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來很多人說起行醫初心。
除了律師醫師護師之類的工作,大家好像也不會問人家的初衷。入醫學院以來,父母親戚都很愛說「做醫生應該點點點」,愛說「行醫初心應該咁咁咁」。
大家是太美化醫護行業了。
醫護行業能夠直接影響人的生命,所以十分重要,但也只不過是一份職業,不代表所有醫護都是聖人。問心一句,大家在找工作的時候,都是在搵食、興趣等等之間取得平衡。有些人可以興趣、工作、長處互相重疊,這是幸運,卻不是必然。南丁格爾也要有家庭的經濟支持才能夠成為人所共知的南丁格爾。如果當護士的都應該像南丁格爾一樣,難不成每年香港護士學校都能出產近一千個南丁格爾,那麼南丁格爾還是南丁格爾嗎?特別是在香港,有多少人習醫的原因是為免對不起醫學世家的背景、對不起成績表上的星星?
不是天生的南丁格爾、不是從小立志懸壺濟世,不代表就不能當個好醫護。有初心,也不等於是一個好人。六年醫學院,有醫學倫理課、有跟醫生教授實習,就連我近來要準備的專科試也有考核與病人溝通的環節。當個好醫生可能有兩三分是天注定,還有七八分是要靠打拼的。
有說離開公立醫院的人們是忘記了初心。這是一個沒有方法認證的意見,因為從來沒有人會用這個原因去辭職。說得出口的原因卻有很多,其中一個更是「尋找初心」。
醫護身心健康 無人過問
當醫護的「初心」可以有不同理解,但無論如何也是以病人為先。誰知道我們卻活在一個「總之保你不死」的系統裏面,門診要速戰速決、非緊急手術要排三五七年、互相轉介為求免責,我們可能解決了病人的身體健康,卻無人問過一班像人球一樣被踢到有十幾二十個覆診期的病人們的心靈健康,更無人問過被逼落場將病人踢來踢去的醫護們的身心健康。
「人工高,包㗎嘛!」
「This is your job!」
我們每一個畢業生宣誓用的《日內瓦宣言》包括了一句「I will attend to my own health, well-being, and 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care of the highest standard(我要處理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去為病人提供最好的照顧)」。你知道有多少醫護上班捱得五勞七傷、無飯落肚嗎?不說嚴重的,你知道多少護士、助理未到中年便已經五十肩、網球手嗎?要對付筋骨關節痛便要休息,公立醫院同事能夠因為這樣請假嗎?
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初心未必是被遺忘了,更可能是被燒盡了。
你可以說「人家南丁格爾也是要這樣砥礪前行才能成就理想呀!」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希望當南丁格爾。要是出口就在旁邊,我幹嗎要翻牆?要是我只不過轉一份工作便能夠找到初心,留在公立裏面又是杯水車薪,留下來很有志氣,走了又可以怪誰?