,大家可以看到款式常在古裝片中出現的「商晚期青銅獸面紋角」,其線條感極強,型格十足。春秋時代則有紋飾做工細緻,壺身造型線條優美的「青銅龍紋鋪首波曲紋壺」。至戰國至西漢早期,一款「漆繪雙龍鳥紋耳杯」上的雙龍鳥紋活潑生動,足證酒具已進入生活化、趣味化的時代。「北宋耀州窰青釉刻花執壺」壺身圓潤,明顯受當時推崇溫潤的簡樸風影響。南宋社會氣氛較沉重,當時一款「吉州窰玳瑁釉梅瓶」瓶身色調深沉,給人感覺沉穩,令人感受到其時的社會氣氛。至清代,一款「乾隆白玉仿古龍鳳紋觥」潔白完美,反映當時盛世氣派。

酒文化某程度上也激發了文學創作。曹魏至東晉是「爆發期」,文學作品及相關活動都與酒密不可分。例如曹操的「對酒當歌」、竹林七賢「天生劉伶,以酒為名」、王羲之蘭亭修禊「一觴一詠,暢敘幽情」等。到了唐宋,又有李白斗酒詩百篇,蘇軾「料峭春風吹酒醒」等。這些文學作品又啟發了明、清的藝術創作,「蘭亭雅集」、「太白醉酒」等都是和酒相關的作品。

■珍罕松石綠地抱月瓶

同日同場舉行的「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拍賣會,由清乾隆松石綠地青花釉裡紅海水雲龍紋「利德爾」抱月瓶領軍。此款抱月瓶珍罕,以釉色作地款式,加上有松石綠地,是極度難得的「組合」。目前知只有二例,此為其一,絕迹市場十載後重現江湖。

●將進酒——中國飲酌文化與藝術、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拍賣日期:11月30日

預展日期:11月21至29日

地點:金鐘太古廣場1座20樓香港邦瀚斯拍賣中心

網址:www.bonhams.com

文:呂一心

編輯:陳淑安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